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揭秘一代雄主趙匡胤陳橋兵變背后隱藏的秘密

2017-06-24 00:09:2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大宋開國君主趙匡胤以其雄才偉略鶴立于歷代帝王之林,為后人所景仰,憑借其文治武功流芳百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quán)、雪夜訪普等

大宋開國君主趙匡胤以其雄才偉略鶴立于歷代帝王之林,為后人所景仰,憑借其文治武功流芳百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quán)、雪夜訪普等故事尤為后人所津津樂道。歷史上的趙匡胤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陳橋兵變的背后又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fā)跡的序曲,要想弄清其真相,就要看看歷史給趙匡胤留下了哪些機遇?縱觀史書,陳橋兵變之所以一下子就成功地把趙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背后是隱藏著許多成熟的歷史條件的。

一、趙匡胤的自身因素。

趙匡胤幼年時就文武雙全,不但書讀得不錯,而且習武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天賦。公元948年,年僅21歲的趙匡胤就投奔了郭威,隨著郭威南征北戰(zhàn),為后周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后周功勛著著、赫赫有名的名將。而當周世宗柴榮繼位后,北漢政權(quán)南侵,與周軍在高平展開大戰(zhàn),趙匡胤親冒矢石,在全軍潰敗之時,立挽狂瀾,救柴榮于萬馬軍中,由此成為后周的棟梁和周世宗的肱骨之臣,這就建立了他在后周的重要地位,為日后奪權(quán)打下了基礎(chǔ)。

二、歷史因素。

趙匡胤靠自身能力成了后周重要的將領(lǐng),但僅憑這一點是不足以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quán)的。他奪取政權(quán),是有著重多的歷史機遇的。

其一、黃袍加身的故事在趙匡胤之前已有先例。

公元951年,還是后漢臣子的郭威就謊稱遼軍南犯后漢,率軍北上,軍至澶州時,將士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此時趙匡胤正在郭威軍中,目睹了這一切,趙匡胤怎能心里不有所觸動?可以說,是郭威給趙匡胤做出了一個最好的示范。

其二、高平之戰(zhàn)后,周世宗將逃跑的大將樊愛能、何徽嚴厲處罰,空出了官缺,并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并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趙匡胤上任后,領(lǐng)導后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調(diào)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三項工作,大力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將自己的一批心腹安排到了各個重要部門,如趙普、羅彥環(huán)、潘美、石守信、王彥升等,為日后兵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chǔ)。

其三、公元959年,趙匡胤平生最怕的后周宰相王樸病死,其后幾個月,柴榮也因病去世,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梢哉f,歷史本身為趙匡胤掃清了皇權(quán)路上的一切障礙。而且,趙匡胤又被提升為殿前都點檢,把后周的兵權(quán)攬在了自己的手中。

其四、公元960年,契丹與北漢聯(lián)合入侵后周。小皇帝柴宗訓立即派趙匡胤率禁軍迎敵,使趙匡胤有機會遠離京都,為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提供了最為有利的契機。

當所有條件都成熟后,趙匡胤當然不肯錯過,因此才有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一幕。

但趙匡胤真的是被手下人強行黃袍加身,迫于無奈才奪取了后周政權(quán)的嗎?其實不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當年契丹與北漢聯(lián)合入侵后周之事并非事實。宋太祖登基后,史書既沒有記載關(guān)于敵兵入侵的任何結(jié)果,趙匡胤黃袍加身后也并未繼續(xù)北上,征遼一事就此不了了之。其原因只能有一個,即根本沒有什么契丹和北漢入侵之事發(fā)生,趙匡胤只不過是在學習郭威,在背后做了手腳。

二、兵變前,趙匡胤的心腹苗訓在營中宣揚,發(fā)現(xiàn)紅日之下又有一日,兩日共懸天上,四周黑光閃爍,經(jīng)久不退,并說這是天命真龍?zhí)熳映霈F(xiàn),士兵們一傳十、十似百,很快就利用迷信騙取了軍中士兵的信任,趙匡胤當天子當然是“天命難違”,眾命所歸了。

三、兵變前趙匡胤一反以往戰(zhàn)前謹慎的常態(tài),多喝了幾杯酒,醉倒在床上,似乎已經(jīng)完全將軍政大事忘在了腦后。試想一下,一軍統(tǒng)帥,焉能任意胡為,趙匡胤經(jīng)年帶兵,難道還不明白這個道理?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給趙光義與趙普鼓惑眾位將領(lǐng),擁立趙匡胤當天子留下了機會。為什么說這是趙匡胤有意安排的呢?請看兵變發(fā)起人趙光義、趙普與趙匡胤是什么關(guān)系,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兄弟,趙普是趙匡胤的心腹,在趙匡胤沒有直接參與的情況下,他們兩人出面,不正是代表了趙匡胤的意思嗎?如果趙匡胤事先不知道實情,趙光義與趙普怎么敢輕易就做出決定呢?趙匡胤還能那么巧地就喝“醉”了嗎?

四、趙匡胤在北伐前,為兵變做了充分的準備。他的所有的心腹并未全部隨軍北上,而是在皇帝身邊留下了一顆重要的棋子,他的心腹大將石守信仍就守在京城,為趙匡胤黃袍加身后回到京城留下了一條后路。其用意顯然是要與趙匡胤里應外合,等待最后的勝利。而事實說明,趙匡胤是有遠見的,他從陳橋回來后,真的就遭到了后周大將韓通的抗拒,可韓通與趙匡胤剛一對峙,就被石守信與王彥升里應外合殺掉,鎮(zhèn)壓住了抗拒趙匡胤的軍隊,所以,石守信留守京都是趙匡胤一手安排的。

從以上分析看,陳橋兵變的整個過程,似乎趙匡胤都是一個被動者,是在情非得己的情況下,被擁立為帝,黃袍加身的,但仔細一想,趙匡胤在整個兵變過程的中表現(xiàn),他那應付自如,有條不紊的情況看,陳橋兵變顯然是有預謀的。

作為宋代開國之君、一代雄主的趙匡胤雖然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為推動歷史的進步做出了客觀的貢獻,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真相并非后人所認為的那樣簡單,這也正好佐證了趙匡胤一生工于心計的性格特征。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