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稱謂怎么來的 哀家應該是什么時侯稱呼的
陛下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古裝劇中,皇帝一般都會有三種稱呼即“朕”、“寡人”、“陛下”。電視劇中,這些稱呼出現(xiàn)的概率都比較高,那么這三種稱呼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朕”最早并非皇帝的專用詞,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通用自詞,“朕”即“我”的意思。漢朝蔡邕在《獨斷.卷上》就解釋為:“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痹凇冻o.離騷》中也有:“朕皇考曰伯庸”的說法。
但是,到秦朝嬴政統(tǒng)一天下以后,“朕”的用法就發(fā)生了變化。秦始皇規(guī)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稱為“朕”。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币虼?,“朕”這個字,自秦始皇之后,就專屬于皇帝的自稱詞了,并一直沿用到清朝結束。寡人
寡人,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唐以后唯皇帝得稱寡人。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jīng)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為什么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氨菹隆北緛硎侵笇m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zhí)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wèi)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氨菹隆边@一稱呼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妒酚?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后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哀家一詞應該是太后用的,是皇帝已死的情況下,其含義是可憐之人,無夫之哀,有未亡人哀痛先皇的悲思所在。“哀”隱含先帝去世之意,稱“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
但在如今的某些電視劇中,我們經(jīng)??吹交实刍屎笤趯υ挄r,皇后自稱哀家,這絕對是個學術笑話,這就等于當面罵皇帝已經(jīng)是個死人。真實歷史上應該是滅九族的大罪。而電視劇中皇帝卻含情脈脈地聽之任之,一付聽力有障礙的樣子。
歷史上,皇后與皇帝對話時多稱妾,妾某氏?!鞍Ъ摇睕Q不能等同于帝王的自謙詞“寡人”,因為“寡人”是說自己德行不夠,很明顯這是帝王的謙虛;但把自己丈夫說成死人來表示自謙的,在任何朝代都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