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傳統(tǒng)文化中的媽祖及媽祖廟的由來是什么
媽祖的由來:媽祖,一個并不陌生的名字,福建、臺灣等地的居民大多篤信媽祖,他們不僅把她視爲航海保護神,而且作爲年歲豐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在以福建爲中心的一些地區(qū),處處可見媽祖廟和祭祀媽祖的活動,尤其是在臺灣,媽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其祭祀媽祖的媽祖廟多達五百余座。如果去福建、臺灣等地旅游,你可一定得了解一點關(guān)于媽祖的常識。
媽祖的來歷媽祖是民間林默娘的化身,林默娘爲福建莆田湄洲林愿的第六個女兒,生于宋建隆元年,出生后不聞其啼哭,因而取名爲林默,意爲沉默的女子。默娘自小表現(xiàn)出神異的功能,她讀書能過目能誦,且能理解其含義。據(jù)史書記載,當她十幾歲時有道家人士來往于她家看透病人體內(nèi)病情,加上能說出別人的吉兇禍福,顯得非常神異,人們對她非常崇敬。
傳說一天默娘正在織布,忽然眼前出現(xiàn)她父兄在海上遇難的慘狀,她于是掩面泣哭。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其父兄在海上遇難的消息傳來。由于她的特異功能,常爲漁民預(yù)報海上天氣變化,使人們避過了臺風等自然災(zāi)害。當?shù)氐臐O民非常感激她,把她當作神女、龍女來崇敬。林默娘死于28歲那年,人們爲了紀念她,建造了祠廟奉祀,望她庇護漁民的安全。后來林默娘的“圣跡”四面,教授給她“玄微秘法”,學會了氣功本領(lǐng)。由于她能運用特異功能,傳開,漁民們親切地稱她爲“媽祖”。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圣母,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對她的崇拜愈加發(fā)展。媽祖廟在福建、臺灣等地隨處可見祀奉媽祖的媽祖廟。
媽祖廟一般爲“前殿媽祖,后殿觀音”,即在供奉媽祖的前正殿之后,隔羊一個天進,后面供奉觀音的十八羅漢。臺灣北港媽祖廟臺灣北港媽祖廟是現(xiàn)在臺灣媽祖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由福建姓傅的人遷往臺灣的,至今已有上百年曆史媽祖舞因爲媽祖文化的影響和傳播,形成了許多與媽祖有關(guān)的習俗。
每當重大節(jié)日或媽祖生日(農(nóng)曆三月二十三日),人們要抬媽祖像出游,出游時,有特殊性別的規(guī)范、律譜,人們敲鑼打鼓,由9個小孩執(zhí)小旗,18個大人抬著棕橋。小孩、大人邊走邊舞,到了廣場,便圍著火堆起舞,叫做“擺棕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