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吳楚爭霸:楚國為什么會第二次放棄都城?

2016-06-04 21:04:0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楚軍由郢都一路翻越大、小別山東北而上,吳軍則由淮水一路舟船疾駛西北,兩軍為著相反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行軍方面吳軍沾了大便宜,步

楚軍由郢都一路翻越大、小別山東北而上,吳軍則由淮水一路舟船疾駛西北,兩軍為著相反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行軍方面吳軍沾了大便宜,步卒搭乘戰(zhàn)舟,途中等于休息,楚軍不然,為了這次收拾蔡國,楚軍專門訓(xùn)練了“山地師”,史載原文為“陵師”,長途行軍,一路翻山越嶺,士卒疲憊是不用問的。

兩支大軍這次有點搞笑:各家所長全弄反了,幾乎是如同調(diào)了一下個,吳軍運輸方便,一貫強悍的步卒配備了“革車”,楚軍的車戰(zhàn)是長項,卻因山路崎嶇改步兵為主力,仗還沒開打,楚軍便屈居劣勢。

更為奇怪的事情出現(xiàn)了:吳軍上行到淮水與汝水、汭水的匯合處,卻奉令全軍落帆待命,不再前行,這里曾是上次伐楚孫武棄舟登岸奔襲楚都的地點,由此南下百余里便是上次柏舉大捷的老戰(zhàn)場,莫非這次孫子還要依樣畫葫蘆,再來次長途奔襲楚都?

這里已經(jīng)到了蔡國邊境,沿汝水上行五十里就是上蔡,吳軍駐舟于此,等待什么?

吳軍在等待楚軍!

軍報:前方楚軍正欲渡汝水,孫子不愿形成據(jù)河固守的態(tài)勢,那樣戰(zhàn)事將曠乎日久,就算擊退了楚軍,也不能確保長安,孫武的意圖是放過楚軍,斷其后路,照成吳軍欲聚而殲之的態(tài)勢。

消息嚴密封鎖,楚軍安心北渡,前方還有一道汝水支流:洪河。渡過洪河之后,就能一舉拿下蔡都,從而一戰(zhàn)平掉蔡國。

哪想,楚軍剛開到蔡都城下,背后傳來緊急軍報:汝水、洪河開來大批吳國戰(zhàn)船,卸下了海量兵車,隨車無數(shù)步卒,現(xiàn)在已經(jīng)切斷了后路,將軍早斷!

楚軍主將是子期,聞報不禁失色:長途跋涉,大軍未得歇息,便淪于前有堅城后有強敵的處境,攻城是不可能了,回頭與吳軍死拼?疲軍怎能與剛下舟船的吳軍悍卒血斗?

再說,自己的部隊盡是步卒,原以為收拾小小蔡國不用出動重型戰(zhàn)車,壓根沒打算與吳軍交戰(zhàn),現(xiàn)在被配備兵車的克星兜住了后路,情形看來不妙!

不過,子期也并非庸才,立即醒悟到要立即兵鋒轉(zhuǎn)向,躲開吳軍鋒芒,然后再徐圖后戰(zhàn)。所以大軍未停步,繞開蔡都,撲向了西北不遠的繁陽。

繁陽幾乎是個不設(shè)防小城,楚軍一到,立即陷落,子期略微心安,誰知大軍還未舉炊,背后的吳軍粘膠一般便跟了上來,子期明白,需要拼命了,否則一旦被圍在城內(nèi),繁陽即成了死地,那時處境將更為不妙!

就這樣,吳楚兩軍在楚軍極不情愿的情況下開戰(zhàn)了,這里對于楚軍來說,是處于敵國,而對于吳軍來說,反類似在本土作戰(zhàn),所以兩軍根本沒有形成多大的戰(zhàn)陣廝殺,再加上楚軍原本就怯于脫離兵車的純步兵作戰(zhàn),兩軍交匯,楚軍立潰!

所幸步兵有步兵的好處,潰逃不用選擇道路,沒有勝利希望的楚軍士兵往國內(nèi)猛竄還是萬眾一心的,再說,楚軍數(shù)量占優(yōu)勢,吳軍幾乎殺不勝殺,大部士兵還是逃到了楚境。

但是,眼看吳軍又要尾追而來,這下成了楚軍散卒在前面引路,吳軍跟著“向?qū)А痹诤竺孢M軍,遠在郢都的楚昭王立時感到了威脅!

論說作為楚國令尹的子西應(yīng)該恐慌才對,可是相反,子西得到前方南北兩路大軍均告失利的戰(zhàn)報后,反而心內(nèi)大喜!

這是為什么?莫非子西與子期之間矛盾達到了如此地步,竟至幸災(zāi)樂禍?

不是這樣,原來,子西早就設(shè)想對楚國的政治來一個大改革,統(tǒng)一新的政令,重選執(zhí)政隊伍,尤其需要淘汰那些曾隨昭王一同逃亡的庸臣,這些人除了那點隨君王一起蒙難的忠心,其它一無所長,雖沒什么理政治軍能力,卻由于伴駕大功,身居高位,昭王礙于情面,又無法做大量炒魷魚的精兵簡政工作,致使令尹子西憂慮非常。

郢都政局一片死氣沉沉,子西屢次建議昭王采取決斷,一直不能如愿,現(xiàn)在有了最佳借口:遷都避兵鋒,勵志變朝局!

天不怕地不怕的昭王就怕吳兵壓境,所以順利批復(fù)了子西所請,從此楚都由郢遷鄀(今湖北宜城),就勢改革朝政,革新吏治,楚國局面終于逐漸穩(wěn)定。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