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古代中國多“裸官” 中國歷史上的一種怪現(xiàn)象

2016-11-02 10:49:4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 古代中國,基本都是“裸官”,“裸官”治天下。 這句開玩笑的話,讓人深思良久。眾所周知,“家族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典型特征。因家

古代中國,基本都是“裸官”,“裸官”治天下。

這句開玩笑的話,讓人深思良久。眾所周知,“家族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典型特征。因家族而滋生關(guān)系,因關(guān)系而滋生腐敗,周而復始,讓古代中國的執(zhí)政者頭痛不已,因此,吏治向來是統(tǒng)治者的頭號課題。說來有點意思,中國古代的吏治,其實是從“裸官”開始的。當然,這個“裸官”并不是現(xiàn)在的通行含義。我只是拿來借用?!奥愎佟边@個詞,在本文中沒有任何貶意。

中國古代,從縣治開始,為官均異地任用,一般不帶家屬去“陪官”,因此,網(wǎng)上有“古代裸官多廉士”的說法,很形象。比如,與海瑞、丘浚齊名的清代官員陳瑸,號稱“嶺南三大清官”之一,就是一個典型的“裸官”。陳瑸(1665-1718年),字文煥,號眉川,廣東??担ń駥倮字菔校┤???滴跞辏ü?694年)進士,知福建古田縣。他疏議廢加耗、懲貪官、禁濫刑、置社倉、糶積谷、崇節(jié)儉、興書院、飭武備等,曾任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等,居官清廉,勵精圖治,布衣素食。其清廉卓絕,可為楷模,圣祖康熙稱為“苦行老僧”。陳瑸在外面做官20余載,“裸官”一個,獨身在外,從未攜帶家眷。兒子想去探望,苦于路途遙遠,缺少路費盤纏,竟難以成行。陳瑸也沒有請師爺,只有一兩個仆從,以瓜果蔬菜為食,史稱“官廚惟進瓜蔬”。陳瑸是個七品縣令,每年俸祿是45兩銀子,平均每月3.75兩銀子,以其俸祿可以養(yǎng)三個半人,如果把老婆孩子等等帶在身邊,根本養(yǎng)不起。當年,康熙皇帝召見陳瑸,曾問官俸夠不夠?他說,從來不覺得有什么不夠用。別人貪污,主要是生活奢侈,才不夠用??滴跷迨吣?,陳瑸死于福建巡撫任內(nèi)。死前,他立下遺囑,將任內(nèi)貯存下來的公款與養(yǎng)廉俸13400余兩銀,全部上交國庫。

中國古代“裸官”眾多,歸根到底是同古代中國“回避制度”相關(guān)。

回避制度草創(chuàng)于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最先提出異地為官的想法,以此防止裙帶關(guān)系滋生,抑制盤根錯節(jié)的地方勢力。到東漢桓帝時期,中國第一個關(guān)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規(guī)“三互法”出臺,就是“婚姻之家”和“兩州之士”不得“對相監(jiān)臨”。比如,東漢史弼,本應出任山陽太守,但他妻子娘家,恰好在山陽轄內(nèi),于是上書回避,后調(diào)任平原相。到了宋代,回避制度明確提出了回避的具體內(nèi)容,即親屬回避、職務回避、科舉回避和訴訟回避。明清時期,回避制度更加嚴格,明文規(guī)定:“凡官員親戚于職事,有統(tǒng)攝或相干者并回避”。明朝則規(guī)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必須穿越半個中國,因而有“千里為官”的說法。清朝法律略有緩和,規(guī)定不得本省為官,一旦為官,須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稱為“避籍”。這種避籍制度,根本目的,就是讓官吏孑然一身,在轄地舉目無親,避免過多的親情關(guān)系。清朝還規(guī)定,“若在五服之內(nèi),雖住處不同,仍應回避?!边@個任職回避的制度范圍,包括了宗親、外姻及宗族等,特別是宗族回避,包括了同鄉(xiāng)情誼關(guān)系。這一回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匹配“回避制度”,古代中國還有相應的官邸制度,也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為官之人的生活“不確定性”。南宋學者王應麟曾撰《玉海》,在“官制”一節(jié),他有明確定義:“郡國朝宿之舍,在京者謂之“邸”?!佰 笔墙ㄔ诰┏?,給官員住的房子,故又稱“官邸”。官邸制其實就是一種官員住房制度,是國家為一定級別的官員提供在任職期間居住的住所,從一品到八品,尺寸不同。這個“館”字,有點意思。漢字中,“館”與“官”二字聯(lián)系緊密?!墩f文解字》稱,“館,客舍也?!倍吧帷崩镒〉摹翱汀?,就是大小官員,先秦時期“館”、“官”二字還可以通用。這種“宿舍”,也稱“官舍”或“吏舍”,隋唐叫“賜第”,兩宋叫“公宇”,明清叫“官房”。至于縣令,一般叫“令舍”,配給的房間也很少。《大清會典事例》就規(guī)定“六品、七品官給房四間,八品官給房三間”。

這種官員的住房供給制度,有一個關(guān)鍵本質(zhì)的要點:這個住房的產(chǎn)權(quán)是屬于國家的,任何官員都沒有產(chǎn)權(quán)。只要官員離任去職,就要讓出配給的官邸,騰空供繼任者使用,官邸主人不享受繼承權(quán),官員在任上去世,其官邸也要及時收回,子女不得賴著不走。所以,中國古代為官者鄉(xiāng)土觀念濃,看重祖墳和宗祠,他們心目中只有一個家,那就是原籍的那個家,不論官做到多大,最后致仕,都是要回到故鄉(xiāng)去的。不像現(xiàn)在,官做到哪兒,家就跟到哪兒,根也就植到哪兒,人情關(guān)系也就布到哪兒。更有甚者,許多官二代、官三代,都以各種方式居住在父輩、祖輩享受的“官屋”之中,不肯讓出。

