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演義趣聞 明清周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2017-03-26 10:40:2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明清時期有五個名聲很大的望族——周黃藍(lán)楊郭。其中周氏居首,其以才高氣卓為人敬仰。 “章嘉埠周”和“留村周”兩大族群,都有卓越的代表

明清時期有五個名聲很大的望族——周黃藍(lán)楊郭。其中周氏居首,其以才高氣卓為人敬仰。

“章嘉埠周”和“留村周”兩大族群,都有卓越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章嘉埠周”中的周如砥,幼年喪父,卻得到伯父“扶植猶子”的關(guān)愛,并曾出任萬歷時的國子監(jiān)祭酒,史書稱他“以文章名天下”,“天下士多出其門”。本期,我們跟隨周氏后人和即墨文史專家追蹤周氏故事,感受即墨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章嘉埠” 名字來自一孤兒

周氏第十八世孫周世強先生告訴記者,關(guān)于祖上的歷史來歷,他曾撰寫過多篇文章,在《即墨周姓述略》中,我們了解到章嘉埠支派的來歷。

在《即墨縣地名志》1897年即墨縣行政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章嘉埠三個字,不過這并非該村落最早的名字。“一世周伯榮遷墨城北鄉(xiāng)之張家埠”,周世強說,根據(jù)清同治乙丑進士周銘旗所著的《即墨鄉(xiāng)土志》記載,一世祖來自河南汝南。

通過這個村落的名字,我們可以初步推斷,與一些來到即墨墾荒種地的遷徙不同,周氏所到之地本就是個村莊,而且最早立村的人姓張,張家埠在即墨西北部,五沽河南岸,地勢較高,因而取名為埠。

周家人本是來安身立命的,因而落腳后專心務(wù)農(nóng),勤儉持家,默默地在五沽河畔耕耘。百年左右,周氏生活日裕,三代周氏族人的辛勤勞動賦予后世得以學(xué)習(xí)詩書的機會。到了四世,一位名叫周尚美的后輩逐漸顯露頭角,他“字文華,誥贈朝議大夫,國子監(jiān)祭酒”,要知道幾代“茫乎無聞”的農(nóng)家人,有了字,極有可能是有文化的象征,因為古代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字號,在元末甚至連正常的名字都沒有,幾個數(shù)字代號就“打發(fā)”了。由此可見,張家埠的周氏通過辛勤勞動,積累了家業(yè),也通過讓后代讀書積聚了一定的社會地位。

周尚美生有四子:周國、周邦、周民、周賦。三子周民生二子:周如綸、周如綿,另有二女。四子周賦生三子:周如珠、周如砥、周如京,另有一女。其實,真正稱為讀書人的是周氏族人周民。

他的弟弟周賦,“字良卿,累贈朝議大夫,右春坊,右中允,翰林院侍讀,國子監(jiān)祭酒”,周世強撰文稱,“他重文尊祖,樂善好施,信義立世”。這足以說明,周賦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影響了子女,影響了后來聲名顯赫的周如砥。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的一天,對于周如砥兄妹四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正值壯年的周賦去世,九月安葬,他的妻子于氏29歲,“觸壙欲殉”,頭撞墓穴欲追隨丈夫而去,被周如砥的眾伯母救下,然后,她“至家痛悼不食,過十日見背(去世)”。在即墨古城北閣里有兩座牌坊,一座是贈禮部右侍郎周如砥的“經(jīng)筵學(xué)士”坊,另一座便是為中允周賦之妻于氏立的貞節(jié)坊。牌坊里演繹的都是血淚故事,尤其對于才8歲的周如砥而來說,父母雙亡意味著孤苦伶仃。

然而,周氏兄妹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伯父周民和伯母孫氏不但收留了他們,還視如己出,不但讓他們吃飽穿暖,還供他們讀書,所以,世上才少了四個混跡市井的野孩子,有了后來“以文章名天下”的周如砥。而正是后來周如砥多次受到朝廷嘉獎,故家鄉(xiāng)改名為章嘉埠。

