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古人如何測量空氣濕度?從觀察琴弦到濕度測量儀

2017-03-12 07:28:5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人們通常說的“空氣濕度”一般都是指“相對濕度”,它是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當時氣溫下的飽和水汽壓之比,用百分數(shù)表示,百分數(shù)越大,表明空

人們通常說的“空氣濕度”一般都是指“相對濕度”,它是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當時氣溫下的飽和水汽壓之比,用百分數(shù)表示,百分數(shù)越大,表明空氣濕度越大。

古人當然不知道相對濕度的百分數(shù),但大致的空氣干濕概念還是有的:濕度越小表示空氣越干燥,濕度越大表示空氣越潮濕。早在西晉,傅玄就有一首《炎旱詩》問世,詩中的“河中飛塵起,野田無生草?!本蛯懗隽丝諝獾母稍锖秃登榈膰乐?。宋代梅堯臣的《梅雨》詩中就有“濕菌生枯籬,潤氣醭素裳?!逼渲械摹皾櫄狻本褪浅睔?、濕氣。古人甚至還能根據(jù)空氣濕度的大小進行天氣預測,唐代黃子發(fā)著的《相雨書》里便有“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將大雨”、“石上津潤出液,將雨數(shù)日”等記載。

空氣濕度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樣大致評估出空氣濕度的大小,其實就涉及空氣濕度的測量了。

我國是最早發(fā)明測濕儀器的國家。東漢王充在《論衡·變動篇》中曾經(jīng)談到,琴弦變松,天就要下雨。琴弦變松,是天變潮濕、弦線伸長所造成的,表示空氣濕度較大??梢?,古代的弦琴也可當作原始的空氣濕度測量儀器?,F(xiàn)代毛發(fā)濕度計中的“毛發(fā)”,其實就是古代琴弦的微縮和精確。

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也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干潔弦線忽然自動變松寬了,那是因為琴床潮濕的緣故;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預示著天將陰雨。他還談到,琴瑟的弦線所產(chǎn)生的音調如果調不好,也預兆有陰雨天氣,這其實也是因為變松寬了的弦線,其音準敏感度降低了,合乎科學道理。

在《史記·天官書》中曾提到一種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以觀測掛炭一端天平升降的儀器。這其實就是原始的“濕度計”。原理是:天氣干燥了,炭就輕,天平就傾向于土;天氣潮濕了,炭就重,天平就傾向于炭。也就是古人說的“燥故炭輕,濕故炭重”?!痘茨献印ぬ┳逵枴吩唬骸胺驖裰烈?,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濕氣到來的時候,人是看不見的;但是炭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沉重了。這就進一步闡明了這個測濕儀器能測量出看不見的水汽。顯然,這樣的測濕儀器在測量方式和精確度上,比“琴弦測濕”又進了一步。

清康熙年間,西方來華傳教士南懷仁曾用小鹿的筋做成一個弦線濕度表,以驗空氣中的燥濕。其原理也是“鹿筋吸濕”,但如此制作儀器,取材太殘忍也太昂貴了。

最接近現(xiàn)代濕度計的測濕儀器的發(fā)明者,當數(shù)清代發(fā)明家黃履莊。1656年出生的黃履莊,發(fā)明或改進過許多光學儀器(如探照燈、望遠鏡、顯微鏡),也發(fā)明過許多“驗器”,其中的驗冷熱器,就是現(xiàn)代“溫度計”的雛形;而驗燥濕器,就是現(xiàn)代“濕度計”的雛形,它利用弦線吸濕伸縮的原理,測量空氣中的濕度,比瑞士人索修爾發(fā)明的毛發(fā)濕度計,早了一百多年。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