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破案的故事有很多 但正史記載的只有一個
從古至今,為官者可說車載斗量,貪官不少,青史留名的好官也很多。這些人中,要說在民間名聲最大的好官,還是非北宋的“包黑子”莫屬。
當然,“包黑子”其實長得并不黑,黑炭臉那都是后人藝術創(chuàng)造的結果。
“包黑子”就是包拯,俗稱包青天或包公,寄托了古代老百姓對吃官飯者最美好的憧憬。由于古代為官者多數(shù)都不怎么樣,至少達不到造福一方的清官標準,只要能夠不肆意欺壓老百姓,老百姓就得謝天謝地了,于是,在這些恒河沙數(shù)般的不肖官員的襯托下,模范官員包公就在后人的心目中,形象越來越偉岸,越來越高大,終于幾乎等同于神明。
直到今天,老百姓對包公的崇拜、仰慕之情,也不曾稍減,那流傳至今數(shù)之不盡、神乎其神的包公故事,就可見一斑。而且,今天的藝術工作者還在不停地創(chuàng)作著新的包公故事,好盡情地宣泄人們對包公的膜拜之情。
包公,在真實的歷史上也確實算得上是一位極其優(yōu)秀的人物,但有幸生于北宋仁宗年間的包拯,他的一生其實并沒有經歷太多的波瀾,后人口中那無數(shù)精彩曲折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杜撰的。
包拯28歲登進士,隨后做了短短一陣子的小官,就以父母年邁為由辭官回家,孝養(yǎng)雙親。父母相繼去世后,包拯守孝期滿,才重新出山。那時候,他已經38歲了。
此后,包拯歷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殿中丞等官。53歲的時候,包拯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后世又稱包公為包龍圖。57歲的時候,包拯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雖然沒有干多長時間,但貢獻突出,影響很大,后世許多人提到包公,還以為開封府就是包家的呢,狗頭鍘的故事更是路人皆知,這真可以算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包拯最大的官做到了樞密副使,差不多相當于軍委二把手,不過只干了不到兩年,就病死于任上,終年64歲,謚號孝肅,所以包拯又稱包孝肅。
包拯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明、執(zhí)法如山,那是不消說的,最有名的段子就是他勸諫宋仁宗時,唾沫星子噴到了仁宗臉上,仁宗還無可奈何,最后只好從了包拯。當然,這則故事也很能說明仁宗的肚量。
上面啰啰嗦嗦扯了一大堆,都沒有扯到正題,下面就簡單說一下正史上記載的有關包拯斷案的唯一一個故事。
天長縣任上,包拯遇到了一件偷割牛舌案。有一個無賴,將一戶與其結怨的農家的牛舌割掉了。戶主告到官府,包拯對那人說,你回家把牛宰殺吃了。那人回家后按照包拯吩咐把牛殺了。宋代法律規(guī)定,擅殺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個無賴到縣里,控告那農家殺牛。包拯升堂,立即審問那無賴,你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無賴大驚,只得如實招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