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最大規(guī)模面子工程 外國人來隋都吃飯免費
隋煬帝干了很多富有爭議的事情,最出名的莫過于開鑿大運河。
在古今很多人眼中,開鑿大運河無疑是隋煬帝的專利。其實,有隋一代,最先想到開鑿運河的是老楊,最先落實為行動的也是他。
開皇四年,隋文帝見“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就命人“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guān)入黃河”,開鑿了一條“長三百馀里”的水渠。因為這條渠經(jīng)過了渭口的廣通倉,所以定名為廣通渠。
在開鑿之前,朝廷內(nèi)外也有不同的聲音存在。然而,真等到渠鑿成了,大家都看到了好處,也都嘗到了甜頭?!白源虽钸\通利,關(guān)中賴之,故又稱富民渠”。一時間,朝野上下對老楊交口稱贊,鳥生魚湯地夸了個遍。
當(dāng)時還是晉王的沸羊羊楊廣看到父親羊村村長干出了這樣的業(yè)績,心向往之。他不僅入了眼,而且入了耳、入了心。等到他當(dāng)上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入行了。
由于人口激增,北方的糧食供給成了問題。政府報告顯示說是缺糧,但隋煬帝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缺糧只是個偽命題。糧食是夠的,問題是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南方米多人少,北方人多米少;偏偏陸路交通又不便,等南方的米運到,北方的人估計都餓死一茬兒了。所以,表面看來是缺糧,其實是缺交通。
有木有解決辦法?當(dāng)然有,陸路不便,咱走水路?。】墒?,木有水路?。『唵?,建一條水路不就得了嘛!
大業(yè)初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要有渠?!庇谑蔷陀辛送?。三年后,他又畫了一條線:“還要有渠?!庇钟辛擞罎?。又過了兩年,隋煬帝又說了:“要有河”。這就有了江南河。大臣們湊過來一看,好嘛,成一條線了。這一條線就是享譽世界的大運河。
一提到大運河,大家都會想到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逼鋵?,何止是唐朝人,今天的我們不一樣也賴著這千里通波嘛!
這叫什么?這叫功在后世??墒牵绻覀儐枂?a href="http://www.14april14hrs.com/sh/"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生活在那個年頭的普通百姓,恐怕沒一個人說好。事兒是好事兒,可做事的方式不對,功在后世,罪卻在當(dāng)代。
開鑿大運河是前無古人的浩大工程,在那個年代只有動用巨大的人力才能辦到。開通濟渠時,隋煬帝無償征發(fā)“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馀萬”及“淮南民十馀萬”。等到永濟渠工程動工時,“發(fā)河北諸軍五百馀萬眾”尚且“丁男不供”,隋煬帝一拍腦門兒,把女人拉出來當(dāng)男人使。
通濟渠剛剛開好,隋煬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第二故鄉(xiāng)——江都(他曾在江都生活多年)轉(zhuǎn)轉(zhuǎn)。單是他乘坐的龍舟,就有近八十米之高,船上建有四層高的樓閣。隨行的船只達六千艘,綿延近一百多公里,光纖夫就有八萬多人。方圓五百里以內(nèi)“皆令獻食,極水陸珍奇”;吃不完,“將發(fā)之際,多棄埋之”。
如此奢靡浪費,老百姓能樂意嘛!
這還僅僅是大運河這一項工程。
大業(yè)元年三月,洛陽新城工程破土動工,“每月役丁二百萬人”,第二年正月就竣工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建了一個相當(dāng)于北京西城區(qū)那么大的城。
大業(yè)三年五月,“發(fā)河北十馀郡丁男鑿太行山”。愚公一瞅來了這么多人,樂了,再一打聽,原來是這么回事兒:皇帝要去并州,不想繞遠,So……
僅僅過了兩個月,他又“敕發(fā)丁男百馀萬筑長城”。老楊留給他的三大重臣——光祿大夫賀若弼、太常卿高颎和禮部尚書宇文弼——一致反對:陛下,別修了,歷史證明那玩意兒除了勞民傷財,關(guān)鍵時候能頂個鳥用?
隋煬帝不聽,秦始皇能修,朕為啥不能修?僅用了二十天,工程完工。事后,高颎他們幾個私底下還在念叨這事兒。楊廣急眼了,以“誹謗朝政”為由將三人全部斬首,老癟犢子,再叨叨?第二年七月,又“發(fā)丁男二十馀萬筑長城,自榆谷而東”。接著修,怎么地?
以上還僅僅是數(shù)得著的超大型工程,至于興修離宮別苑都算小事兒。東都要修顯仁宮,江都要修江都宮,晉陽要修晉陽宮,汾水要修汾陽宮,涿郡要修臨朔宮……這些行宮別苑都是一水兒的精裝修。
從大業(yè)元年到大業(yè)六年,不到六年的時間,隋煬帝搞的工程數(shù)量超過了唐朝三百年的總和。唐朝沒搞大運河,他搞了;唐朝沒搞長城,他搞了;唐朝沒搞太行山,他也搞了。唐朝之所以沒搞這些工程,其實就是因為隋煬帝已經(jīng)替他們搞好了。
而這些大小工程都需要用到兩樣?xùn)|西,人和錢。其實,錢也是從人身上來的。所以,各種不好最后都得由人民群眾來買單。讓你出錢又出力,漂亮媳婦娶回來了,入洞房的卻是隋煬帝,這事兒擱誰身上能高興?
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初一,東都宮門外爆發(fā)了一起小規(guī)模的群體性事件。一隊自稱彌勒佛的假僧侶,人數(shù)大約幾十人,搶奪衛(wèi)兵武器,意圖沖擊政治中樞,未遂。此事雖小,但卻是《資治通鑒》記載的隋朝第一起民變,可謂后來隋末亂世之先聲。
但隋煬帝并沒有重視,接著腦殘炫富,十四天后的元宵節(jié),他盡集各國酋長及使者,“盛陳百戲”。參演藝人多達一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
各國商賈要求在東都開展外貿(mào)。隋煬帝一口答應(yīng),并立即下令,要求全城商戶“整飾店肆,檐宇如一,盛設(shè)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連賣菜的都要鋪上龍須席。外商經(jīng)過酒店飯館,店主必須得拉胳膊拽腿兒的請人家進來,餐畢不僅不收一文錢,還得拿出白云大媽的架勢,高喊口號:“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p>
不曉得是不是連大隋的小姐們都得免費“招待“外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