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的仕女圖里仕女都是單眼皮美女呢?
仕女在宋以后多叫士女,代表的是中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也是歷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中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歷代畫家合并者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來塑造仕女形象,但是,在男性至上的中國古代,理想的仕女更像是一件溫雅不俗的文房清供,與天理人情琴棋書畫相伴,點綴著歷代文人墨客的悠閑生活。
經(jīng)常翻閱畫冊,不期然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
這是為什么?我開始思索。單眼皮是蒙古人種的特征之一,其起因是由于上眼瞼的上方脂肪較多,形成一道褶襞,將上眼瞼蓋住。這樣看來,古代的漢人是”純系”的蒙古人種。
但所謂“古代”,要看古到什么時候。秦、漢以前,漢族的血統(tǒng)或許較純,這從出土的秦俑可以得到證明。秦俑臉寬、鼻扁,而且都有一雙單眼皮的鳳眼,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種。但是到了晉室東渡之后,漢族的遺傳結(jié)構(gòu)就不可能再像秦、漢時那么”純粹”。公元四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五胡亂華),結(jié)果入侵的異族大多被漢族同化,南下避難的漢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燦爛的大唐文明,就是這次民族大融合的結(jié)果。
根據(jù)族群遺傳學,如無重大外力干擾,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族群的基因組成維持恒定。對漢族來說,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正是“重大外力干擾”?!案蓴_”的結(jié)果,漢族的遺傳結(jié)構(gòu)不可能不發(fā)生變化。
民族大融合
這種變化可以從唐代壁畫及唐代雕塑看出端倪。壁畫和雕塑中都出現(xiàn)了凸鼻凹目的胡人,而且為數(shù)相當多。雙眼皮也出現(xiàn)了,但似乎未見出現(xiàn)在漢人臉上。雙眼皮仍未大量出現(xiàn),可能和這些壁畫及雕塑全都存在于北方有關(guān)。當時北方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而被北方漢族同化的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應該都是相當”純粹”的蒙古人種。盡管北方漢族的遺傳結(jié)構(gòu)變了,但就眼皮來說,蒙古人種特征之一的單眼皮,似乎并未受到多少影響。傳世唐代仕女圖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雙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這應是反映了當時體質(zhì)人類學實況,而非僅僅出于審美的考慮。
類似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宋代再次發(fā)生。從南宋起,中國的文化中心遷移到長江流域。漢族的向南拓展,使得許多東南亞系統(tǒng)的民族融入漢族。同時,入侵北方的遼(契丹)、金(滿)等異族被漢族同化。大約從元朝起,南方土著大多皆已漢化,北方漢族已不再大量添加新血,南北各地漢族的遺傳結(jié)構(gòu)基本已經(jīng)定型。
從民族學的角度看,與其將漢族視為一個民族,不如視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的一位維吾爾族朋友曾和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什么是漢族?從來沒人說清楚。在我看來,就是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以外的亂七八糟的一大群。”他的說法雖然戲謔了一些,但也并非全無道理。漢族以共同的表意文字、儒家思想及”天下”觀念為凝聚力,將不同方言甚至血緣的族群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而成為一個超大民族。在人類的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十分罕見。
肖像畫的訊息
宋代繪畫重視寫實,題材多樣,不避世俗。從宋代的人物畫中,應可窺見宋人的體質(zhì)及形貌。大約從元朝起,文人畫家取代了職業(yè)畫家,成為畫壇主流。文人畫重視一己心靈感受,不重視所描繪對象是否形似。當文人畫橫掃畫壇的時候,只有肖像畫和民間廟墻畫未曾受到影響。雖然肖像畫家每每被視為畫匠,但上自朝廷、下至民間,都需要肖像畫家為人寫真、傳神。從歷代傳世肖像畫中,可以看出許多有趣的訊息。
筆者曾隨手翻閱手邊的畫冊,發(fā)現(xiàn)在歷代帝后中,宋太祖(趙匡胤)是單眼皮,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卻是雙眼皮;元世祖(忽必烈)是單眼皮,其皇后(徹伯爾)卻是雙眼皮;明太祖、馬皇后、明成祖是單眼皮,明宣宗卻是雙眼皮;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是單眼皮,清高宗(乾隆)和他的貴妃慧賢卻是雙眼皮……。在歷代畫家中,宋徽宗、倪瓚(云林)、惲壽平(南田)、金農(nóng)(冬心)是單眼皮,沈周(石田)、徐渭(文長)、曾鯨(波臣)、陳洪綬(老蓮)、王時敏(煙客)是雙眼皮……
如果查閱更多的古人畫像,相信可以得出南、北的單、雙眼皮比例。要是和現(xiàn)今的比例相比較,或許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訊息。以臺灣來說,臺灣人的遺傳結(jié)構(gòu)顯然變了。1949年東渡的150萬軍民,不但為臺灣帶來了新的文化,也改變了臺灣人基因組成。這一歷史變局,為族群遺傳學和人類學、社會學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