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神韓信到底打過敗仗嗎 韓信用兵的特點是什么
不知在歷史上有沒有記載過韓信打過敗仗,但是在《楚漢傳奇》中我們可以看到,韓信在出蜀地之后,是打過一次敗仗,并且敗的還是挺慘的。項羽以3萬的兵力,打敗了50萬的諸侯聯(lián)軍,如果說這是誰的錯,韓信難以推脫,但也不是他的過錯。
劉邦在攻打彭城的時候,項羽的軍隊被滯留在齊國,留下范增來防守彭城。劉邦所帶領(lǐng)的50萬聯(lián)軍,大張旗鼓地攻打彭城,致使范增無法防守,但也是有計謀的撤出,并沒有損失多少的兵力,退守在蕭鎮(zhèn)。
劉邦占領(lǐng)彭城之后,就號令三軍可以痛快的玩樂,士兵們肆意掠奪,光天化日的強搶民女,軍紀極為混亂。劉邦其他的將領(lǐng)都在玩樂中,唯獨韓信,他身為大將軍,只有他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危機,占領(lǐng)了彭城并不是勝利,只是范增有意的退讓,而且他深知項羽必定5日內(nèi)回來,帶著精銳楚軍歸來,必定有一場大戰(zhàn)。他先是率領(lǐng)2萬漢家軍出城駐扎,然后跟劉邦說明緣由,但是自信滿滿的劉邦,卻絲毫不放在心上,認為韓信是危言聳聽,繼續(xù)玩樂。
沒想到的就是,項羽果真在5日內(nèi),聚集了3萬楚軍,兵臨彭城。本來韓信已經(jīng)做好了戰(zhàn)略部署,重點守護南北城門。沒想到項羽先是派2.5萬的兵,由季布和鐘子期來帶領(lǐng),去吸引韓信的主力兵,自己率5千士兵,連夜渡過沼澤地,直接攻破東門,東門是漢軍最為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韓信所沒想到的。導致城內(nèi)一片混亂,諸侯聯(lián)軍只不過是濫竽充數(shù),沒幾下,就四處逃亡,就這樣韓信在跟項羽的第一次交鋒中就落入下風,可以說是他拜了。
韓信用兵的特點是什么
雖然每個人都說韓信用兵如神,少有敗績,那都是因為他有著胸懷全局的大局觀。在劉邦還待在蜀地的時候,韓信就根據(jù)自身的條件,比較了一下敵我各方面的實力,分析了敵我軍事力量的優(yōu)劣,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戰(zhàn)略,其目的就是勝利。至少從整個楚漢爭霸中,都能證明韓信是一個從大局觀著想的一位杰出軍事家。
他的戰(zhàn)略很明確,先讓劉邦重用賢將,改善軍紀,做到有功必賞,對周邊的黎民百姓有所救濟,收復天下的民心。再出蜀地,滅掉三秦,連續(xù)攻打其余諸侯國,最后在與楚霸王一決雌雄。
韓信用兵的特點,很多人認為是在局部方面用兵,其實他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在劉邦出蜀地之后,連破三秦,取得了碩碩戰(zhàn)果之后,開始驕傲自滿,最終被項羽的三萬兵馬,打的諸侯聯(lián)軍節(jié)節(jié)敗退,很多之前歸漢的諸侯們都投奔到項羽帳下。此時,漢軍已經(jīng)退回滎陽駐守,可以整個戰(zhàn)場形勢對于漢軍來說,那是非常的不力。韓信為了改變局面,先是攻取魏地,卻發(fā)現(xiàn)整個戰(zhàn)局依舊處于下風。在這種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韓信估摸了一下我方勢力,再跟楚軍對比了一下,做出了自己的判斷,跟劉邦提議:“臣愿領(lǐng)三萬兵馬,可以攻取趙、齊等地,替大王收復各諸侯國,并且可以從后方切斷楚軍糧道?!?/p>
由于這一戰(zhàn)略的實施,使處于下風的漢軍有了轉(zhuǎn)機,至少可以跟楚軍的對峙不處于劣勢方。使?jié)h軍得到了緩沖的余地,而楚軍卻不知道這個道理,依舊跟漢軍呈對峙局面,卻不知自己的后方被韓信切斷。致使自己形成被三方勢力夾擊的局面,最終兵敗垓下。
韓信始為布衣時干了些什么事情
韓信始為布衣時是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傳》中的《淮陰侯列傳》中的一句話,說的是韓信從前是平民百姓時的意思。在這句話的段落中,介紹了韓信出人頭地之前的生活場景。讓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記載下的韓信落魄時的生平。
在司馬遷的記載中,韓信原本是淮陰地區(qū)的人。他在還是平民的時候,家庭貧困。但是韓信本人一沒有突出的品格能夠被大家推舉為官員;二沒有出色的經(jīng)商能力,所以他的日子過得十分困苦,自己連謀生的能力都沒有,只能不斷地靠著同村的好心人的接濟。
后來淮陰那里的亭長看到了韓信,認為韓信不是池中之物,就多次接濟了韓信。但是亭長之妻十分厭惡韓信,就故意早早地做飯躲在房中吃掉。當韓信來乞討時,家中已經(jīng)沒有多余的飯可以給他了。幾次之后,韓信看穿了他們的用意,十分生氣,就與他們絕交后離開。
多年之后的韓信被封為了淮陰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再一次見到了這個亭長,就賜給了他一百錢,并且說亭長是一個沒有見識的人,做好事不能夠持之以恒。
而韓信始為布衣時就是出自這里。韓信此人本身才能卓越,青年時期之所以過得如此困苦,不過是因為還沒有他施展才能的機會。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后,韓信就迎來了一展能力的機會。在他的謀劃下,劉邦逼死了項羽成為了漢室王朝的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