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曾寫打油詩罵女人 自傳顯示其曾是風流才子
《水滸傳》寫到潘巧云的時候,有一個很形象的開場白: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其實,此乃唐代道士、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作。據(jù)傳說,當年二郎神的寵物哮天犬下界干了壞事,被呂洞賓所制服,而且呂大仙心存善意,放了惡狗一馬,誰知獲得自由的哮天犬,反咬了呂洞賓一口。不知,當年是不是有女人也把呂洞賓咬了一口,才激發(fā)他寫出這首打油詩。
老呂這首詩名為《警世》,表面上插科打諢,意味卻的確是“警世”的:一是女色會引來殺身之禍;二是縱欲太多,會死在女人的溫柔鄉(xiāng)里。前者不用說,自古以來,為美女殺得血流成河的,比比皆是:從古希臘的特洛伊戰(zhàn)爭到吳三桂的怒發(fā)沖冠為紅顏;從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薄伽丘的巨著《十日談》中,那位連續(xù)被九個男人搶奪的古巴比倫國公主,到《三國演義》里叫董卓和呂布鬧掰的貂蟬女士;還有西施、楊貴妃等。似乎,“二八佳人”本是“是非之人”,亦大有是非之事。
而有關男人會因縱欲而死,這個在古代中外各類“科學”與文學著作中都屢屢提及的事情,被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是危言聳聽??梢恢钡疆斚?,中國人對此都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認可。
其實,呂洞賓是個大才子,正兒八經的詩也寫過不少,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就收入這位先生的大作兩百多首。不過,這些詩大都圍繞著道家的養(yǎng)生理念展開,如果匯編成冊,幾乎與今日某些大眾醫(yī)藥類書籍一樣。畢竟呂洞賓是道士,站在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寫“養(yǎng)生大全”亦屬正常。
一般認為,呂洞賓本名呂巖,唐末五代人,他起初是想為國家為社會做點大事的,可科舉不如意,便走了極端,做了道士。當然,那個時候出家為道,也是另一種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有效手段,干得好,比科舉出身還要受人愛戴。
后來,呂洞賓成了道教神仙,傳奇就多起來,于是有人說他是唐初的人,還是李唐宗室貴族,只因要逃避武則天對李家人的迫害,才改姓換名,做了一個隱士。道士也好,隱士也罷,據(jù)說呂洞賓剛開始也是性情中人,在歷史上居然有一個“酒色財氣呂洞賓”的雅號。難道這位先生,是早年傷了身體才痛定思痛,寫出一點“誰解其中味”的親身感受?
正因呂洞賓有放浪形骸的“前科”,造成后來他即便做了神仙,也被人演繹成才子佳人的男主角。民間有一個神話故事《呂洞賓三戲白牡丹》,就講到,神仙呂洞賓某一日下界,見到民女白牡丹,便一見鐘情,愛得死去活來,還與妖道的一位“假真人”展開了一場三角戀。
南宋有一位學者,記錄過呂洞賓寫的一篇自傳。在自傳里面,呂洞賓強調,世人都說他的那把寶劍是用來取人頭的,但實質上他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欲。
一個男人碰到不同的女人,其生活狀態(tài)肯定有所不同,但如果把男人的壽命長短與女人的容顏相關聯(lián),形成一個女人越美,男人越短命的邏輯關系,那就實在不科學了。清代大文豪紀曉嵐,超級性情中人,不也優(yōu)哉游哉地活了八十多歲?
不管科學與否,反正呂洞賓那首打油詩被明清小說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從呂洞賓得道成仙,到今時今日,也過了一千兩百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