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則天乾陵現(xiàn)真容 絕世珍寶至少500噸
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她統(tǒng)治時期權(quán)利集中,武則天也收集了不少的奇珍異寶,這人珍寶隨著武則天進入乾陵,從此不見天日??茖W(xué)家表示,在武則天陵之中,那些沒有發(fā)現(xiàn)的金銀珠寶,至少還有500噸。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園,為全國唯一的兩個帝王合葬墓,是中國目前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譽為“唐陵之冠”。目前唐乾陵考古工作已取得新進展,下面為您揭曉陵墓中的寶藏及其構(gòu)造。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乾陵陵園的東、北、西三座門址結(jié)構(gòu)相同,都由一對三出闕、一對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門組成。闕臺系夯土高臺,周邊用磚包砌,周圍堆積的大量瓦片說明闕臺上原建有闕樓;殿堂式大門則均有夯土臺基,周邊用磚包砌,兩側(cè)與陵園墻垣相連。
此外,考古人員還對北門門址進行了清理,出土殘石馬、石虎、石獅、石刻座等多件石刻,其中石虎的發(fā)現(xiàn)為重新認識唐代帝陵北門外石刻組合提供了新資料。這是首次基本搞清下宮遺址的布局。乾陵下宮是陵墓前的寢殿演變而來,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時稱為寢宮,后因火災(zāi)移到山下,后世遂稱之為下宮。調(diào)查顯示,乾陵下宮遺址規(guī)模巨大,發(fā)現(xiàn)有內(nèi)外兩重夯筑的城墻,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四邊均長達380米左右;同時在內(nèi)城及內(nèi)外城之間,還發(fā)現(xiàn)了多處建筑夯土遺跡,這為認識唐代帝陵的陵園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石興邦稱,現(xiàn)在至少能推斷出墓里70的埋葬品,乾陵地宮里應(yīng)裝滿了唐朝當時最值錢的各種寶貝。唐高宗和武則天在世時,正處于唐朝最繁盛的時期。在埋葬唐高宗的時候,隨葬品的價值就占了全國財政的1/3。20多年后,武則天駕崩,全國1/3的金銀珠寶又被帶進了乾陵。耗資之巨、陪葬之豐可想而知。
況且史書上還明確記載,唐高宗臨死時,還特意留下遺言,要將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全部陪葬。很多專家還推測頂級國寶——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曾有文物工作者推算,乾陵里面的各種珍貴文物最少有500噸。李瑾行為陪葬乾陵的17位皇親功臣中僅有的少數(shù)民族出身者,其墓位于今乾陵鎮(zhèn)韓家堡村東南約200米處,地面現(xiàn)存高約6米的圓錐形封土堆。1972年春,當時的陜西省文管會和原乾陵文管所對此墓進行了發(fā)掘清理。墓的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天井、小龕、甬道和墓室組成,全長46.3米,出土各類文物300多件。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對夫妻兩代帝王的陵墓,它奇跡般地躲過了一場場浩劫,保存著千年前的風姿,卓然于梁山之上。這使得乾陵被渲染上了一層層神秘的色彩。
而關(guān)于乾陵的選址,也和這位女皇執(zhí)政扯上了關(guān)系。關(guān)于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尋視到梁山上,只見此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東隔烏水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
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圣地”。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后,回京稟報高宗。袁天罡聽說后,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yōu)劣之處。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面環(huán)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于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龍脈從昆侖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guān)中,以歧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
今太宗已葬九嵕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于此,恐從此后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
乾陵地宮的大門一封就是1300余年,大門之內(nèi)鎖住了大唐盛世的繁華和不為人知的多少秘密……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夢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奧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資料,時至今日,人們對乾陵地宮仍然是不甚了解。毫無疑問,在進行科學(xué)發(fā)掘之前,要完全揭開乾陵地宮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可根據(jù)文獻和考古資料所披露的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從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記載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條溝通地宮的“羨道”,又叫“誕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隧道。這條隧道是由塹壕與石洞兩部分構(gòu)成的。兩段交接處便是地宮宮門的所在。1959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兩次對乾陵隧道進行了勘查與試掘,特別是1960年3月對隧道進行了大面積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