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邵飄萍是好人嗎?介紹邵飄萍生平及職業(yè)生涯

2017-01-02 13:04:1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人物生平 邵飄萍(1886年-1926年),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飄萍。金華市人,祖籍東陽市(南市街道大聯(lián)紫溪村人)父親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

人物生平

邵飄萍(1886年-1926年),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飄萍。金華市人,祖籍東陽市(南市街道大聯(lián)紫溪村人)父親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鄉(xiāng)辦私塾,一生耿直剛正,道德高尚,為鄉(xiāng)人器重,但他卻受到當?shù)赝梁赖募珊?,在家鄉(xiāng)難以容身,只好在1883年臘月居家搬遷金華,飄萍就誕生在這里。

飄萍很小能背誦《史記》全文,打下良好的文學功底。14歲時考中秀才,16歲受戊戌變法的影響,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學堂,攻讀光、聲、化、電等自然科學。19歲畢業(yè)回到金華,在金華中學堂,長山書院等三所中學任教。

飄萍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積極支持者。在《臨時約法》的頒布下,投身于“新聞救國”的事業(yè)。于1912年在杭州與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報人杭辛齋合作創(chuàng)辦《漢民日報》,后因報上直斥袁世凱為“袁賊”,《漢民日報》被查封,飄萍逃亡日本。1915年初日本和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飄萍立即馳報國內(nèi),成為討袁斗爭的第一人。

1915年年底,飄萍返回上海以“阿平”為筆名發(fā)表反袁言論,后擔任該報駐京特派記者,1918年飄萍開始獨立辦報生涯。五四運動前后,飄萍動用《京報》的輿論導向,組織推動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潛心研究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撰寫了《新俄國之研究》與《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1925年由李大釗和羅章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北京發(fā)生“三·一八”慘案,飄萍在《京報》發(fā)表聲討,被張作霖下毒手,飄萍一生疾惡如仇與黑暗統(tǒng)治作殊死斗爭。1928年北京新聞界為他補開了追悼會。1949年4月毛主席親自批示追認邵飄萍為革命烈士,1986年邵飄萍誕辰100周年,殉難60周年之際,全國新聞領導、省、市黨政領導在金華婺州公園為邵飄萍銅像揭幕。

職業(yè)生涯

新聞全才

邵飄萍從小接受了“子曰詩云”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才氣,13歲的時候考中了秀才。隨后來到浙江高等學堂師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學就讀,接受了西方科學、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啟蒙。由于晚清動蕩的局勢,使邵飄萍熱衷于了解時事,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各種報紙。其中,梁啟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飄萍和他的同學們。從小接受八股文寫作的邵飄萍對梁啟超恣意奔放的文體以及點評時事的勇氣敬佩不已,還刻意模仿梁啟超的文體進行寫作。當時報紙上經(jīng)常討論救國之道,熱血的知識分子各抒己見,主張“科學救國”、“實業(yè)救國”或者“教育救國”,希望通過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現(xiàn)代文明拯救中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邵飄萍萌發(fā)了“新聞救國”的思想,立志獻身新聞事業(yè),依靠報紙輿論,干預政局,改變祖國悲慘的命運。于是,“新聞救國”也成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邵飄萍的一生既做過記者,又做過新聞講師,還自己辦過報,自己辦過通訊社,在每個崗位上都有著突出的成就。

記者

邵飄萍從1912年去《漢民日報》供職,到1926年4月26日被執(zhí)行槍決,從事記者工作共15年。

初到《漢民日報》不久,邵飄萍就開始大力宣傳孫中山的主張,揭露貪官污吏的丑行,抨擊封建軍閥的暴政,與杭州的權貴結下了深仇大恨。為了扼殺輿論,他們多次企圖加害于邵飄萍,但是邵飄萍卻以“報館可封,記者之筆不可封也。主筆可殺,輿論之力不可殺”的大無畏精神,仗義執(zhí)言,寫下了“嗚呼!內(nèi)務部。嗚呼!內(nèi)腐部!”這樣的言論以及大量的新聞和評論。1913年,宋教仁在上?;疖囌颈淮炭桶禋?,邵飄萍有預見性地指出:“有行兇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頭直指袁世凱。當局立即以“擾害治安罪”查封了《漢民日報》,并逮捕了邵飄萍。邵飄萍自己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是這么說,“忽忽三載,日與浙江貪官污吏處于反對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獄九月”。

