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啥選擇為劉備出山而不是曹操?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著名的“草船借箭”、“聲東擊西”等都是他的良策。也正是因為他的足智多謀,為劉備打下了一片江山。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真的是一個最好的決定,然而曹操也曾三請諸葛亮,為何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不是選擇曹操呢?
民間曾有歇后語“曹操請孔明——沒誠心”來評價曹操三請諸葛亮這件事,從側(cè)面也看出了曹操并未滿含真心實意來請諸葛亮出山。曹操第一次派了曹洪,第二次派了程煜,第三次自己親自出馬都未能請到諸葛亮。曹操本是孤高自傲之人,這樣一來,一方面已經(jīng)徹底破壞了對諸葛亮的印象,另一方面,曹操的個性實在多疑,認為諸葛亮大概與他不是同道中人亦不能共事。而諸葛亮大概更能看出曹操雖然有選賢任能的才能,但是確實也讓不少能人志士喪生,雖然他實力最為強大,但是兩人的政治理念不同,實在也是不能相互合作。
相反,劉備為何“三顧茅廬”就能請得到諸葛亮呢?首先,要說劉備的本性了。劉備本是儒雅之人,禮賢下士,為人謙遜,擁有一顆懷柔之心,也正是這樣身邊的兄弟一個一個對他都是忠心耿耿。光是劉備“三顧茅廬”,就不難看出他的求賢若渴。再者,劉備的背景。諸葛亮作為一個讀書人,對于皇室正統(tǒng)的概念還是十分根深蒂固的。劉備是名正言順的皇家后代,輔佐他本來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最后,劉備實力雖然較弱,但是他還是擁有著權(quán)力,身邊還有一眾的將士。跟隨劉備,必定能得到重用。
諸葛亮一生睿智,做的選擇也是讓人不禁感嘆他的聰慧。劉備一生最信賴諸葛亮,直到臨終仍然將自己“扶不起的阿斗”托付給了諸葛亮,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選擇正確了。
五丈原前,諸葛亮等什么
《三國演義》中,有一次十分精彩的相互辯難,這是夷陵之戰(zhàn)后,吳蜀重新修好時,孫權(quán)送走蜀國使臣李恢后,又派張溫去成都回訪。諸葛亮鄙視張溫以口舌之辯而恃才傲物,特別召來益州飽學(xué)之士秦宓。交談中,秦宓以所學(xué)知識為政治服務(wù),有問必答,最終的落腳點是,西蜀政權(quán)是正統(tǒng)。
張溫數(shù)度辯難都處于下風,竟然拿出了殺手锏:“日生于東乎?”想以此自然現(xiàn)象來證明,東吳才是中國的正統(tǒng)政權(quán)。秦宓針鋒相對地回答說:“雖生于東而沒于西。”此話的政治意義十分明白:雖然東吳有皇帝,但必然要為西蜀消滅。這故事是真實的,《三國志》中亦有記載,諸葛亮特地召來秦宓,就是要在打嘴仗中勝過對方。
可惜的是,自然現(xiàn)象同政治斗爭并沒有表里聯(lián)系,徒作口舌之爭爾!卻不能改變西蜀日漸沒落直至滅亡的命運。諸葛亮主政期間,雖然明察到西蜀危急存亡的緊迫形勢,然而卻舉止失措,不但未能挽救局勢于即倒,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星殞五丈原時候,他是帶著無可奈何的心情溘然而去的。
諸葛亮一生自視甚高,青年時就自況以管仲、樂毅,是出將入相的全才;劉備死后,治理蜀國的政績也日見彰著,南征孟獲的勝利,似乎又檢驗了他的軍事才干,鼓舞了他率領(lǐng)部隊進攻曹魏的信心。在做了兩年半的準備之后,遂置西蜀同僚的反對于不顧,于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率領(lǐng)十萬軍隊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北伐前夕,漢中軍事大本營東邊的西城(今陜西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竹山縣)、房陵(今湖北房縣)三郡已合并成新都郡,魏國郡守由西蜀的降將孟達擔任。諸葛亮多次寫信去加以引誘。孟達因賴以立身的靠山魏文帝曹丕及尚書令桓階、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相繼亡故而惶惑不安,誠恐有不妄之災(zāi),在諸葛亮的策反下,遂決定叛魏歸蜀。
這樣一來,不僅漢中大本營東邊多了層屏障,而且隨時可從東邊北攻魏國的南陽,以策應(yīng)諸葛亮北伐??上еT葛亮心胸狹窄,討厭孟達反復(fù)無常,又擔心將來成為西蜀的禍患,竟在策反成功后,又派遣郭模偽降魏國的魏興太守申儀,利用申儀與孟達的不和,有意泄露孟達投降西蜀的消息。司馬懿獲得密報后,率軍急行到西城,殲滅了這場未遂的叛亂。諸葛亮自斷右臂的結(jié)果,使第一次北伐失去了牽制魏國的策應(yīng)。
諸葛亮在孟達這支力量的處理上,直弄得讀史之人瞠目結(jié)舌,一個政治家臨大事時,竟然受情緒支配而不顧大局的需要,用“出賣”手段自剪羽翼,卻不能兼容并包,甚至連借力打力都予以排斥。冷靜地想想,即令孟達極不可靠,待投降西蜀后,也有許多方式冷處理,何以臨陣出此下策!既然“出賣”了,那就坐山觀虎斗好了,何以在司馬懿攻打孟達時又發(fā)兵救援?
