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陶侃怎么死的 東晉名將陶侃的故居在哪里

2017-01-03 15:35: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獲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lián)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wěn)定東晉政權(quán),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于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后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后,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陶侃怎么死的

公元334年(咸和九年)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遜位,派左長史殷羨將官印節(jié)傳等送還朝廷。他在離開荊州前,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等,都有簿錄統(tǒng)計,封存?zhèn)}庫,由陶侃親自上鎖。陶侃將后事托付給右司馬王愆期,加職都護,命他統(tǒng)領(lǐng)文武官吏。十二日,陶侃乘車離開武昌,到渡口乘船,準(zhǔn)備返回長沙,回頭對王愆期說:“老夫現(xiàn)在蹣跚難行,正因你們阻攔。”第二天,陶侃于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根據(jù)他的遺囑,眾人把他葬在長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舊部又在武昌城西為他刊石立碑、作畫像。成帝下詔追贈陶侃為大司馬,賜謚號桓,以太牢禮祭祀。

公元420年7月10日(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dāng)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dǎo)、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的子孫爵位未被廢除,其爵位長沙郡公被降封為醴陵縣侯,食邑五百戶。

陶侃故居

晉都陶侃故居叫陶公山,位于湘潭市市區(qū)石嘴垴。陶侃曾在山上建有小茅屋,并在周圍開荒種菜。茅屋的前左側(cè)有塊洼地,積雨水而成池,是陶侃飲用吸水的地方。因常有貓兒在池邊捕捉小魚,故名“貓兒池”。茅房后面的小山溝上有石砌小橋,后人稱為“陶公橋”,后被毀。陶公山臨湘江一面都是紅砂石巖,石峰隆地向湘江伸展,宛如壺嘴,故名“壺山”,俗稱“石嘴瑙”,從遠(yuǎn)處眺望伸向湘江的石嘴上頜,形態(tài)壯麗,好象怒吼的雄獅,俗稱“獅子口”。石山嘴上有株碧梧,梧桐樹后面便是陶侃的衣冠墓和墓房前的小花園。

陶侃墓廬位于壺山西南臨江處,此地最早建陶侃衣冠墓于晉代,現(xiàn)重建于1921年,原占地4畝,由墓廬、守園屋、墓及小花園等組成。1959年陶侃墓廬的陶侃墓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其他設(shè)施與地基則被房管所、自來水廠和居民住宅所占。

射蟒臺

射蟒臺位于長沙市天心區(qū)古潭街白鶴觀,傳說東晉名將陶侃設(shè)臺射蟒處。古時長沙岳麓山有一巨蟒,常浮懸空中雙眼為燈,吐舌為橋,吞食生民。陶侃鎮(zhèn)長沙時,乃于白鶴觀筑臺,操弓射燈,殺死蛇妖。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