邵飄萍出獄后不得不到日本避難,一邊在法政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還一邊組織了“東京新聞社”,為國內(nèi)報紙供稿。1915年,邵飄萍在反袁聲浪高漲的局勢下返回上海,同時為《申報》等三家報紙執(zhí)筆。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上節(jié)課講到的,黃遠生遭到暗殺也正是在1915年,所以,當時,許多新聞記者因此而不敢談論當時的時政,但是邵飄萍卻鋒芒不減,他用“阿平”作筆名,在上海方言中,“阿”有疑問的意思,“阿平”也就含有“平不平?”的意思。邵飄萍就用這個帶著怒氣質(zhì)問的詞,來譏諷和揭露袁世凱的罪行,而且不露痕跡,讓袁世凱無可奈何。袁世凱死后,邵飄萍被聘為《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受聘《申報》期間,他每日發(fā)電二三千字,間日寫“北京特別通訊”。由于這些報道大多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與丑聞,一時風靡全國。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他在當時最有影響的《申報》做過特派記者。他的名字“邵飄萍”就是作為筆名而在那個時候譽滿全國輿論界的。

自辦通訊社

在被《申報》聘為駐京特派記者的時候,邵飄萍憤慨于外國通訊社任意左右中國輿論,于1916年7月,首創(chuàng)了“北京新聞編譯社”,自編本國新聞,翻譯重要外電,每天19時左右準時發(fā)稿。對此,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我國人自辦通訊社,起源于北京,即民國5年7月(應為8月),邵振清所創(chuàng)立之新聞編譯社是也”。

獨立辦報

在北京的兩年中,邵飄萍看到,當時北京的報紙幾乎都被各個政治集團操縱,很少有背后無政治關系的。報紙不尊重事實,而是以一黨一派的私利和津貼為向背,朝秦慕楚、捕風捉影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這樣的狀況讓邵飄萍深感要有自己獨立的報紙,不依附于任何權勢集團,獨立地發(fā)言、獨立地報道,把真實情況告訴民眾的重要性,于是決定自己出資辦一份報紙。1918年10月5日,邵飄萍辭去《申報》的職務,創(chuàng)辦了《京報》?!毒﹫蟆穭?chuàng)刊時,邵飄萍特意寫了四個大字“鐵肩辣手”掛在編輯室正面的墻上,以自勉和激勵同事?!拌F肩辣手”取自明朝楊椒(jiao)山的著名詩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邵飄萍將“妙手”改為“辣手”,一字之改,反映了邵飄萍胸懷真理、不畏強暴的倔強性格和辦報宗旨?!毒﹫蟆肥巧埏h萍自己投資創(chuàng)辦的,無黨無派,不受軍閥操縱,主張言論自由,成為民眾發(fā)表意見的媒介,很快就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毒﹫蟆芬孕侣劄橹?,以“探求事實不欺閱者”為第一信條,凡事必力求實際真相。邵飄萍既是社長,又要搞經(jīng)營管理,同時繼續(xù)他的記者生涯,堅持采訪。

