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服飾有什么特點?

2016-12-28 17:29:0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繼漢代遺俗并吸收少數(shù)民族服式,在傳統(tǒng)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繼漢代遺俗并吸收少數(shù)民族服式,在傳統(tǒng)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時期婦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筒肥大。裙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美學效果。并且加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独m(xù)漢書·輿服志》記敘妃嬪的助蠶服,“純縹上下深衣制,大手結(jié)(髻)、黑玳瑁,又加簪珥?!贝笫主倬褪窃谧约侯^發(fā)的基礎(chǔ)上,接上一些假發(fā)為髻。黑玳瑁的形制《續(xù)漢書·輿服志》里沒有說明,《晉書·輿服志》敘三夫人九嬪妃的首飾時,說到“大手髻、七(鈿)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扁毷茄陲楊^髻的短腿簪子,用黑玳瑁制作。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的衣服相同,頭戴紺色絲帛裝飾的帽狀假髻“蔮”,插一尺長的簪珥,簪珥的頭部飾黃金龍首口銜白珠,或魚須形的擿(耳挖簪)為飾。郊廟祭服穿黑色深衣,蠶祭穿縹(淺青)色深衣。一般婦女也使用假發(fā)作各種發(fā)式,如靈蛇髻、飛天髻(均系在頭頂梳出一些發(fā)環(huán),使作凌空搖曳之狀)、盤桓髻(以頭發(fā)反復盤桓然后作髻)、十字髻(頭頂作十字形髻,余發(fā)下垂過耳)等等。有的更將假發(fā)裝在假頭上以增加其高度,有的使之自然危、邪、偏、側(cè),以表現(xiàn)嫵媚的風姿。樂府詩《日出東南隅行》:“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南朝徐陵《玉臺新詠·序》:“妝鳴蟬之薄鬢,照墮馬之垂鬢。”就是這類髻型的寫照。發(fā)髻上再飾以步搖簪、花鈿(用金、銀、珠、玉等做成的花朵形,用以掩飾頭髻的短腿簪子)、釵、鑷子,或插以鮮花。少女則梳雙髻或以發(fā)復額。女子還戴巾子,即晉陸劌《鄴中記》所說石季龍常以女騎千人為鹵簿,皆著紫綸巾,熟錦袴,金銀鏤帶,五紋織成靴。

傳統(tǒng)的深衣,在魏晉時男子已少有服用的,女子深衣在下擺部位加髾。在衣服下擺施加相連接的三角形裝飾,就稱為髾。在深衣腰部加圍裳,從圍裳伸出長長的飄帶,稱為襳。這種裝飾始于東漢,走動時可以起助長動姿的作用。這種形式的出現(xiàn),也和中國絲綢原料輕柔的質(zhì)感有關(guān)。南朝宋、齊皇后謁廟穿袿(guī音圭)(shǔ音蜀)大衣,用刺繡加金銀為飾。《釋名·釋衣服》:“婦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边@種形式在傳統(tǒng)繪畫中可以看到?!端鍟ざY儀志》六說:“袿大衣,蓋嫁衣也?!笨梢娨迅占?。

帔是始于晉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種婦女衣物,形似圍巾,披在頸肩部,交于領(lǐng)前,自然垂下。《釋名》云:“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扁仔拧睹廊舜喝铡吩娫唬骸安綋u釵梁動,紅輪帔角斜?!焙單牡邸吧⒄Q披紅帔,生情新約黃”。描繪出其披戴后的形象,延至后代又有所發(fā)展。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