古代中國“裸官”現(xiàn)象的形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歷朝歷代的執(zhí)政者對于家庭“親情”可能造成的腐敗風險有諸多的明文規(guī)范。比如《大唐六典》規(guī)定:諸外任官人,不得將親屬賓客帶往任所,以及請占田宅,營造碾石豈,與百姓爭利。這一規(guī)定,禁止外任官人(相對于京官而說的)攜帶家屬賓客至任職之地,防止其家屬與民爭利。唐代法律禁止官員與民爭利,其背后的邏輯是,古代中國士農(nóng)工商,職業(yè)分工清楚,官員有職業(yè)尊榮和生活保障,因此古人有“工商之家不得預與士,食祿之人不得奪下人之利”的說法。你既為官,乃食祿之人,就“不得奪下人之利”。

當然,古代中國并非全是“裸官”,有些大致屬于“半裸”。朝廷也并非絕情,一律禁止家眷隨行。回避制度、家屬隨任、官邸安排,都有彈性規(guī)定。品級不同的官員,各朝都有相關(guān)的規(guī)定。比如,允許帶幾個人,帶什么人,叫有條件限制。清朝雍正時期,朝廷就規(guī)定:旗官赴任,除了未成年的親生兒子允許帶在身邊外,其他兄弟子侄、七姑八姨都不許隨行,“若系親生之子十八歲以上欲帶赴任者,具呈該旗大臣請旨方令帶往”,當然必須請示批準。同時,允許隨任的親屬,則嚴禁兩條,一是不準營產(chǎn)經(jīng)商,二是不準聯(lián)姻攀親。好家伙,你帶了兒子,如果在任職地買田、經(jīng)商,絕對不行,在當?shù)芈?lián)姻攀親結(jié)成勢力更不行。宋代《州縣提綱》中專設(shè)“防閑子弟”、“嚴內(nèi)外之禁”等章節(jié),訓誡官員遵守相關(guān)規(guī)定,并有隨任親屬“當絕見客,勿出中門”的規(guī)定。北宋嘉祐時期,有個河清知縣王元規(guī),當?shù)乩习傩樟鱾饕粋€歌頌王知縣的歌謠,叫《十奇》,“第一奇,民吏不識知縣兒”,這是說,王知縣任期屆滿,當?shù)匕傩者€從未見過帶在身邊的兒子。這比今天的某些“官二代”的表現(xiàn),實在是天差地別了。

中國古代的“裸官現(xiàn)象”,也有一些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因素。古代回避制度,規(guī)定異地為官,一般任期還比較短,升遷、留任、調(diào)任,2、3年而已。受交通工具限制,加上路途遙遠,赴任少則一兩個月,遠的要半年,攜家?guī)Э跇O不方便。另外,古人得勢就升,失勢則貶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比如,韓愈就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詩句,早上還給皇帝上書,晚上就被貶潮州,長安到潮州,相隔萬里,也是典型的事例。最終,辭官致仕,一樣都要告老還鄉(xiāng),真不如“裸官”省事。

古代中國,在“裸官”問題上,不僅縣令小官如此,封疆大吏也一樣。前名提到的韓愈就是如此。另外,清代《竹葉亭雜記》記載,官至吏部尚書、工部尚書的陳宏謀,是清代廣西籍官員中職位最高,任官時間最長(48年),歷經(jīng)省份最多(12省)的大官(清朝大學士王杰曾做過他的師爺),其政績卓著,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他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這個陳宏謀,基本是一個“裸官”,在外謀官,從不帶家眷到任隨行。他同家人的聯(lián)系,就是家書。另外一位著名的“裸官”是曾國藩。曾國藩一生為大清王朝奔波操勞,嘔心瀝血,從政期間,很少帶家眷隨行。為此,他寫下了大量的家書,一部《曾國藩家書》共收錄了近1500封書信,其中《與祖父書》14通,《與父母書》48通,《與叔父書》9通,《與弟書》249通,《教子書》115通;還另附《致夫人書》、《教侄書》等7通,內(nèi)容包括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理念。這么多的家書,至少說明一條,曾國藩同這些人不住在一起,而需要家書來溝通,既寄托鄉(xiāng)情親情,也借此表達其人生理念和政治抱負,“立德立功立言”,對曾氏后代影響甚大。

著名的“三尺巷”故事的主人,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也是“裸官”,其在京城為官,聲名顯赫。他曾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并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訓》總裁,奉命與曹本榮合著《周易通注》。有一年,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以勢壓人。收到家人來書,他遂修下一紙著名的家書:“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后也深感慚愧,也讓出三尺來,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漸的后代傅斯年,也是近代名聞天下的著名教育家,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當然,也有人說,三尺巷的故事,源于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之父),此處不提。

“為官不過民之器”,這句話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說的。既為官,則為仆。這種樸素的為官思想,古人早已有之。今天,中國正在重拳整治吏治,這是讓百姓拍手稱快的事情。中國的廉政,首先應該廉吏,而廉吏的制度建設(shè),尤為重要。古代中國的回避制度,家眷隨任規(guī)定,官邸安排措施,告老還鄉(xiāng)辦法,都是值得借鑒的歷史經(jīng)驗。

此處有詩一首:何時中國多裸官,為政以德悄悄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