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傳承1500年后銷聲匿跡

2017-03-20 08:49:1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漢蔡邕《獨斷》云:“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到了秦始皇時,秦始皇下令鐫刻皇印,宣稱

“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漢蔡邕《獨斷》云:“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到了秦始皇時,秦始皇下令鐫刻皇印,宣稱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奉為天命的象征。又獨以玉,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所以叫“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quán)神授、正統(tǒng)合法”的信物。

秦始皇死后,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yīng),奉若奇珍,尊為國之重器。得到此璽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璽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然而,它在流傳1000多年后,卻神秘地失蹤了。幾千年來,有關(guān)它的傳說也無不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傳國玉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傳國玉璽”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璞玉,獻給厲王。楚王讓玉工辨識,玉工鑒定為石頭,楚王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后來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蔽耐踝屓税谚逼书_,果然是寶玉,因稱稱為和氏璧。

那真的“傳國玉璽”到底下落哪里?沒有人能回到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劉邦率軍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奉上始皇璽。秦亡后劉邦即天子位,傳國璽得歸劉漢。

西漢末年(公元8年),王莽專權(quán),當時皇帝孺子年僅2歲,傳國璽置于長樂宮,由元帝王皇后代為掌管。將傳國璽摔在殿廷,玉璽被摔碎一角,后來用黃金鑲補。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殺,璽被校尉公賓所得,獻給綠林軍將領(lǐng)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給更始帝劉云。劉云為赤眉軍所擄后,傳國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后來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于東漢光武帝劉秀。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璽,返宮后傳國璽查無下落。

東漢未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在袁紹、袁術(shù)的率領(lǐng)下討伐董卓,洛陽城內(nèi)一片混亂,董卓棄城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扎在洛陽城南宮殿中,在一口井內(nèi)撈著一位宮女的尸體,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內(nèi)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小匣,打開小匣,有一玉璽,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孫堅知道這正是秦始皇的“傳國璽”后來袁氏兄弟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傳國玉璽”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里。

明清兩代,偶爾有“傳國玉璽”現(xiàn)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會、仿造之贗品。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漠北的傳國璽,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敗之后,璽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占領(lǐng)中原,取代明朝的統(tǒng)治??逃小笆苊谔欤葔塾啦卑俗值挠癍t被稱為傳國璽。但乾隆欽定御璽時,卻將這塊玉璽剔除在外。由此可見,這是一塊“傳國璽”的贗品。直到1912年11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qū)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lǐng)鹿鐘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據(jù)說,玉璽現(xiàn)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這只是一種猜測,臺灣方面沒有承認此事。

“傳國玉璽”歷經(jīng)兩千余年風風雨雨,數(shù)隱數(shù)現(xiàn)。自從五代時期傳國王璽失蹤,這塊國寶真假難辨。那么,真正的傳國璽到底在哪里?沒有人能回答。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