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秦始皇的驪山陵竟是一個巨大的“殺人陷阱”?

2017-06-01 01:41:1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秦始皇,名嬴政,他是首位完成一統(tǒng)華夏的偉大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13歲時,按太后與呂不韋的意思,選定了自己的陵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首位完成一統(tǒng)華夏的偉大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13歲時,按太后與呂不韋的意思,選定了自己的陵址——驪山北麓。但驪山的河流是由南向北,為了防止河水沖激,即位后的秦始皇,從修建陵墓開始,他首先就在民間征召了大量的民工來改變河道的流向。

修筑秦始皇的皇陵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巨大的工程,材料要由四川、湖北等地運輸。在建筑皇陵的過程中,秦始皇動用了全國的財力物力,征發(fā)民工70余萬,從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后就開始修建,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為止,長達36年之久。修建完工的皇陵底部面積達1.92萬平方米,里面陪葬的金銀財寶也數(shù)不勝數(shù),為了保證秦始皇陵墓的安全,陵中究竟用了什么方法,來防止盜墓者的進入?

一、 機弩之陣

為了防止盜墓者進去,工匠們做了大量暗藏在墓道中的弓箭,并在箭頭抹有劇毒,只要有人經(jīng)過,箭矢就能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這就是(《史記?秦始皇本記》中: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的記載)機關(guān)重重,殺機四伏的秦始皇帝陵,確實能讓一般的盜墓賊望而卻步。

二、 地宮“水銀”之毒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陵墓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水銀是一種有毒性的液態(tài)金屬,具有殺菌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凈化地宮的環(huán)境,一方面如有盜墓者進入地宮,墓穴里并沒有空氣的流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銀會釋放出汞蒸氣,這種汞蒸氣是一種劇毒,可以讓盜墓者有去無回。

三、 真空無氧氣

在《漢舊儀》一書中,曾記載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秦始皇稟報:他共率領(lǐng)72萬人,修建驪山皇陵,地基已經(jīng)挖的十分深了——“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開鑿的時候,只聽見空曠的回聲,就好像到了地底一樣。連燈火都已經(jīng)無法點燃,由此可見,秦始皇的陵墓挖的之深,已經(jīng)到了氧氣稀缺的地步,可想而知,盜墓者進入后,會因為缺氧,最后窒息而死。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對秦始皇陵采取了保護措施,但帝陵中的財寶實在是太誘人了。秦子嬰元年(前206年)項羽領(lǐng)兵殺入關(guān)中,他將秦始皇陵墓的地面建筑全部破壞,并領(lǐng)人挖掘了陵墓,赤眉軍也曾盜掘過秦始皇陵,根據(jù)記載,他們將發(fā)掘出的葬具、銅槨等熔化后,造成了兵器。五代時的溫韜以軍餉為掩護,大規(guī)模地盜掘秦始皇陵。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劉鎮(zhèn)華主政陜西期間,他就指揮“鎮(zhèn)嵩軍”盜挖過秦始皇的陵墓。孫連仲,也曾領(lǐng)兵在秦陵上“挖戰(zhàn)壕”,其實那也是在盜陵。不管是大張旗鼓的“明盜”還是那些多如牛毛的小賊,他們雖然對秦始皇陵墓頻頻伸出黑手,但秦始皇陵墓飽經(jīng)摧殘,卻依舊安然無恙。除了秦始皇陵墓“深、毒,有箭矢、沒有空氣”等保護措施之外,其實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根據(jù)史料《漢舊儀》一書的記載,其實秦始皇的真正的皇陵并不在這座眾矢之的的——驪山陵,秦始皇死前下令“(在驪山陵)再旁行三百丈乃至”以驪山陵為圓心,秦始皇的真正陵墓還曾經(jīng)橫向平行,向某一個方向挖出了一公里,這個真陵墓究竟在哪個方向,根本就無法考證。

如此可見,秦始皇確實是一位很有心機的皇帝,他在修陵的時候耍了心個心眼,為了死后能夠安穩(wěn),不被盜墓賊打擾,他舍棄主墓,在驪山陵旁行三百丈另辟新墓。秦始皇用主墓中的金銀財寶吸引盜墓賊進入,并用重重的機關(guān)將其殺死,這就等于給盜賊者設(shè)置了一個巨大的死亡陷阱,而他自己則可以在旁邊的新墓中安眠,并欣賞著那些盜墓賊一個個慘死的鬧劇……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