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 他為什么姓孔?
本文摘自《問吧3:有關(guān)孔子和《論語》的101個趣味問題》 作者: 王鈞林 中華書局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他叫孔丘,父子二人的名號顯然有著結(jié)構(gòu)性的差異??鬃拥拿栔?,有名有姓,名丘姓孔。叔梁紇的名號中,卻有名無姓;紇是名,故叔梁紇又稱陬人紇;叔梁不是姓,而是字。那么,孔子為什么姓孔?
從文獻記載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沒有以孔為姓的,孔姓是從孔子開始的??鬃拥淖嫦炔恍湛祝帐裁??姓子??鬃幼苑Q是殷人,其祖先屬于殷遺民。在先秦,商、周兩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但在當時,女子稱姓,男子不稱姓。所以,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們的名號中都不冠以子姓。
孔子祖先姓子,孔子本人自然也姓子,這確定無疑。孔子怎么又姓孔呢?
原來,準確地說,孔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古人的姓與氏是分開的,男子不稱姓,稱氏??鬃拥目?,最初是氏,后來才變成了姓??鬃拥目?,作為氏號,也就是孔氏,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古文獻中已有明確答案。《孔子家語·本姓解》指出:孔子先祖本是宋國公室成員,傳到孔父嘉時,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后以孔為氏焉 。《闕里文獻考》卷一也說:孔子先祖從弗父何到孔父嘉, 五世親盡,當別為公族,乃以字為孔氏。這是說,孔子先祖弗父何讓國后,其子孫仍然屬于宋國公室成員,傳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時候,按照宗法制的規(guī)定,五世親盡,不能再繼續(xù)列入公室,而是應該別立一族。別立一族,必須有個族的名號,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為族的名號??资系目祝菑目赘讣文莾簛淼?,孔是孔父嘉的字。
孔氏雖然從孔父嘉開始別立一族,但那時男子的名號,稱氏,稱名,稱字,似乎并無一定之規(guī),所以,孔父嘉以后,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紇,都不稱氏,其名號中都無孔字??资弦幌担栔蟹Q氏的,是從孔子開始,其后固定下來,如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孫子叫孔伋,曾孫叫孔白,玄孫叫孔求,等等。后來,氏變成了姓,孔也就由氏變成了姓。
由于孔子是圣人,也由于孔氏是從孔子開始固定下來,所以戰(zhàn)國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孫皆奉孔子為始祖。據(jù)《孔叢子·獨治》篇記載,孔氏后人為祭祀先祖,立有兩座祖廟,一是弗父何之廟,一是孔子之廟。孔子九世孫孔鮒說:他們哭孔氏之別姓于弗父之廟,哭孔氏于夫子之廟 ??柞V所說的 孔氏之別姓 ,是指孔氏別立一族以來的其他分支,這些分支并不以孔為氏,所以稱 別姓;所有孔氏和孔氏之別姓,都奉弗父何為始祖??柞V所說的 孔氏 ,則是指孔子的直系后裔,都以孔為氏,都奉孔子為始祖。(齊姜紅)
古代姓與氏有分別嗎?
今天我們所說的姓氏,拆分開來,或曰姓,或曰氏,以及合而言之曰姓氏,其意義完全一樣,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都是一家一族的名稱。然而,在古代卻并非如此,姓與氏是有分別的。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說: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 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氏族》進一步指出: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古代學者顯然注意到了姓與氏的分別,并且指出,姓與氏的合而為一,是從漢代才開始的。問題在于,漢代以前姓與氏有什么分別?
簡單地說,姓大氏小,氏是從姓分化出來的。在古代,一個有著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宗族,有一個總名;隨著人口的繁衍,這個宗族不斷分裂出一些分支,各個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別名。這個宗族的總名就是姓,各個分支的別名就是氏。以周人為例,周人是黃帝之后,姬姓;周人滅商后,建立了周朝,接著封建了許多同姓諸侯,如魯、衛(wèi)、晉、曹、滕等等,這些諸侯都以國為氏;各國諸侯傳至幾代之后,再封立卿大夫,卿大夫或以王父字為氏,或以官為氏,或以封邑為氏,如魯國有展氏、臧氏、東門氏、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等等;以此類推,卿大夫再分置側(cè)室 、 貳宗,如,從季孫氏分立出公父氏,從叔孫氏分立出叔仲氏,從孟孫氏分立出子服氏,等等,這又產(chǎn)生了一些氏。在這個大系統(tǒng)中,姬姓是始終如一的,從天下、諸侯、卿大夫、士一直到庶人,都屬于姬姓;而各個不同層次的分支,則各有各的氏,并且,不同層次的氏之間,還有大宗、小宗的從屬關(guān)系。
可見,在周代,姓與氏截然不同。男子稱氏,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族屬,讓人一看即知從屬于哪個宗族哪個分支。女子稱姓,則是為了嚴守 同姓不婚的原則,避免與同姓談婚論嫁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