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馬嵬坡事變楊貴妃逃往日本 傳山口百惠為后人

2017-05-11 19:51:1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在小編看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愛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尤其后來醉心于與楊貴妃的情愛不顧朝政更是令人不理解。不知道唐玄宗是因為朝政累人,

在小編看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愛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尤其后來醉心于與楊貴妃的情愛不顧朝政更是令人不理解。不知道唐玄宗是因為朝政累人,hold不住當(dāng)中的勾心斗角而放棄政治,還是這個人在當(dāng)下的環(huán)境里完全放棄自己,怎么開心怎么來,都是極其不負責(zé)任的行為。

安史之亂,造成朝政的動蕩。唐玄宗不得不逃亡四川,在馬嵬坡這個地方,忠臣逼迫賜楊貴妃自殺。據(jù)說這件事的前前后后都是肅宗一手策劃。當(dāng)然關(guān)于楊貴妃的生死,歷史的謎點依然存在。現(xiàn)在kk歷史網(wǎng)的小編順著線索去看看,楊貴妃最后的生死之迷。

關(guān)于 “馬嵬坡”事變的歷史記載 長恨被傳誦最多

中國文學(xué)史上杰出的、傳播最廣和久遠不衰的敘事長詩《長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楊貴妃的故事串聯(lián)成此巨制,他寫楊貴妃在馬嵬坡事變時: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p>

這是文學(xué)作品上記楊貴妃的死,是記實,只小有考證上的錯誤:楊貴妃死于馬嵬驛時間為天寶十五載(即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時,天子只四軍,據(jù)《舊唐書·玄宗皇帝記》:

“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關(guān),分部下為六軍?!?/p>

“六軍”是在楊貴妃死后五日才建制的。馬嵬坡兵變,只可稱“四軍不發(fā)”。不過,文學(xué)作品上這樣的小誤,實無損記實,因為有不少專家編著的史書,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也一樣記錯了時間。甚至,連《舊唐書》本身,也前后錯記,六軍建制,《玄宗紀》記時和《肅宗紀》記時亦各記一日。

然而這一切都先從“安史之亂”說起

安祿山是誰?

據(jù)《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安祿山這個人不但會打仗,情商也高,每當(dāng)有中央大員下來視察工作,必厚賄之,所以他們回去后都在玄宗面前猛替他說好話。安祿山長得特肥,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走路都要左右人抬著兩胳膊才能挪步,可是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來,卻“疾如風(fēng)焉”。

安祿山深知枕頭風(fēng)的厲害,百般討貴妃的歡心,他入宮,都是先拜貴妃,然后才拜玄宗。玄宗覺得奇怪,就問他,他說:“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一句話,不僅博得了娘娘的歡心,順代還認了個皇帝爸爸,這個干兒子,真夠乖巧的。

楊國忠是誰?

楊國忠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是楊貴妃的堂兄,其實他跟另一個人也有關(guān)系,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是楊國忠的舅舅。

據(jù)《舊唐書/楊國忠傳》記載,楊國忠看到安祿山這么得玄宗的寵,還手握兵權(quán),擔(dān)心這小子遲早要超過自己,于是老在皇上面前說安祿山必反,皇上也沒把他的話當(dāng)回事。后來說得多了,玄宗就派中官輔璆琳去安祿山處去看看,結(jié)果被老安一通賄賂,回來“盛言其忠”。楊國忠又對玄宗說:“召必不至”,結(jié)果一召,他就來了,給國忠弄了個老大沒趣。安祿山裝出一副可憐相,哭著對玄宗說:“臣蕃人,不識字,陛下待我不薄,楊國忠總想殺我。”玄宗于是對他更好了,再有說安祿山要反的,“玄宗必大怒,縛送與之。”

讓我們接著來看一看兵變的經(jīng)過

“丙辰,次馬嵬驛,諸衛(wèi)頓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會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于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霞疵κ抠n貴妃自盡?!?/p>

然而卻有記載,說楊貴妃沒有自盡,死里逃生的前往日本去了,還說山口百惠即是楊貴妃的后人。這是傳說還是歷史的真相?

那么歷史到底是怎么樣的,先來看看史書的記載。

《資治通鑒》中的這段話說得是很明白的。

楊玉環(huán)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后,為使亂軍心安,玄宗還命亂軍頭子陳玄禮等人驗尸。

按理說,楊玉環(huán)之死到此就應(yīng)該畫上一個句號了。

但有些人卻偏偏不想讓這位美人就這樣死去。

最能證明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的證據(jù)是《舊唐書》中的另一段記載。

《舊唐書·后妃傳》:“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p>

這段話中透露出這樣幾點信息:

(1)貴妃確實死于馬嵬驛,不然李隆基就不會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詔令改葬。

(2)改葬工作因“將士疑懼”——實際上是現(xiàn)在的皇帝,當(dāng)時的太子李亨疑懼——而不得不秘密進行。

(3)中使(宦官)掘開了貴妃的墳?zāi)?,掘墓后發(fā)現(xiàn)了紫褥、香囊——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尸以紫茵”記載相吻合。

(4)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楊貴妃并非“空死處”,而只是“玉顏不見”——肌膚已壞而已。這就足可以駁斥“不見尸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yīng)理解為“尸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尸體”。

尸體、紫茵、香囊俱在,楊玉環(huán)怎么會逃往日本?

我們退一步來說,姑且算楊玉環(huán)馬嵬驛死里逃生,而且也確實逃到日本,但她也決不會有什么后代。

因為楊玉環(huán)是個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

這樣說可絕非主觀臆斷,而是有事實作根據(jù)的。

我們知道,楊玉環(huán)17歲出嫁,38歲身亡,21年間,她先后有過好幾個男人,但卻沒有為這些人生下過一男半女,倘若說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年紀大了(61歲),那么,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墒恰罢?dāng)年”——李瑁僅比楊玉環(huán)大一歲,兩個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而李瑁后來再婚后卻生了不少子女,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讀者自己去揣摩。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