在一件事情的處理上,從策反到出賣再到救援,短短時間內(nèi)態(tài)度居然反復(fù)了三次,真的不可思議了。曹操也曾遇到比孟達更為“可惡”的人物,這就是張繡。在官渡之戰(zhàn)進行之中,降而復(fù)叛的張繡再次請求投降,曹操不顧南陽大敗的慘痛,大度地捐棄前嫌,以極為熱烈的態(tài)度迎接張繡的到來。
官渡之戰(zhàn)中,張繡是立功最多的一個,之后,又在攻打袁譚的南皮之戰(zhàn)中立有大功,遂被曹操封為破羌將軍;對他的賞賜,也是諸多將領(lǐng)中最多的一個.雖然東邊的西城已失,西線的這次北伐在思想上、戰(zhàn)略上、軍事訓(xùn)練上,以及糧食及其他軍用物資上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幾年來的頻繁外交,與東吳破裂的聯(lián)盟已經(jīng)修復(fù),益州東邊已無后顧之憂。出師時,諸葛亮親率十萬主力從勉縣出發(fā)西經(jīng)陽平關(guān)、武都而轉(zhuǎn)向西北方向的祁山(天水西南),令趙云、鄧芝率偏師沿褒斜棧道翻過秦嶺佯攻關(guān)中眉縣,這是名副其實的聲東擊西。
劉備死后,魏國原以為西蜀已經(jīng)沒有了當?shù)闷鹭熑蔚念I(lǐng)袖人物,不在意其存在,因之整個西線的防御十分薄弱,關(guān)中防務(wù)交給了少不更事的夏侯楙。甘肅隴上一系列軍事要沖,也僅只有郡守掌握的地方守軍,并沒有任何機動兵力。當?shù)弥魇褛w云、鄧芝部攻略眉縣以南時,魏國竟將這支疑軍當成了西蜀主力,大將軍曹真于是“舉眾拒之”。偏師牽制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諸葛亮所率主力在隴上頻頻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yīng)亮,關(guān)中響震”(以上引文均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在涼州遭到攻略時,魏明帝曹睿(音)御駕親征坐鎮(zhèn)長安,加封左將軍張合(音)“督諸軍”軍銜西上增援。
這次北伐實質(zhì)是一次偷襲,一旦魏國機動部隊調(diào)上來之后,以西蜀區(qū)區(qū)的十萬之眾,要展開進攻就沒有了可能,勞師遠征的一系列弊病已暴露無遺,隴上復(fù)雜的地形,更會為魏軍利用?!秾O子兵法》曰:“弱敵之堅,強敵之禽也。”這時的西蜀部隊,如不能主動撤退,將會面臨覆滅的危險。
可是還沒有等到諸葛亮認識到形勢十分不利,非撤軍別無選擇的時候,兩個意料不到的失敗已提前到來。其一是,趙云、鄧芝部在遭到軍事失敗的同時,又因為疏于防范,軍隊遭遇了山洪沖擊,只好繞棧道撤回漢中。其二是,馬謖東下打援時,竟“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大為所破”(同上)。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好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遂告失敗。這一次北伐,西蜀除死傷大批將士、丟失大批輜重外,“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屬七千人來降”(見《晉書·宣帝紀》)。七千精壯軍人是怎樣的數(shù)字?是西蜀總?cè)丝诘囊话偃姆种?,平均全國二十六個青壯年男子就一個人投降!這些損失,不僅《三國演義》,就連《三國志》都隱瞞了,卻將收姜維一事作以渲染。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撤兵回到漢中稍事休整后,立即開始了第二次北伐。考慮到魏軍在隴西加強了守備,子午道、儻駱道與涼州相去甚遠,北出秦嶺后又易遭魏軍三面合圍,褒斜道被趙云燒毀,一時還無法修復(fù),惟一可供選擇的就是陳倉道了。
陳倉道南起漢中西端的陽平關(guān),北至關(guān)中西端的陳倉即今天的寶雞,中間須經(jīng)略陽、青泥嶺、鳳縣、大散關(guān),大致走向與現(xiàn)在的寶成鐵路陽平關(guān)北段相重疊。諸葛亮選擇這條路線時,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還基于以下的考慮:其一,陳倉扼控隴上與關(guān)中的咽喉,依山(秦嶺)臨水(渭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能奪取陳倉,復(fù)出隴右時,就無魏國大軍援救之憂,而隴上的地方守軍無法與蜀軍主力相對抗。其二,當時的陳倉城很小,郝昭部僅有千余兵力在此駐守,不難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