“扶植猶子” 感人至深伯侄情

即墨古城臨近西門的十字街上,曾有一座“扶植猶子”坊,“猶子”指的是侄子或侄女,這座牌坊的背后,就是周民與周如砥兄妹四人的感人故事。牌坊是獎給為侄子棄官的周民的。

周民(1523年~1579年),字振卿,號陵東,隆慶元年(1567年)歲貢。他是位天才,7歲能工詩對,每日記誦千百言,讀書過目不忘?!把a弟子員,文譽益鵲起,郡輒高等”,以他的資歷,應(yīng)該可以做官了,然而,弟弟周賦去世后,周民在墓前立下誓言,要照顧周如砥兄妹四人,毅然決定放棄仕途,終身布衣,專心養(yǎng)育教育子侄。雖然縣令前來規(guī)勸,他都不改初衷。周民的妻子孫氏,更是周氏媳婦的典范。

夫婦二人,妻子溫婉賢淑,不但孝敬公婆,妯娌和睦,在弟媳去世后,更對侄子們百般關(guān)愛,要知道加上弟弟的三子一女,他們家里有五子三女,“最大的周如珠也才11虛令,8個幼童,人智未啟,待哺待乳”,撫養(yǎng)重?fù)?dān)可想而知。然而,她并無怨言,“左提右挈,前襁后負(fù)”,“衣鞋衿帽,濯洗縫紉,無不出自她一人之手”,“視侄子勝己子,饑喂食,寒加衣,婚授產(chǎn),嫁陪妝”,甚至有的幼小侄子都不知道她并非自己的親娘。當(dāng)侄兒們學(xué)業(yè)有成之后,她提著竹籃到弟弟和弟媳的墓前哭告,以慰二人在天之靈。

因而,萬歷二十一年,當(dāng)?shù)弥笇O氏病逝的消息后,周如砥哀毀不勝言表,他上疏請歸治葬,文中字如淚下,“臣伯母之于臣,雖伯母,母也。乃伯母葬臣之父,葬臣之母,而臣不能葬其身;伯母撫臣三十余年,而臣不能哭之以一日,臣獨何心而忍不以歸葬請乎!”可惜的是,“皇帝心實憐憫,下所司議定,無奈所司以無有先例而沒有議準(zhǔn)”,畢竟沒有給伯母守喪的先例。

周如砥堅持不懈,兩年后,再次上疏,卻又因會試閱卷公務(wù)不得脫身,在忙完公務(wù)后,便立刻回到即墨,為伯母服喪三年。在此期間,他僻居在鄉(xiāng)村一隅瓦莊樓,潛心寫作《漕運志》,并教導(dǎo)孩子習(xí)讀課業(yè),謝絕一切來訪,為伯母服喪期滿后,才于萬歷二十六(1598年)年復(fù)朝。這樣的伯母與侄子之情,成為一段佳話,在即墨流傳了數(shù)百年。這是后話。

孫氏在生活上照顧8個孩子,周民則一邊種地,一邊開課教導(dǎo)子侄,使得他們在學(xué)業(yè)上突飛猛進。子侄五人也不負(fù)所望,皆功成名就。老大周如綸“于萬歷四年(1576年)中舉,萬歷十四年(1586)中進士,歷任襄陽知縣、工部都水司主事,山西代州司馬,勤于政務(wù),深得民望”,周世強稱,周如錦也官至鹽運司運判,他“以文章科第馳聚藝林”,不但聰明絕頂,而且正直低調(diào),事情辦不成絕不張揚,“可謂真君子也”,他著有《紫霞閣文集》等。周如砥與弟周如京于萬歷七年(1579年)同成舉人,周如珠被授忠勇校尉、神機營把總。當(dāng)然,其中的佼佼者當(dāng)屬周如砥。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