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求法路上遇到過哪些艱難險阻?
玄奘西行是我國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正是玄奘西行后帶來的佛教經(jīng)典,促成了我國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那么玄奘西行原因是什么?當時的國內(nèi)也是有很多佛教典籍的,為什么玄奘還要決定西行呢?
玄奘在十三歲時就出家了,并且常常跟隨同樣出家的二哥一起學習佛教的經(jīng)論和典籍。兩兄弟常常在國內(nèi)到處云游拜訪高僧,得到了慧休等高僧的指導,在十幾年的積累下,玄奘的佛學造詣達到了一定程度,對佛學上的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自己的見解。
在此時,玄奘遇見了來自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這名僧人是在印度權(quán)威的佛學學院受戒的弟子,佛學造詣在玄奘之上,能背誦很多唐朝沒有的佛學經(jīng)論。玄奘前去請教,在兩人的交流中,玄奘接觸到了更多的佛家經(jīng)典,并且意識到自己在佛學知識上的淺薄。
其實在玄奘西行前,早就有很多名僧人西去取經(jīng),這些古人的事跡讓玄奘心生向往,立下了西行的志愿。而玄奘西行原因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佛學典籍雖然多,但是不同的人對于這些經(jīng)典的詮釋是不同的,有些甚至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讓玄奘意識到,長久下去對佛教的發(fā)展是很不利的。
以上種種就是玄奘西行原因。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玄奘終于下定決心西去取經(jīng)。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能夠為佛教做一點貢獻。
玄奘西行路線圖
想必大家一定聽說過玄奘西行的故事吧,講的就是玄奘從唐朝都城長安出發(fā)去往印度學習佛法以及取經(jīng)的故事。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就是根據(jù)玄奘西行的事跡編寫而成的。那么大家是否知道玄奘西行路線圖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玄奘西行的具體路線吧。
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先是到了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之后過了蘭州、涼州、甘州、肅州、瓜州到達了唐代玉門關(guān),之后又繞過白墩子、紅柳園、星星峽等地,終于走出了唐朝的邊境。
他一直向西北而行走進沙漠到達伊吾,之后又到了白力城、高昌王城、無半城、阿父師泉等地,走到了今天天山南邊,之后又進入阿耆尼國、王城這兩個國家。隨后玄奘又度過孔雀河進入屈支國。他又向西走了六百多里,到達跋祿迦國,接著又向西北走三百里到達凌山。翻越了七天七夜的冰山,到達大清池,今天這個地方在吉爾吉斯斯坦。之后玄奘再沿著湖西北方向走了500里到達碎葉城,之后他經(jīng)過了邏斯城、沛汗國、堵利瑟那國、颯秣建國、喝捍國、捕喝國、伐那國、羯霜那國、梵衍那國、迦畢試國、揭羅喝國等十多個國家,翻越了帕米爾高原等許多高原,可謂是爬山涉水,困難重重。歷史十幾年終于到達了佛教圣地天竺國,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在印度玄奘遍訪名師刻苦學習佛法,終于學有所成,于貞觀十九年一月返回大唐首都長安,前后歷時19年,行程5萬公里。他還帶回了六百多本經(jīng)書,后來有翻譯成了中文,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我國古代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也就是整個玄奘西行路線。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難
唐僧取經(jīng)途遇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實這個故事就是以唐朝時期的玄奘取經(jīng)為原型改編的。那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難有多少呢?他又是怎樣一步步克服,最終取到佛經(jīng)的呢?
首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難中第一個就是來自本國的阻止。當時天下剛定,唐朝根本不允許國人出鏡。所以玄奘最初想要得到國家的扶持遞上西行的申請書時,是沒有回應的,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這一點與電視劇有著較大出入,電視劇是為了美化唐太宗。事實上,玄奘之所以能夠成功西行,是自己喬裝打扮,混入災民中偷渡離開。
離開長安之后,玄奘還遇到了一路阻攔他的軍隊和士兵,在他人幫助下,玄奘離開了涼州。此時的玄奘狀況已經(jīng)十分凄慘,馬匹死了,僧人也離開了,也而就是說現(xiàn)在的玄奘只能孤身步行前往。
在穿越沙漠時,他差一點被士兵射殺。在沙漠中惡劣的生活條件讓他舉步艱難,而此時更不幸的是他賴以生存的水被倒翻了。在沙漠中,孤身一人,沒有水,并且還迷了路,在這般艱難的狀況下,玄奘竟然堅持了整整5天,并且成功走出了沙漠,來到了目的地的第一個國家——高昌國。
在高昌國中,由于國王的賞識,硬要留下玄奘,但是玄奘不愿更改自己的決心,所以就絕食抗議,最后高昌國的國王妥協(xié)了,放玄奘離開。但是離開后的玄奘又遇到了雪崩,之后他的身邊就只有兩名弟子陪伴在身側(cè)。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難數(shù)不可數(shù),多次還威脅到了他的性命,幸好玄奘沒有放棄,終于到達了印度習到了正宗的佛教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