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者程正瀛為何鮮為人知?
程正瀛并非真正的革命黨人,他所打響第一槍完全是偶然事件造成的。武昌起義后不久,程正瀛就投靠北洋軍閥,成為殘害革命黨人的反動勢力的幫兇,后來被革命黨人灌醉酒后拋入長江淹死。
武昌起義爆發(fā)前夕,起義消息泄密,多名革命志士相繼遇害。危難時刻,程正瀛挺身而出,冒險犯難,對著清廷的忠實爪牙、工程營二排排長陶啟勝舉槍一射,打響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首義第一槍。吊詭的是,這位在推翻清廷的歷史關鍵時刻立下重大功勞的程正瀛,后來竟淪為了可恥的革命叛徒。
程正瀛,字定國,湖北武昌人,清末在湖北新軍工程兵八營當兵,曾任工程營革命大隊部參議。武昌起義原定于1911年10月6日,誰知計劃泄露,起義只好延期至10月11日。這期間,又出事了。孫武等革命黨人在俄租界的寶善里制造炸藥,不慎發(fā)生爆炸。爆炸后,大火一發(fā)不可收拾,濃煙從窗戶、屋頂冒出,四鄰大呼救火。引來了俄租界的巡捕,搜走了未及帶走的起義名單、旗幟、文告、彈藥、印信等。
湖廣總督瑞澂在接到俄租界轉來的起義名單、旗幟和文告之后,立即下令關閉武漢三鎮(zhèn)城門;另外,軍隊停止一切外出和休假,加強管控。瑞澂嚴令按照名冊抓人。武昌頓時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革命黨人人人自危。
情勢萬分危急,起義只好提前。10月10日,工程營革命同志在營代表和革命軍大隊長熊秉坤的帶領下,決定率先發(fā)動起義。
起義的導火線很快出現了。當晚,工程營二排排長陶啟勝帶兵巡哨,發(fā)現金兆龍、程正瀛等革命黨人正擦槍裝彈,就斥責說:“你們想干什么?”金兆龍一語雙關地說:“預備不測”。陶啟勝大怒,上前抓住金兆龍說:“你想造反嗎?”金兆龍說:“反就反,你能怎樣?”陶啟勝叫護兵逮捕了金兆龍,金兆龍大呼:“再不動手,等待何時?”
程正瀛持槍射擊,打中了陶啟勝,陶啟勝帶傷逃跑了,因傷勢過重而后死于家中。
這就是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的第一槍。這一槍之后,人聲沸騰,槍彈如雨。武昌起義爆發(fā)了。
聽到這第一聲的槍聲后,工程第八營的代理管帶阮榮發(fā)、右隊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各持手槍,前來彈壓。程正瀛開槍又打中了右隊官及司務長。阮榮發(fā)見程正瀛連斃兩人,正欲跑時,忽又被程正瀛一槍斃之。程正瀛不僅打響了首義第一槍,且擊斃了陶、阮、黃、張四人。
辛亥革命勝利后,程正瀛榮膺原國民革命政府授予的“一等功臣”和獲得“首義第一槍”金匾。
在武昌起義中擔任湖北新軍第八鎮(zhèn)工程第八營總代表的熊秉坤,1918年在上海寓所寫的《武昌起義談》中記載了這一歷史事件:“二排長陶啟勝竟不聽乃弟勸,反率護兵二名,徑奔余棚,意欲先發(fā)制人。呵下士金兆龍:汝造反乎?金答曰:‘老子即造反,汝將奈何?’
陶喚捕,金與陶扭,金不能勝,即呼曰:‘吾輩今不動手,尚待何時?’同棚程定國(即程正瀛)應聲起,以槍托擊陶頭部血淋,陶釋金逃,程繼射一槍中陶腰部,此即首義第一也。”熊秉坤的這些文字都寫于首義后不久,屬于“實錄”,極為可信。
那么,“打響了武昌首義第一槍”者程正瀛為何后來鮮為人知呢?原來,程正瀛并非真正的革命黨人,他所打響第一槍完全是偶然事件造成的。武昌起義后不久,程正瀛就投靠北洋軍閥,成為殘害革命黨人的反動勢力的幫兇,后來終于被革命黨人賈正魁誘捕,將他灌醉酒后拋入長江淹死。他的“打響了武昌首義革命第一槍”之功,也隨之被人們選擇性地遺忘,很少有人再提起。
其好友金兆龍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在武昌起義中倒是表現得極為勇敢,武昌起義后卻因不滿起義軍現狀而離隊。中華民國成立后,金兆龍被授勛章,但很快他就投附了北洋政權,得授“湖北稅務緝私隊長”的肥缺。曾任湖北督軍差遣員兼陸軍部候差員、武漢總稽查處偵探員,與革命黨人為敵,人們都棄而遠之。北伐軍攻克武昌后,金兆龍被免職,后一直默默無聞?!熬乓话耸录北l(fā)后,金兆龍再次復出,任湖北省“清鄉(xiāng)”總局黃岡縣團佐,后于1933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