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曹操掌握最高權力 為何至死不敢稱帝?

2016-12-31 15:29:1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奸雄之智曹操不要皇帝名號的玄機 對于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

奸雄之智曹操不要皇帝名號的玄機

對于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來形容更顯客觀。

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征戰(zhàn)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世人:此時的曹操,可以說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可以輕松地廢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為什么在25年的時間里,也就是從公元196年“挾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終沒有跨越這一步呢?推究起來,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貿然稱帝。曹操雖然具有不同于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zhàn)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的正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跟董卓、呂布還有什么區(qū)別呢?董卓、呂布可是當時天下公認的殘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誅之的對象,曹操的智慧謀略都遠在這二人之上,當然不愿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雖然曹操竭力宣稱自己是奉天子詔,但天子權力被架空,卻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孫權、劉備早已唾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并不懼怕這種責罵,因為當時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間的責罵和攻訐本屬正常,曹操同樣以亂臣逆賊的名義指責他們,他所懼怕的乃是留下歷史的罵名,那可是有口難辯、影響深遠的。

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隨便僭越稱帝。據(jù)《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敦曾對曹操說:“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庇纱丝梢姡懿贋樽约核O的標準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樣的圣人,成為千古傳誦的對象。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亙古流傳的圣人稱號比一個身背罵名的皇帝的稱號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進一步明示:“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币馑际钦f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的霸主,稱霸之后還名垂千秋,就是因為他們仍然以周王朝為尊。言外之意,如果兩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會是這個結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機澄清,盡管他勢力非常大,但他決無二心,他并不是想篡漢的“奸雄”,而是一心輔佐幼主的“能臣”。這所有的一切都說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統(tǒng)文化影響,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歷史罵名,而是想做一個流傳千古的圣人。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