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財政 就靠食鹽支撐起了2000年帝國
食鹽對個人是重要的,但從秦開始,一個偌大帝國,在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里,竟然依靠普羅大眾每日必需的小小調(diào)味品來支撐,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從茹毛飲血開始,直到火的發(fā)現(xiàn)以后,人類才開始進入熟食階段,而鹽作為一種調(diào)味品進入人類的生活,實際是較晚的事情。
直至中國夏朝,鹽還是一種僅限于貴族享受的奢侈品。到了商代,鹽才為人們所了解,人們甚至用鹽來治療疾病,“以咸養(yǎng)脈”。周之后,鹽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無鹽則腫”。食鹽作為烹飪的核心原料,《漢書》則稱之為“食者之將”。
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雖然大部分生產(chǎn)和生活資料都能自給自足,但鹽卻必須從外界獲得,不像糧食,只要有土地和水,就能生產(chǎn)。在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中,食鹽對個人是重要的,但對帝國更加重要。換言之,帝國財政就建立在每個人的舌尖之上。
管仲首開食鹽專營
夏商周三代之時,中國還沒有完全進入國家階段。周以降,鹽作為一種重要的特殊商品引發(fā)了一系列政治變革。依靠民眾供養(yǎng)的貴族迅速發(fā)現(xiàn)了這一寶貝,于是周天子開始設立鹽官。春秋戰(zhàn)國作為中國的黃金時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走向早熟,隨著鹽的普及,鹽的來源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guān))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巖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在列國競爭的背景下,產(chǎn)鹽的地區(qū)和國家依靠這項自然資源大發(fā)橫財。與此同時,一些商人也依靠鹽而平地暴富,如猗頓就依靠販賣河東池鹽,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代富可敵國的大鹽商。到了春秋中期,法家崛起,提出“利出一孔”思想的管仲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之先河。
“量其重,計其贏,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奪私有為官有,變稅收為壟斷,官府的壟斷權(quán)力從政治延伸到經(jīng)濟領(lǐng)域,財政汲取能力大大增強,巨額財政利益達到了富國弱民抑商的多重效果。《管子?海王篇》中說,國家征房屋稅,人們會毀掉房屋。
征樹木稅,人們會砍掉樹木;征六畜稅,人們會殺掉牲畜;征人口稅,人們會拒絕生育。只有國家壟斷食鹽,人民才無法逃避。因此,鹽就成為最理想的稅收工具。人人都離不開鹽,這就決定了誰也逃不了稅收。
管仲食鹽官營的“官山?!庇媱澇龌\后,齊國的鹽價飛漲至它國數(shù)十倍。在鹽專賣制度下,鹽的生產(chǎn)、銷售和定價都由官府組織執(zhí)行,導致其商品屬性退化。鹽再貴,人還是要吃鹽,民眾的財富通過鹽這個媒介迅速流進齊桓公的金庫。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quán),徼山海之業(yè),以朝諸侯,用區(qū)區(qū)之齊顯成霸名?!?/p>
從漢至唐的“鹽鐵論”
從齊國始,食鹽成為國家統(tǒng)治的根本,秦時鹽利更是20倍于古。一個偌大帝國,在接下來的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里,竟然依靠普羅大眾每日必需的小小調(diào)味品來支撐,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正式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食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27個郡共設鹽官36處,主要分布在沿海、西北和西南產(chǎn)鹽區(qū)。桑弘羊歷任大司農(nóng)中丞、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等重要職務,掌管天下財政大權(quán)40余年,是鹽鐵國策的主要策劃者。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漢昭帝的主持下,從全國各地趕來的60多位民間知識分子,與御史大夫桑弘羊就鹽鐵官營展開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鹽鐵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