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大清朝雍正帝篡位傳位兩說為何大相徑庭?

2016-10-18 20:40:0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康熙駕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終于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雍正嗣位,長期來在民

康熙駕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終于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雍正嗣位,長期來在民間有種種傳說。有的說??滴跖R死前曾手書遺詔,傳位“皇十四子”,而第四皇子串通舅舅隆科多等人,把遺詔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即了皇帝位;也有人說,康熙臨死前并沒有立什么遺詔,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將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篡改成宣召四子;還有說,康熙本來就以四子胤禛為繼承人,如此等等,眾說紛紜,并由民間傳說引申到學術(shù)領域作為一個學術(shù)課題進行研討。

早在80年前,劉法曾根據(jù)某些史實,確認雍正篡奪“其事亦必非無因”。(《清史纂要》)30年代初,孟森分析大量材料,同意劉法曾的看法,認為康熙的意圖“將來神器之所歸者,乃十四阿哥胤禵”,胤禛矯詔奪位實屬事實。(《清世宗人承大統(tǒng)考實》)但是金兆豐則認為胤禛是合法嗣位,指出:“綜官書考之……則皇位繼承之事,亦可大白于天下也。”(《清史大綱》)由此在學術(shù)上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雍正嗣位問題在港、臺學術(shù)界仍有廣泛的討論,而內(nèi)地則因著力于經(jīng)濟史、農(nóng)戰(zhàn)史的研究,使這個問題擱置了起來。近幾年來,隨著對雍正評價的逐步深入,對雍正嗣位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有以下幾種看法。

有人認為,雍正是謀父篡位。第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是十四子胤禵,這可以從康熙讓胤禵在西陲主持軍務一事看出。因為西征之役關系到中國半壁江山誰屬和清朝今后安危的重大問題,康熙必須認真地選擇他所最信任,最有能力的人充當大將軍。對胤禵的任命是為了提高胤禵的威信,使群臣傾心悅服,也是康熙以新的方式選擇、培訓皇太子的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第二,據(jù)意大利人馬國賢目睹記載:康熙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由此可以推斷雍正謀父篡位是有根據(jù)的。第三,遺詔是隆科多獨自宣布的,完全可以將“十”字改為“于”字。

也有人認為,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的問題,因為:第一,康熙遺詔是用滿文寫成,用滿語宣讀的,不可能篡改。第二,隆科多與雍正原無深交,何苦冒險矯詔擁立?有關矯詔奪位的種種傳聞,無非出于政敵中傷。第三,胤禵若真是康熙未來的皇儲,為何長期滯留邊陲,令人費解。第四,根據(jù)《清圣祖實錄》記載,康熙病危前夕,曾將幾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說:“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p>

康熙臨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見“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有人還認為,胤禛確是康熙晚年諸子奪嫡爭儲的斗爭中奪得皇位的,但是在這場皇子們爭奪皇位的斗爭中,捷足先登不能算作“篡立”。帝王用何種手段即位,以封建倫理的標準來衡量,無疑是個尖銳的問題,但是今天仍把它作褒貶歷史人物的根據(jù),就不可取了,重要的是看他即位后有無建樹。

還有人認為,康熙原本要在胤禛和胤禵兩人中選擇一個繼承人,而最終確定了胤禛,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確實說明他是康熙選擇皇太子的候選人之一,但還未最后選定,否則為何讓他長期滯留邊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后22次參予祭祀活動,次數(shù)之多,居眾皇子之冠,康熙還屢次讓他參與政務,賜給他圓明園和獅子園,并常去他的花園內(nèi)游玩,這是對他的特殊恩遇。此外,康熙十分喜愛胤禛之子弘歷,稱贊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見,雍正是后來居上的皇太子候選人。也有人認為,康熙臨終時本想傳位于胤禵,但他遠在邊疆,若將他叫回再宣布詔書,在空位階段必定發(fā)生皇位糾紛,不得已只好傳位于雍正??傊赫侨绾嗡梦坏?,至今仍是一個懸案。雍正篡位和傳位兩說大相徑庭,誰也說服不了誰,究竟哪個更接近真相?只有待后取證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