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蒙汗藥在宋朝那么流行?官府為何不禁止
在《水滸傳》中,“蒙汗藥”反復出現(xiàn)了多次。
而影響最大的,還當屬晁天王的“智取生辰綱”和孫二娘的“十字坡”。前者轟動京師,逐漸引出了“逼上梁山”的斗爭序幕;后者震動民間,慢慢成就了江湖豪杰的不世英名。手法異曲同工,卻因了孫二娘想麻倒的是一位民間英雄,也就讓這百試不爽的“蒙汗藥”成了“月黑風高,殺人越貨”的必備良藥,其“廣告效應”不言自喻。
令人費解的是,既然“蒙汗藥”如此害人不淺,那肯定是官府明令禁止的東西,一般人哪里能夠輕易使用呢。換句話說,這黑道上慣用的“蒙汗藥”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流傳于民間的呢?
這一點,書中沒有明說,自然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而這種東西,也就越發(fā)神秘起來。我等沒有生在那個年代,當然對這種東西無從見識,但站在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上分析,“蒙汗藥”之所以屢屢出現(xiàn)于江湖,無非兩種可能:一是自制,二是正規(guī)渠道購買。
其實,按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這所謂的“蒙汗藥”應該是純中藥制作,而且也有具體配制的藥方。想當年,三國華佗曾用自制的“麻肺湯”為關羽“刮骨療毒”,之所以關羽“談笑自若”,除了具有過人的忍受能力和英雄氣概之外,應該是華佗制作的“麻肺湯”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而發(fā)展到宋朝,這種技術定然也會廣泛應用于醫(yī)學領域。雖說這是藥店輕易不傳的秘方,但局外人尤其是江湖人物,只要稍加留意并不難得到。既如此,按方自行配制是不在話下的。
那么,既然“蒙汗藥”能置人于死地,官府為何不明令禁止呢?這個其實也不難理解,“蒙汗藥”的成分本就是藥鋪的必備之需,就像劇毒砒霜,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藥品一樣,當然可以堂而皇之公開銷售。只不過,因了砒霜毒性劇烈,官府還是采取了銷售登記制度,進多少、出多少,都要登記在案,以備官府定期檢查。
而“蒙汗藥”就不一樣了,它是由多種中藥合成的,通過藥理相互作用,才起到取人性命之目的。如此一來,也就很難禁止得住了。出于治病救人的需要,官府不可能因噎廢食,將所有配制之藥全部取消!客觀形勢的需要,自然也就給不法之徒帶來了可乘之機。可見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在醫(yī)生手中,可以救死扶傷,在不法之徒手中則成了殺人利器。
由此,我們至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世間的事情,本就沒有絕對有害或是絕對有益的東西,只不過,出發(fā)點不同,所要達到的結果也就大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