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蜀漢的荊州是怎么丟的 蜀中為何不發(fā)救兵救荊州

2016-12-20 22:27:2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大意失荊州”這句成語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而這句成語背后的故事,相信國人也都知道一些,但是好多歷史也許并不是大家理解的表面那

“大意失荊州”這句成語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而這句成語背后的故事,相信國人也都知道一些,但是好多歷史也許并不是大家理解的表面那么簡單,關羽大意失荊州背后還隱藏了一些罕為人知的秘密。

關羽指揮不當,終致地失人亡

關羽首戰(zhàn)于禁告捷,使荊州軍處于主動地位。在此情況下,關羽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誤認為固守樊城的曹仁已成甕中之鱉,“有必破之勢”,因而不是集中兵力迅速殲滅曹仁主力于樊城,反而分兵南下,渡過漢水,“遣別將圍魏將呂常于襄陽”,并派遣游軍進至許都附近的郟下。使本來兵力就不雄厚的荊州軍更加分散,結果是樊城也攻不克,襄陽也打不下,導致軍卒疲憊,士氣低落。

關羽所犯的致命錯誤,是其得知荊州失陷的消息后,不顧一切,冀圖奪回南郡。江陵、公安并非羽軍戰(zhàn)敗而丟失,而是傅士仁、糜芳二將投降所致,吳軍兵不血刃而得二城,未損一兵一卒,士氣正旺。更為愚蠢的是,關羽在退還江陵的途中,還“數(shù)使人與(呂)蒙相聞”,責問其違背同盟。呂蒙乘機展開攻心戰(zhàn)術,“厚遇其使,”并使其“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笔拐呋貭I后,羽部下“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遂使“關羽吏士無斗心?!?/p>

《江表傳》稱:“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钡珡膶嶋H情況來看,關羽對發(fā)生于春秋時期的戰(zhàn)例幾乎是一無所知。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北會諸侯于黃池,”越王勾踐乘虛派兵攻入?yún)嵌?,“虜吳太子友,……吳人告敗于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或泄其語,吳王怒,斬七人于幕下。”夫差誅殺信使滅口,所為何來?很顯然,為的是怕走漏消息,動搖軍心。關羽如果稍有頭腦,封鎖消息都來不及,何至于派遣使節(jié)至呂蒙處。關羽所率的數(shù)萬大軍在返師途中并未被呂蒙攻擊,而是邊走邊潰散,等到走麥城時,“兵皆解散,尚十余騎?!边@是何等拙劣的軍事指揮,可見朱大渭先生評價關羽是“千古名將獨一人”的論斷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關羽鎮(zhèn)守荊州期間,同東吳關系不斷惡化,最終反目成仇,那么他與部屬的關系又如何呢?關羽北攻襄樊,留守江陵與公安的是糜芳和傅士仁。然而,關羽同這二員承擔守御大本營重任將領的關系極為糟糕,并由此釀成糜芳、傅士仁叛變投敵,拱手獻城于呂蒙的慘禍。

《關羽傳》載:“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于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笨梢?,由于糜、傅二人的叛變,呂蒙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南郡。

其實,關羽北攻襄樊前,并不敢掉以輕心,他對荊州的守御還是作了精心安排。首先,“羽討樊而多留備兵,恐(呂)蒙圖其后故也?!逼浯?,關羽在江陵、公安的沿江地帶修筑了許多“屯候”,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即可舉火,施放狼煙。第三,關羽在鎮(zhèn)守荊州期間,為防范吳軍的進攻,大筑江陵、公安二城,將其建成內外套城,形成堅固的兩道防線。而且江陵距樊城只有350里,當時輕騎一晝夜行300里,只需一天多即可趕回。所以,盡管呂蒙巧施計謀,“使白衣?lián)u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钡≡凇顿Y治通鑒》中作注曰:“屯候雖被收縛,使糜(芳)傅(士仁)無叛心,羽猶可得聞知也?!笨梢?,只要糜芳、傅士仁堅守城池,不投敵叛變,關羽迅速返師,與江陵、公安的守軍前后夾擊吳軍,關羽與呂蒙孰勝孰負尚難逆料也。

