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湯“是朱元璋發(fā)明的 真相是這樣的
“酸梅湯”是朱元璋發(fā)明的?“冷飲”其實是現(xiàn)代的流行說法,古人多稱為“涼飲”。到明清時,冷飲早已由隋唐以前的“白領飲品”,變成大眾化的“街飲”。古代冷飲品種豐富,但最為經(jīng)典、也最受喜歡的夏令冷飲,要算“烏梅湯”。這款冷飲可以說是中國人在飲食領域的又一重要“冷發(fā)明”,老少皆宜,貴賤都喝,至今都是重要的一款夏天飲品。烏梅湯又現(xiàn)代多稱“酸梅湯”,明清時曾風靡城鄉(xiāng),貧富皆飲。據(jù)清末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酸梅湯是京城市民最歡迎的冷飲:“北京夏季涼飲,以酸梅湯為佳品。系以烏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圍之,久而自涼,不傷人,且祛暑也?!?/p>
當時,琉璃廠信遠齋、前門大街九龍街的酸梅湯最負成名,但崇彝認為,不如西單秋家的酸梅湯,“信遠味太濃,九龍味太清,惟秋家梅湯適得其中耳?!?/p>
因為酸梅湯受歡迎,制作酸梅湯也成了一個行業(yè)。據(jù)劉佳崇璋《北京各行祖師調查記略》所記,舊時賣酸梅湯小販供奉的“祖師爺”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說,酸梅湯的發(fā)明人是朱元璋。
“酸梅湯”真是朱元璋發(fā)明的?要弄清真相,得先說說朱元璋的出身。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朱元璋家所在的濠州(今安徽省鳳陽一帶)發(fā)生大旱,沒有收成,是個大災年??傻湶粏涡?,第二年開春偏偏又發(fā)生了嚴重的蝗災,并發(fā)瘟疫,到處死人,不少人家死絕戶,連埋都沒人。朱元璋家也不能幸免,不到半月,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先后死掉,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
因為窮,不要說買不起棺材了,朱元璋家連埋親人的地方都沒有。還是鄰居劉繼祖給了朱家一塊墳地。因為這個,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追賜劉繼祖為“義惠侯”,蔭及子孫。埋了親人后,兄弟兩人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因為年輕還小,到附近的廟(皇覺寺)里做了小和尚。因為當?shù)剡B續(xù)災荒,廟里沒人施舍,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fā)和尚們云游化緣。這樣,時年已17歲的朱元璋再一次無處可去,外出謀生。
據(jù)說,朱元璋就這之后,一度以販賣烏梅為生。一年,他販梅到湖北荊襄一帶,時鬧瘟疫,朱元璋也病倒了。因思食烏梅,便到倉庫去取,至庫中聞到烏梅酸氣,頓覺病愈過半,又煮烏梅汁來喝,病體霍然痊愈。他知道了烏梅能治病,便廣為兜售,遂致巨富。怪異的是,當時荊襄民間流傳起這么一首歌謠:“桂花開,烏梅香,江南和尚作客商,左全雞,右玉兔,起事在襄陽?!边@應該是后話,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的附會之言。
很顯然,上述只能是民間傳說,正史上并無朱元璋販賣烏梅的記載。有關朱元璋販賣烏梅的說法,最早見于《英列傳》。
《英列傳》中第七回,“販烏梅風留龍駕”中有這樣記述:光陰迅速,太祖卻已十八歲了。郭光卿收拾幾車梅子,同太祖上金陵販賣,進至和州,時適夏初天氣,路上炎熱。光卿說:“你可將車先行,我歇息片時便來?!碧嫱拼s路不題。
接下來書中又說:次早,天清氣爽,太祖作謝了眾人起身。他們六個說:“我們都送一程?!甭吠旧险f說笑笑,眾兄弟輪流把梅車推趕,將近下午,已到金陵。金陵地方,遍行瘟疾,烏梅湯服之即愈,因此梅子大貴,不多時都盡行發(fā)完,已獲大利。
《英列傳》是一本明代小說,素材多源于民間傳說,不足為憑。但以訛傳訛,最后把朱元璋傳成了酸梅湯的發(fā)明人,被當行業(yè)祖師爺供奉。
烏梅和梅湯入藥醫(yī)疾,中醫(yī)古籍上早有記載,不可能是朱元璋的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第一部臨床急救醫(yī)書、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治時氣病起諸勞復方第十四”條中,就有煮烏梅湯治治病愈后復發(fā),虛煩難眠的方子。事實上,《周禮》中所說天子夏日“六飲”中,便有用于梅子制作的冷飲,也就是說,酸梅湯其實在先秦時已出現(xiàn);還有,北朝時也有烏梅浸汁制作飲料的記載。
到北宋時,酸梅湯已很常見,街頭有售,時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便提到了京城卞梁街頭出售“梅汁”等夏令冷飲的情況。
所以,酸梅湯的發(fā)明遠早于元末,不可能是朱元璋發(fā)明的。但從明清夏天城鄉(xiāng)都流行喝酸梅湯現(xiàn)象來看,不排除有朱元璋的推廣影響在里面。
因為酸梅湯確能治病,也許朱皇帝當年真的販過酸梅,熬過酸梅湯,做好施舍、善事。大家想啊,《英列傳》又名《大明英烈傳》,傳為明嘉靖時武定候郭勛所撰(一說徐渭),雖然是吹捧朱元璋,但也不可能睜眼說瞎話吧,不然早被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