1919年因發(fā)動和宣傳“五四”運動,《京報》被查封,邵飄萍再次流亡日本。時隔一年,段祺瑞政府垮臺,邵飄萍返回北京復活《京報》。復刊后的《京報》一仍其舊,不改初衷,尤其是對北洋政府喪權辱國,大小官員貪殘橫暴的揭露更是不遺余力。1925年底,邵飄萍利用《京報》的一個特刊,歷數(shù)了張作霖的惡跡,張作霖隨即拿出30萬元賄賂邵飄萍,希望《京報》能夠替他說話。沒想到邵飄萍立即將款退回,并一如既往地揭露“大帥”。據(jù)邵飄萍的夫人湯修慧女士回憶,收到錢后,他曾對家人說:“張作霖出三十萬元買我,這種錢我不要,槍斃我也不要!”這種軟硬不吃、義無反顧的勇氣讓張作霖十分惱火,他發(fā)誓,打進北京城要活捉邵飄萍。1926年4月18日,張作霖懸賞捕殺邵飄萍的密令到了北京。邵飄萍在家人的勸說下,不得已躲到了東交民巷六國飯店。4月22日,他在《京報》上發(fā)表了最后一篇文章《飄萍啟事》,這篇文章簡短明了(422字),笑逐言開,可以看作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最后告白。

鄙人至現(xiàn)在止,尚無黨籍(將來不敢予定),既非國民黨,更非共產(chǎn)黨。各方師友,知之甚悉,無待聲明。時至今日,凡有怨仇,動輒以赤化布黨誣陷,認為報復之唯一時機。甚至有捏造團體名義,郵寄傳單,對鄙人橫加攻擊者。究竟此類機關何在?主持何人?會員幾許?恐彼等自思亦將啞然失笑也。但鄙人自省,實有罪焉,今亦不妨布之于社會。

鄙人之罪,一不該反對段祺瑞及其黨羽之戀棧無恥;二不該主張法律追究段、賈等之慘殺多數(shù)民眾(被屠殺者大多數(shù)為無辜學生,段命令已自承認);三不該希望取消不平等條約;四不該人云亦云承認國民第一軍紀律之不錯(鄙人從未參與任何一派之機密,所以贊成國民軍者,只在紀律一點,即槍斃亦不否認,故該軍退去以后尚發(fā)表一篇歡送之文);五不該說章士釗自己嫖賭,不配言整頓學風(鄙人若為教育總長亦不配言整頓學風)。有此數(shù)罪,私仇公敵,早伺在旁,今即機會到來,則被誣為赤化布黨,豈不宜哉!橫逆之來源,亦可以了然而不待查考矣。承各界友人以傳單見告,特此答陳,借博一粲。

4月24日,邵飄萍被一名叫做“張瀚舉”的人出賣而被捕,于1926年4月26日凌晨秘密執(zhí)行槍決,刑場上,邵飄萍表現(xiàn)得非常從容和鎮(zhèn)定,傳說當時他對現(xiàn)場進行監(jiān)督的官兵說了句:“諸位免送?!比缓缶脱鎏齑笮Γ瑥娜菥土x。邵飄萍時年40歲,一個著名記者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邵飄萍的《京報》可謂影響深遠。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北京的《新京報》沒有,這是我國當今比較有影響的報紙之一。咱們這兒市面上是沒有賣的,但是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北京,一定要買來看一看,或者上網(wǎng)去看看它的電子版。這份報紙辦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文化,有自己的見解,有獨立的判斷,這張報紙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對邵飄萍所辦的《京報》的繼承。在這家報紙的發(fā)刊詞中這樣寫道:“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看護,對理性的呼喚,對權力的制衡,對本真的逼近,對美好的追求,對公義的捍衛(wèi),對丑惡的鞭撻———這是媒體的普世價值和終極價值,歷史上的京報如此,新京報也理應如此?!?/p>