那么,糜芳、傅士仁為何在關鍵時刻倒戈呢?除了呂蒙大軍出其不意,兵臨城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與羽有隙”、“素皆嫌羽輕己”。關羽既然瞧不起糜、傅二人,就不該把如此重要的后方基地托付給平素就被他輕視的兩位將領。雖然糜、傅二人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糜芳是劉備的妻兄,傅士仁是劉備的同鄉(xiāng)),但作為全軍主帥就應該有較為寬廣的胸懷,要有容人的氣度。劉邦滅楚,靠蕭何主持關中,劉秀成功,靠寇恂主持河內,曹操統(tǒng)一北方,靠棗祗主持許縣屯田。只有關羽的后方基地是建立在火山口上。劉邦在成皋、廣武與項羽對峙其間,“數(shù)使使勞苦丞相”。為的是籠絡蕭何,以免他心懷反側。關羽與曹仁在樊城相峙之時,令“芳、仁供給軍資,”芳、仁沒有及時將“軍資”運往前線,關羽就大發(fā)雷霆,宣稱“還當治之?!边@種做法不啻是使早與關羽“有隙”的糜、傅二人更加“懷懼不安”,一旦形勢發(fā)生變化,豈能阻止他們臨陣倒戈。

蜀中不發(fā)救兵問題

關羽發(fā)動襄樊戰(zhàn)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這其中有很多隱情至今令人費解。襄樊戰(zhàn)役前后,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密謀夾擊關羽,可謂緊鑼密鼓,配合默契,而劉備、諸葛亮對此卻一無所聞,對關羽未作任何具體的軍事、后勤與外交的部署和支援。更使人困惑的是,當曹操親統(tǒng)大軍屯駐摩陂,并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政權居然作壁上觀,絲毫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后當關羽敗走麥城,面臨全軍覆沒之際,蜀中援軍還是遲遲不至。這就引起了后人的紛紛揣測。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于《訄書·正葛》中提出了“(蜀)假手于吳人,以隕關羽之命”的觀點。章氏之觀點雖是假設,但卻不無道理。比如前輩史學家田余慶先生亦持近似觀點。他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說:“《三國志》留下為賢者諱的史筆有不少,其著者如關羽敗死問題。

《關羽傳》羽敗死,荊州棄守,讀史者總不免有懷疑。思欲究其所以,論其責任。委罪于劉封并不足以釋此疑惑。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劉、葛,特別是劉?!绿资济撊モ钼踔畱B(tài),直謂蜀假吳人之手殺此易世所不能御之關羽,且斷其責不在他人而在劉備。章氏之論確否,姑不置論,他無所顧忌的學術態(tài)度,是當今治史者所應具備的。”我以為田先生所論甚是,荊州之失,關羽敗亡,劉備當負主要之責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亦不排除劉備假吳人之手剪除關羽的可能性。

關羽作為劉備手下的第一號將領,驕橫跋扈、目空一切,不要說蜀中一般的將吏不放在眼里,即便對主公劉備亦時有怨懣之辭?!妒裼洝吩唬骸俺?,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眲湓谠S昌之時,被曹操軟禁,猶在虎口之中,稍有不慎,即可遭致殺身之禍,備投鼠忌器,豈敢輕舉妄動。關羽不明事理,居然發(fā)怒,責備劉備為何當時不誅鋤曹操,豈非無理取鬧!

關羽和劉備的私人關系可以從《蜀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厐統(tǒng)死后,“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死時,“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張飛被剌身亡,劉備驚曰:“噫,飛死矣?!闭绽韥碚f,關羽為國捐軀,且身首分離,死得極其壯烈,劉備應該更為悲戚,但查遍《三國志》及裴注,卻找不到劉備流涕的記載,是陳壽漏記了嗎?不可能,如此大事,有良史之稱的陳壽又豈能不錄。另外,關羽死后,劉備并未予以其謚號,至后主劉禪時,才“追謚羽曰壯繆侯”。但劉備是否對所有的臣僚都不給謚號呢?亦非如此,法正死后,劉備即“賜曰翼侯”。劉備為何要厚法正而薄關羽呢?由于史料闕失,其中奧秘恐怕永遠也無法解密了。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