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中國三大不腐女尸 香妃尸體容貌驚人

2017-03-16 21:15:0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從明朝沈萬山的水底墓到湘南之地山壁懸棺,考古史上有太多無法解釋的,墓葬之謎。更別說更多的無頭尸,大墓葬群的墓主人等等。而那些被挖掘

從明朝沈萬山的水底墓到湘南之地山壁懸棺,考古史上有太多無法解釋的,墓葬之謎。更別說更多的無頭尸,大墓葬群的墓主人等等。而那些被挖掘出徒而又神秘叵測的女尸不腐案,更是讓我們對墓葬的神秘津津樂道。

馬王堆不腐女尸辛追——來自大漢時期的謎

說道馬王堆,還得說說瀏陽河。因為馬王堆的墓葬就是在瀏陽河的流途帶中一處高起土丘中發(fā)掘的。辛追女尸一經(jīng)出土就震驚了考古界,當(dāng)時,在考古現(xiàn)場展現(xiàn)在他們眼前的女尸猶如剛死不久,擁有一副相貌猶存的面容,甚至可以看到肌膚表層下的血管。

馬王堆的墓葬是在瀏陽河的流途帶中一處高起土丘中發(fā)掘的

那么為什么辛追的尸體不腐呢?

考古學(xué)家從環(huán)境條件給出了分析:辛追墓葬一號墓穴與其它兩座墓穴的內(nèi)部狀況進行了詳細比較,他們發(fā)現(xiàn):一號墓穴墓坑的長寬遠遠超過了二號墓穴和三號墓穴,其墓底和槨室被木炭與白膏泥填滿,最大程度地阻隔了水分的傳入與空氣的流通、細菌的侵入,使一號墓穴完全處于一個封閉的狀態(tài),因此避免了尸體的腐朽。

但全國各地的考古愛好者依然覺得空氣阻隔并不是女尸不腐的唯一原因,他們從各個角度進行了仔細的思考。

辛追的尸體不腐

后來考古學(xué)家的一些發(fā)現(xiàn)似乎也印證著這些猜疑,古考古學(xué)在辛追的棺槨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種紅色的液體,化驗設(shè)備給出的結(jié)論是這種紅色的液體含有麝香、冰片、絲草等大量的中藥,此外更重要的是里面含著砷(砒霜)和水銀,大家都知道,水印是具有絕對防腐作用的物質(zhì),也能起到殺菌的作用,而砷則能夠殺死活性菌,或許這能解釋尸體不腐爛的原因。

可是這種觀點依然收到了人們的否定,起碼不是墓葬的防腐技術(shù)。因為在漢代,丹藥文化猖獗,辛追或許是其中追崇丹藥長壽的一員,而當(dāng)時用水印和砷做丹藥是一種常見的方法。要想得出最終的肯定結(jié)論,恐怕時間要回到漢朝辛追下葬時才能解開吧。

肌膚黑灰,半干半濕——明朝不腐女尸

安徽臨泉古呂屬地在2003年發(fā)掘出了不腐女尸,尸體呈黑灰色,處于半干半濕的狀態(tài),肌肉組織十分松弛。

經(jīng)考古學(xué)家對一同出土文物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具女尸是在明朝下葬,距今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年。結(jié)合歷史因素判斷,姜寨中學(xué)所在地是一座墳地,曾經(jīng)是明代的大型家族墓葬群,據(jù)此推測女尸的隸屬年代應(yīng)該是明朝。

女尸是在明朝下葬,距今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年

棺材成為這具女尸不腐的重要原因。柏樹質(zhì)地,以及底部的紅色朱砂顆粒,成為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不服腐之謎的答案。而另一種反向觀點就比較奇怪了,根據(jù)記載用柏樹作為棺材是“崇尚生殖”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位女性生前可能沒有生育能力,不腐之謎再次撲朔迷離。

不腐女尸驚天美貌疑為乾隆情人

十幾年前的2001年3月24日,安徽碭山一處亂墳崗出土了一具特別的女尸。說她特別,因為他的尸體不但沒有腐爛,還能看到她白皙的皮膚!

從之后考古學(xué)家對當(dāng)?shù)乩先说奶皆L得知:這個亂墳崗從未見有人來這里燒紙、祭祀等,不過引起注意的是時間回到民國時期,這里有過兩座雕工精細的大石碑的基座。墓碑是有的但是因為年久失修又遭遇人為破壞,字跡斑駁,已經(jīng)無法辨別相關(guān)文字,考古學(xué)家只能根據(jù)女尸身體上的特征以及對當(dāng)?shù)貧v史的研究,給出了三個可能性的答案:

根據(jù)女尸脖子上的劍痕猜測此女是當(dāng)時一位武官的夫人;根據(jù)女尸的香味、脊椎尾端的肉瘤以及身上穿著的服飾推斷此女是乾隆的妃子香妃;

