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揭秘絲路名城西域強國高昌國的悠久歷史

2017-06-24 02:24:5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高昌是和交河齊名的絲路名城。公元前1世紀,西漢大將李廣利率領部隊在此屯田,設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設高昌郡。公元450年,北涼殘余勢力滅了

高昌是和交河齊名的絲路名城。公元前1世紀,西漢大將李廣利率領部隊在此屯田,設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設高昌郡。公元450年,北涼殘余勢力滅了車師前國后,高昌城一躍而為吐魯番盆地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460年成為高昌國都城。640年唐朝統(tǒng)一高昌,在此設立西州,轄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縣。9世紀后成為回鶻高昌國的首府。公元1275年,蒙古游牧貴族都哇叛亂時率領12萬騎兵圍攻火州(高昌),長達半年,回鶻高昌王巴爾術阿而忒的斤英勇戰(zhàn)死,高昌城就毀于一旦。1961年高昌故城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昌古城,歷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漢代,因其“地勢高敞,人廣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車師國亡,柔然立闞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

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zhèn)。后歷經(jīng)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火洲等長達1300余年之變遷,于公元14世紀毀棄于戰(zhàn)火。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jīng)貿(mào)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經(jīng)由高昌傳入內(nèi)地,毫不夸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fā)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jīng)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17年。在高昌,玄奘誦經(jīng)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高昌的歷史文獻,在《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現(xiàn)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高昌國

高昌國先后經(jīng)歷了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權。北涼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滅高昌北涼沮渠氏,立闞伯周為高昌王,為高昌建國之始。闞伯周死后,子義成繼位。后闞義成兄闞首歸弒義成篡位。不久闞首歸被高車王阿伏至羅所殺。后來張孟明、馬儒相繼為王,被國人弒殺;高昌人推舉馬儒長史麴嘉為王,是為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權,麴氏享國最久。麴嘉王時,懨撻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為焉耆國王,高昌勢力開始壯大。

隋開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大業(yè)五年(609年)遣使朝貢,并出兵協(xié)助隋朝攻打高句麗。

貞觀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后來麴文泰與西突厥結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后設安西都護府統(tǒng)之。安史之亂時高昌被回鶻侵占。

高昌回鶻

九世紀中葉,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國都被黠嘎斯攻破,亡國的回鶻部眾分別向南、向西兩個方向遷徙逃亡?;佞X王子龐特勤率領十五個回鶻部落西遷此地,建立起“高昌回鶻國”,又稱“西州回鶻國”。吞并了焉耆、龜茲等許多城市,由于南遷漢地的烏介可汗尚在,龐特勤自稱葉護,以焉耆為治所,余部活動于吉木薩爾與吐魯番一帶。后來又從黠嘎斯手中奪回清鎮(zhèn)瑪納斯、輪臺今烏魯木齊和北庭今吉木薩爾,任命大將仆固俊為北庭首領。

高昌回鶻的疆域包括唐朝的伊州哈密、西州、庭州三洲以及焉耆、龜茲二都督府之地。高昌回鶻從公元843年立國,到1275年被反叛元朝的都哇大兵壓境、圍攻滅國。遼、金、元三代,高昌被訛稱為:“火州”、“和州”。

高昌回鶻,高昌為唐代西州,故亦稱西州回鶻,阿拉伯史家稱為“九姓烏古斯”。

《宋史·高昌傳》也有記載,在唐安史之亂(755—763)時,高昌一地“頗有回鶻”。此外,《新唐書·回鶻傳下》還說在唐代,北庭(今吉木薩爾北)和焉耆之北一帶,還有回紇外九部的拔悉密和葛邏祿。到唐開成五年(840),漠北鄂爾渾河流域回鶻汗國政權崩潰,由貴族龐特勤率領,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先到龜茲(今新疆庫車)定居,不久分出一部分人東去高昌。唐咸通七年(866),回鶻首領仆固俊從北庭南下,擊敗吐蕃,收復西州(高昌)、輪臺(今烏魯木齊北)等要地,使回鶻人以高昌為中心所建立的政權遂安定下來。高昌(廣義的指今整個吐魯番盆地)是當時回鶻人巨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除首府高昌(今吐魯番東南哈喇和卓)外,另在天山北麓唐代北庭的舊址,建設夏都,作為其王室在夏季中避暑及放牧之地。整個高昌回鶻王國的疆域,到9世紀后半期即已形成。東起哈密力(今哈密),西至冰達坂(今阿克蘇北),北抵赤列河(今伊犁河),南距吐蕃。境內(nèi)實行雙王制,即高昌回鶻和龜茲回鶻分立。

高昌回鶻,從9世紀50年代建立后,歷五代、北宋、西遼、元,到14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元朝及察合臺汗國之亡而亡。前后存在500多年(龜茲回鶻大約在12世紀初西遼西遷時即消亡)。其政治史略從其王室即亦都護的譜系,可分為前后兩大段:從唐末至北宋、西遼為第一段,其政治傾向是和內(nèi)地唐朝、北宋往來密切,如唐末其首領仆固俊斬吐蕃大將尚恐熱后,傳首于唐首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即為明顯的例子;又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高昌回鶻王阿廝蘭汗遣使臣麥索溫到宋朝贈送禮物,自稱“西州外甥”,追認從前與唐朝的姻親關系。而稍前即從遼天贊三年(924)開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即西征北庭,其勢力及于今阿爾泰山,威震西域。從元初至元末為第二階段,其總的政治趨勢,因蒙古興起,脫離西遼的統(tǒng)治而歸附于蒙古,且助成吉思汗西征,有助于元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全國,還曾好幾代娶元朝皇室公主為可敦。從13世紀亦都護紐林的斤(1308—1318)時起,高昌回鶻一直忠于元朝皇室,與蒙古西北諸王篤哇之亂作戰(zhàn),紐林的斤的長子帖木兒補化曾從其父入元朝備宿衛(wèi),后拜中書左丞相,和內(nèi)地的政治發(fā)生極其密切的關系。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