新聞教育與新聞研究

在北京創(chuàng)辦《京報》的同時,1918年,邵飄萍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及教授徐寶璜一起創(chuàng)立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揭開了我國新聞學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為新聞學會的導師,帶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包括毛澤東、鄧中夏。1936年的夏天,在陜北保安的窯洞里,接著搖曳的燭光,毛澤東向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講述自己成長的歷史,說到:“特別是邵飄萍,對我?guī)椭艽螅切侣剬W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yōu)秀品質(zhì)的人?!泵珴蓶|作為新聞學會的會員,除聽課外還多次去邵飄萍家拜訪,聆聽老師的教誨。毛澤東曾說,“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是教書,一是新聞記者。”(《中國名記者傳略與名篇賞析》)邵飄萍還為后世留下了兩本新聞學的開山著作:《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其中,《實際應用新聞學》主要整理了他的新聞學教學講義的內(nèi)容,以他自己的采訪實踐經(jīng)歷為主要內(nèi)容,融合了一些他去歐美日本考察后的認識,是對新聞采訪和寫作,記者修養(yǎng)等新聞實踐進行理論的概括,這本書立足于實際應用,力求指導記者進行實際采訪?!缎侣剬W總論》則論述了報業(yè)的性質(zhì)、任務、新聞學的基本概念、新聞法制觀點等內(nèi)容,還簡要地介紹了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如果能夠找到這些書,我希望大家都能夠認真地去讀一讀,因為這是一個名記者用自己畢生的經(jīng)驗而寫成的,而且應該說,這些書至今為止都很有指導意義。

這就是邵飄萍的一生,始終在記者的崗位上秉筆直書,不畏強暴,“鐵肩辣手”中所包含的鐵骨錚錚、辛辣無情的意義,成為邵飄萍的寫照。邵飄萍的命運也成為那個時代幾乎所有像他一樣能夠如實報道新聞的記者的共同命運。比如我們上節(jié)課講到的黃遠生,比如與邵飄萍同稱為“萍水相逢”的林白水,等等。他們都是我們國家歷史上記者的典范。

采訪技巧

邵飄萍作為記者15年,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訪功夫;他之所以多次被捕入獄,是由于他常常能夠挖到獨家新聞,爆出常人不知但又想知道的政界秘聞,這也來源于他過人的采訪功夫。正如他在自己的《實際應用新聞學》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邵飄萍認為,“在報紙的所有業(yè)務中,以采訪為重要……因為一張報紙的最重要原料厥為新聞,而新聞之取得乃在采訪?!彼裕舶旬吷木Χ挤旁谛侣劜稍L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總結了許多采訪技巧,這些技巧成為后人模仿學習的范本,而且,不僅僅是采訪當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為我們?yōu)槿颂幨碌脑瓌t。

因此,對于從事新聞工作或者是將要從事新聞工作的人來說,這些技巧非常實用。下面,我們就詳細地了解一下這些技巧和原則。我從邵飄萍一些出色的采訪中整理出一些能夠被我們借鑒的技巧,并且總結成三點,每一點我們都用邵飄萍當時的采訪實例來給大家進行講解,把當時事件的發(fā)生、采訪的過程以及最后的報道都展現(xiàn)出來。

巧做戲

我們知道,你去采訪別人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可能就是遭到拒絕。被采訪的對象往往因為沒時間或者對你存在戒備之心而不愿意接受你的采訪,或者是由于你所要了解的事情和他有利害沖突時他也不愿意接受采訪。這個時候怎么辦呢?邵飄萍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這種方法叫做“做戲”。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從字面意思上也可以看出來,所謂“做戲”,實際上就是表演,就像是在戲劇中扮演一種角色似的,要用這種表演出來的角色打動人,促使采訪順利進行。邵飄萍在自己的《實際應用新聞學》中的“電話”一節(jié)中說:

遇不肯接電話之官僚,如有特別必要時,亦可用非常之手段,而此非常手段中半面又有極正當之理由。非常手段者,即謂私宅中人請彼說話,或言某機關請彼說話是也……俟其接談,則告以‘我乃某某’,并告以‘恐與新聞記者接坐中有人聞之不便,故不得已出此’……

還有一次,內(nèi)閣討論金佛郎案,所謂佛郎,就是法郎在當時的譯名,庚子賠款中法國部分本來可以用紙幣來賠償,但是法國國內(nèi)通貨膨脹使紙幣貶值,于是法國要求中國用黃金代替紙幣,于是中國因此而多支付了八千萬元。在這次事件中,是嚴禁記者列席的,但是邵飄萍不甘罷休,守候在會場門側。法國公使進入會場時,邵飄萍立即尾隨。使門衛(wèi)以為是公使的隨從,沒有阻攔。第二天,關于金佛郎案的討論內(nèi)容便見諸于報紙,引起民眾的激憤。

