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諸葛亮真的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的嗎?

2017-03-24 18:34:0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關(guān)于劉備初識諸葛亮一事,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流傳面頗廣的劉備“三顧茅廬”說。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關(guān)于劉備初識諸葛亮一事,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流傳面頗廣的劉備“三顧茅廬”說。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陳壽在《三國志》中即采用了此說;另一種是諸葛亮“北行見備”說。三國時魏人魚豢所著《魏略》明確地記載了諸葛亮歸附劉備,是“亮詣備”而非劉備三顧的結(jié)果。同時《九州春秋》亦作了如是記載,可見并非孤證。

“三顧”說與“晉見”說可謂徑渭分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我們?nèi)绻麙侀_主觀的成見。揆諸史實,即可發(fā)現(xiàn)“晉見”說更符合歷史的真實,也就是說劉備初識諸葛,是諸葛亮“北行見備”的結(jié)果。

諸葛亮高臥隆中,自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其實乃是“尺嚄之屈,以求伸也”。當(dāng)時的局勢是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并有了龐大的智囊團,獨據(jù)中原;江東的孫權(quán)也在承繼父兄之業(yè)的甚礎(chǔ)上獨據(jù)一方,劃江自守著。因而這兩方勢力對于晚去與外來的諸葛亮來說,其抱負與才能均難以得到全面的施展和實現(xiàn)。而荊州的劉表,擁兵自守,不曉軍事,非雄才大略之主,因而抱有“管、樂之志”。積極進取的諸葛亮只有“待時鳳翔”。南投荊州的劉備雖正寄人籬下,但在中原奮戰(zhàn)數(shù)載,早以播下聲名,不失為人中之主;且是漢室人物,因而擇主劉備正合諸葛的意愿。曹操一統(tǒng)北方、旌揮南指的這種燃眉之勢給他們的結(jié)識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在這種情勢之下,諸葛亮于是“北行見備”,為劉備謀劃?!度龂尽ぶT葛亮傳》注引《魏略》載:

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dāng)受敵,而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了煅栽唬骸皩④姸葎㈡?zhèn)南(劉表}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绷劣衷唬骸皩④娮远群稳缫??”備曰:“亦不如?!痹唬骸敖窠圆患?,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dāng)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diào),則人心不悅??烧Z鎮(zhèn)南,全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乎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一客禮之。

持“三顧”說者一般均否定這段史料的真實性,其實是毫無道理。諸葛亮正是在初次詣備時,提出了“游戶自實以益兵眾”的建議,并由此諸葛亮得到了劉備的敬重。

劉表荊州時,北方戰(zhàn)亂頻仍,荊州地區(qū)則相對平靜,“關(guān)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荊州平樂,國未有釁”,因而流民游食者極多。而劉表坐保江間,并無四方之志,因而不曾致力于澄清吏治,整頓戶籍,擴兵積糧,故劉表在荊州雖“招誘有方”,卻“著籍者寡”,劉備在南投劉表后,從新野移屯樊城,所轄兵眾僅為數(shù)千人,但當(dāng)曹操南下,劉備撤離樊城時,則僅關(guān)羽之水軍就有“精甲萬人”,可見諸葛亮替劉備出此上策,利用荊州搜刮“游戶”之機招募丁壯,擴充了劉備的軍隊。從諸葛登門見備、劉備“以其年少”而未加重視,到了解、尊重、信任諸葛亮的記述也合情合理。如果再從諸葛歸附劉備到劉備南走夏口這一年左右的時間內(nèi)所發(fā)生的史事,即可發(fā)現(xiàn)劉備、諸葛此時尚不是“魚與水”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諸葛尚不及隨劉備南下的關(guān)、張等人,史籍記載也均未涉及諸葛亮輔助劉備事,因而劉備特別器重諸葛亮并無具體事實依據(jù)。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魏略》成書于《三國志》之前,是當(dāng)代人實錄當(dāng)代史,魚豢為早陳壽一輩的人,而隆中其地在赤壁之戰(zhàn)以后即并入了曹魏的版圖,上距劉備三顧隆中求見的時間較為短暫,因而魚豢如要收集這方面的史料是不難做到的。那么是不是魚豢故意置劉備“三顧”而不顧,憑空捏造出亮“北行見備”呢?當(dāng)然不是!《魏略》“有紀(jì)、志、傳,目是正史之體”,是史料豐富、態(tài)度嚴謹?shù)氖分T谂崴芍T書注《三國志》時,此書則是被引用最多者。之后,西晉的史學(xué)家司馬彪在審慎詳察的情況下,也持此說??梢娖湔鎸嵭缘某潭仁强梢钥康米〉摹D敲搓悏塾譃楹我环辞按巴芳抑摱毘帧叭櫋闭f呢?這一則是取之于諸葛亮的《出師表》,再則用“三顧”說更符合于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更能顯出劉備的德行及諸葛的清名,從而也就使之達到了封建意識的理想化高峰。

我們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出師表》?!冻鰩煴怼肥侵T葛亮率軍北駐漢中,臨出發(fā)時所寫。這篇表與其說它帶有自傳的性質(zhì),倒不如說是出師的宣言、北伐的誓詞?!冻鰩煴怼菲湟庹谟诮y(tǒng)一軍心、統(tǒng)一民心以激勵斗志,完成北伐大業(yè)。這里我們試作一揣測,《出師表》作于227年,此時劉、關(guān)、張群雄俱亡,無從對證,因而諸葛亮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了“三顧”之說。當(dāng)然這可能性頗小,更大的可能則是劉備在樊城結(jié)識了諸葛亮后,“知亮有英略”,因思其成性而曾經(jīng)二往隆中與之作過傾心交談。

千百年來,劉備“三顧茅廬”說之所以壓過諸葛亮“北行見備”說而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因它有聲有色,有著濃郁的傳奇色彩;另一方面則是劉備求賢若渴及謙遜精神更合乎讀者的心理,因而更易于接受。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