根據(jù)當(dāng)?shù)匚墨I記載猜測此女是乾隆南巡時喜歡上的一個女子。不過這到底是真是假,實在難以辨別,不過古代的安徽屬于東吳地帶,也算有點靠譜的推測。

不過,清皇室最馬虎的還是對尸體的防腐,一般在皇帝下葬之前,先逝的后妃會先被放進地宮。在地宮最終封掩前,石門不關(guān),墓道口也不封,皇帝一天不入葬,對尸體保存極具殺傷力的空氣就那么自由進出著,所以清朝的帝、后、妃尸體在地宮封掩前多半就已經(jīng)腐爛了,用一句概括的話就是腐爛是他們的常態(tài),完整是他們的變態(tài)。與此相對,明朝萬歷皇帝的陵墓在新中國政府的主持下,挖了一年多才最終打開。這在后來的事實中得到了驗證,乾隆、同治、康熙等等皇帝的墓被盜時,盜墓者看到的都是一堆白骨。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清皇陵中有三具女尸就保存得很完整,個個如同睡著了一樣和活人沒什么兩樣,而且每個都有十分特別之處,稱得上非常的變態(tài)。

第一個要說的是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1857-1875)。清朝皇后中有好幾個出身蒙古族,因為滿族統(tǒng)治者從來沒有信任過漢人,他們像防黑客一樣防了漢人二百多年直至滅亡。但是面對這么大一個國家,單憑滿族的實力是不夠的,于是,蒙古族就成了他們所一直信賴的左膀右臂。有清一朝,滿人是皇帝,蒙古人就是親王,滿人是皇后的老公,蒙古人就是皇帝的老婆,這種關(guān)系就像滿人是東家,蒙古人是管家。這位阿魯特氏嫁入皇室就是這項國策的延續(xù),她出身蒙古正蘭旗,父親是大狀元,戶部尚書崇綺。自從她嫁入愛新覺羅氏的那天起,她就與慈禧結(jié)下了梁子,而且還是鋼筋的。

第一,她是慈安皇太后提出的候選人,第二她是“辛酉政變”中被賜死的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第三,她很不聽慈禧的話。所以慈禧視之若仇人,經(jīng)常沒事找茬欺負她,同治死后不滿百日,她憤然自殺于儲秀宮,1879年與同治帝同葬于惠陵。但想不到,這么剛烈的女人身前未能好死,死后也未能安寧?;萘晔窃谕蔚鬯篮蟛砰_始營建,僅花三年時間,但耗資同樣巨大,共花白銀436萬兩。惠陵前后被盜三次,最早的一次是1945年,后兩次分別是1946年、1948年,系同一伙匪兵所為(把惠陵當(dāng)自家銀行了)。這伙盜墓賊剝光阿魯特氏的衣服,尋找寶物,最后不死心,又剖開她的肚子。原來傳說阿特魯氏是吞金自殺,遂引起盜墓賊尋寶邪念。后來有民國政府調(diào)查人員進入惠陵地宮后看到,阿魯特氏的尸體被扔在地宮的東南角,腸子淌在外,雙目微閉,面容完好。整個尸體尚未失水、萎縮,肌肉富有彈性,關(guān)節(jié)可以正常轉(zhuǎn)動。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尸體未發(fā)現(xiàn)做過任何防腐處理,卻保存的和做過嚴格防腐措施的慈禧尸體一樣完好,實在是怪事一件。

第二個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了。從出版的多種考古、盜墓作品中都能看到慈禧定陵打開時的類似文字描述:只見一個雙目微合,面龐如生的女人,身穿華貴富麗的壽衣,頭戴九龍戲珠的鳳冠,靜靜地仰躺在棺槨內(nèi),青絲如墨,顴額隆茸。一生強勢的慈禧尸體保持完好并不奇怪,據(jù)盜墓的孫殿英口述,起關(guān)鍵作用的是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這顆寶珠百步之外可見寒光,更神奇的珠子可以分成兩半,分開后就一點光都沒了。不過,這顆夜明珠孫殿英自己也沒留下,為了躲避法律制裁,他最終送給了宋美齡,宋美齡又縫在了自己鞋上。

與清朝皇陵慘遭破壞的局面相對,明朝的皇陵則保存的相對完整,從朱元璋從崇禎,除了萬歷皇帝是被國家組織挖掘的外,其余的至今完好。有趣的是,清朝政府雖然對朱明的宗室刻薄,使出吃奶的力也要把朱元璋的子孫全部殺盡,但對明朝皇帝的陵墓倒是盡心盡責(zé),還組織過幾次大的修繕,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明十三陵。諷今:世上沒有永不腐爛的尸體,卻有永不腐爛的英雄。尸體防腐技術(shù)再高超,可以保證一千年不腐,但誰能保證一萬年不腐。反倒是康熙大帝的遺體腐爛了,陵寢被盜了,但他的千秋英明卻永載史冊。所以與其留下一具千年不腐的尸體讓別人賺門票,還不如留下一番萬年不古的偉業(yè)供世人銘記。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