在這兩次采訪中,邵飄萍分別化裝成知情人和隨從,而得以獲得信任,取得采訪成功,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做戲”。這種方式在現(xiàn)在看來,有點類似于暗訪。這種方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們經(jīng)常會在電視上看到這種采訪方式。它常用于揭露黑幕的批評性報道中,比如某個地方販賣盜版碟,記者就會化裝成一個普通的消費者對他們的地下行徑予以揭露。這種方式使事件本身更接近真實。但是現(xiàn)在有不少對于暗訪這種采訪形式的質(zhì)疑,有些人認為,暗訪,以及隨之而運用的偷拍、偷錄等手段,讓人有“雞鳴狗盜”的嫌疑,新聞像是偷來的,而記者也更像是特務,采訪就成為一種見不得人的活動。他們認為,這種方式使新聞獲得的手段不夠真實,因此也有損于新聞界的可信度。

1997年,《芝加哥太陽報》得到舉報,說一些政府的巡檢員勒索小旅店。為了查清真?zhèn)?,報社訓練了兩名記者,裝扮成一對從小鎮(zhèn)出來的夫婦,在當?shù)刭I了一家小旅店,取名“幻景”。裝修過程中,他們的水管和配電方面留下了顯而易見的紕漏。半年時間里,兩名喬裝打扮的記者對付了一批批市政府和州政府的檢查員,盡管旅店在消防、衛(wèi)生、建筑等方面存在著違規(guī)、違章之處,但檢查員們都忽略不計,因為他們接受了從10美元到100美元不等的賄賂。而這一切都有被巧妙隱藏的攝影記者一一記錄在案。

“幻景”旅店結束營業(yè)之后,《芝加哥太陽時報》的揭露文章連載了4個星期,那些激動人心的戲劇化的報道和照片不僅使芝加哥為之震驚,也使全美行為不檢的政府官員大為驚恐。幾十個電氣和建筑巡檢員因索賄而遭到起訴。

但在普利策的評選中,這組報道先是入圍,后來又被取消了評獎資格。當時在《圣彼得斯堡時報》任首席執(zhí)行編輯的尤金·帕特森是1979和1982年普利策顧問委員會委員。他說,評委中出現(xiàn)了爭論,許多人認為把獎項授予隱身采訪的作品就等于支持這種報道的方式?!庇冉鹫f:“我不愿意看到有人鼓勵其成為一種時髦趨勢?!彼J為:“如果報紙以編輯的身份要求政府坦白、公開,而自己又隱瞞真相或掩飾動機,新聞界作為一個整體就會在可信性方面付出代價?!薄度A盛頓郵報》的總編輯布萊德里也是當年的評委之一,他認為:“報紙獲取新聞的手段不夠誠實,又怎能為誠實和尊嚴奮斗!”

所以這種采訪方式的使用是需要有限制的,邵飄萍對此提出過兩條記者所應當遵循的原則:一是要有正當之理由——即在道德行為或目的上應是高尚的;二是事后一定要給當事人解釋清楚原委。否則的話,將會授人以話柄,有作偽、說謊、假扮之嫌。由此可見,邵飄萍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是非常小心謹慎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邵飄萍本人正直的個性。這只是一種迂回的技巧,而不是欺騙的手段。

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對于不同的人我們需要尋找不同的話題,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情狀態(tài)下也需要有不同的談話內(nèi)容。如果這個人不喜歡籃球,那么你和他探討NBA則很可能冷場;如果有人正在為某個事傷心,我們一定是要暫時避開談論這件事的。這種技巧就是對被采訪者心理的把握。

