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同治中興失敗這次改革事件?
同治皇帝是清朝入關之后的第八位皇帝,在清朝后期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治是清穆宗的年號,原名叫做愛新覺羅·載淳,是咸豐帝的兒子。
同治是咸豐帝的長子,在咸豐帝的另一個兒子去世之后,同治就成為了清朝最正統(tǒng)的繼承人,在同治繼位的時候,他才只有6歲。根本沒有什么治理國家的能力,所以朝廷里的大小事務都是由八位顧命大臣和慈禧等人一起決定的,然而在同一年的年底,慈禧發(fā)動了政變,廢除了八個顧命大臣,開始了正式的垂簾聽政,將整個大清的最高掌控權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同治登位之初八個顧命大臣商議的年號是“祺祥”,但是隨著他們的倒臺,整個朝政的權勢傾斜,慈禧就打起了改年號的主意,有人建議改為“同治”,寓意著太后臨朝共治,也是在變相的拍慈禧的馬屁,慈禧果然非常開心的改年號為“同治”,從此以后“同治”也就成為了愛新覺羅·載淳的稱號。
同治在位的時期,經歷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大事,比如說鎮(zhèn)壓太平天國、苗民起義等等,大大的延緩了清朝的衰亡時間,同時積極的任用洋務派來增強國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使得清王朝在將要滅亡之際煥發(fā)了新的生機,被稱為是“同治中興”,不過在這段時間,清朝的實權掌控者不是同治,而是慈禧太后,這樣作為“吉祥物”般的生活也讓同治帝非常的不滿,年紀輕輕的就去世了。
同治中興為什么失敗
同治清朝晚期,整個封建社會制度已經走向沒落。清朝的腐朽主要表現(xiàn)在外交,政治,經濟等方面。外交上同治時期幾乎成為了半殖民主義政權,慈禧等清朝掌權者和西方殖民者共同達成協(xié)議來換取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同治中興為什么失敗,有它必然的歷史原因。
同治中興為什么失敗首先是因為它本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繁榮恢復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這里有著官僚大臣們粉飾太平好大喜功的成分。當時清軍消滅太平天國后,確實贏得了百姓的支持和認同。但是這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同治中興的實質。所謂的興,其實是用更大的犧牲來換取短暫的統(tǒng)治的清朝茍且偷生。同治中興多虧了主張發(fā)展生產,改進科舉制度,減輕人民賦稅以及創(chuàng)辦學堂這些措施額實行。在軍事上確實有所改進,但與此同時腐敗的清朝官僚體制注定了清朝的滅亡。在大批購買引進國外軍事物資的同時也是這些大臣貪污國庫的大好機會。
同治中興為什么失敗,很大程度源于封建體制長期積累下出現(xiàn)的根本性的弊端沒有得到改變。如果清朝能夠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就開始勵精圖治改善體制改進腐朽落后的政府體制,也許還能讓清朝通過和平的發(fā)展逐步轉化到資本主義社會。然而封建統(tǒng)治者是在掠奪農民階層的基礎上進行權力控制的,因此很難將社會利益與自身利益等同起來。
同治中興的評價
同治中興是清政府發(fā)起的從中到下的改革,因為不是從上到下,它始終維護的是統(tǒng)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說,改革并沒有動搖最根本的固有利益。它在太平天國動亂后肅清了社會環(huán)境,使得經濟得以進一步發(fā)展。與此同時,大興科舉,籠絡人才,希望廣納賢才將清政府挽于危亡。同治中興的評價不一,它在近代史中呈現(xiàn)一個特殊的地位。
有的人關于同治中興的評價過于偏激,認為同治中興打著學習西方的幌子,其實是清朝統(tǒng)治階級的一次洋洋得意的鼓吹變法,它與明治維新出現(xiàn)于同一時期,但與明治維新所達到的效果大相徑庭。雖然政策上也有學習西方的內容,但由于清政府的自我吹捧,實際效果并不大。
教育上的招賢納士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對內經濟的調整主要體現(xiàn)在生產關系上的調整,收拾太平天國的爛攤子。總的來說,變法的雷聲大,雨點小。
但是,不得不說洋務運動使一直遭到壓抑的中國資本主義得以發(fā)展,因此,有些人對同治中興的評價是正面的。他們認為同治中興在近代史中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給中國社會潛移默化的播下了近代化的種子。一方面鎮(zhèn)壓國內的人民運動,給人民安定可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一方面學習西方,明白了發(fā)展要靠科學技術,船堅炮利才能夠抵御外侮。毫不客氣的說,中國的近代史由此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