說到對被采訪者心理的把握和控制,應該算是邵飄萍新聞采寫藝術中最大的一個亮點。邵飄萍非常善于捕捉被采訪者的心理特征,順應受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使訪問順利進行的目的。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政府起初還是舉棋不定的,有人主張參戰(zhàn),也有人主張中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鬧得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終于在國務會議上作出了決定,那就是:決定參加協(xié)約國(英、美、法方面),對同盟國(德、意、奧方面)宣戰(zhàn)。不過這項決定,還須要保守秘密。因此中樞各重要機關全部掛出了“停止會客三天”的牌子,國務院當然不會例外。

可是大家都希望知道這項消息,街頭巷尾,茶館酒肆,三三兩兩交頭接耳,都是在互相打聽“咱們到底是參戰(zhàn)還是中立”這個問題。然而誰也說不上來究竟怎么樣。

這是邵飄萍卻不僅見到了段祺瑞,而且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新聞。他是怎么做的呢?邵飄萍先借了一輛掛著總統(tǒng)府牌子的汽車,坐上一直開進了國務院大門。在內(nèi)傳達室下了車,掏出了“京報社長”的名片,要求傳達長給他回稟一下。傳達長說:“您老不要難為我吧,這些日子不但段總理絕對不會客,就連他的秘書、侍從都不見客。”

這時邵飄萍掏出了一千塊錢,數(shù)出了五百元遞給了傳達長,說:“總理見不見沒關系,只要您給回稟一聲,這五百元送給您買包茶葉喝。萬一要是接見了我。那我再送給您五百,您看怎么樣?”傳達長一想,給他碰一碰也沒什么,不是白得五百元嗎。于是這位傳達長就拿著他的名片走進去了。不多時,傳達長笑吟吟地走出來了,高舉著名片,嘴里大聲說出一個“請”字來。邵飄萍聽了這個“請”字喜出望外,便大搖大擺地隨著傳達長走進了總理的小客廳。不是說三天內(nèi)不見客嗎?為什么段祺瑞競接見了這位無孔不入的邵記者呢?這里面是有一個緣故的。段祺瑞當時心想拉攏輿論界為自己吹噓,而他知道邵飄萍在當時是新聞界了不起的權威人士。當他看到來客的名片是邵飄萍時,他雖然明知此來是采訪關于參戰(zhàn)與中立的新聞來的,可是若不對他談這個問題只會會他又有什么關系呢?再說使他碰了壁,得罪了這位大記者,對自己多少是有些不利的。因此他才叫傳達長把邵記者請進來。

雖然段祺瑞絕口不談和戰(zhàn)問題,架不住邵記者再三、再四地懇求,并且提出了“三天內(nèi)如果北京城走漏了這項機密,愿受泄露國家秘密的處分,并以全家生命財產(chǎn)作擔?!钡谋WC。老段不得不談了,要他先立保證書,他便即時抽出自來水筆把軍令狀當場立下了。這時,段祺瑞才一五一十告訴了他。內(nèi)容不過是中華民國決定參加協(xié)約國對同盟國宣戰(zhàn)。細節(jié)也說了說,首先調(diào)動在法蘭西的十五萬華工,協(xié)助協(xié)約國修筑工事等等。

邵飄萍得了這項消息,辭別了段祺瑞,又給了傳達長五百元,就坐著汽車開到電報局去了。他把這項消息用密碼拍到上海新、申兩報。上海報館接到這項重大新聞,立時就印行了幾十萬份“號外”在上海灘上喧嚷開了。

在當時津浦路還沒有通車,報紙?zhí)柾庥缮虾5奖本┍仨氂奢喆\,要走四天路。因之當上海的號外運到北京時,已經(jīng)超過“三天內(nèi)北京城里不得走漏消息”的約期了。老段知道了這件事,也是莫可奈何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邵飄萍對于被采訪對象的心理是把握得非常準的。仔細揣摩被采訪者的心理,準確把握住他的心理變化,是采訪獲得成功的要素,同時也是我們?nèi)粘=煌^程中應當注意的。

正如他自己在臨死前的那篇文章中寫的,他的一生既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chǎn)黨,連毛澤東都說他是一個徹底的自由主義者,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是作為記者所應該堅持的最高貴的品格。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