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體不愿穿龍袍 為何心里卻想著龍袍
前面幾篇文章都說到龍袍,皇帝穿上之后,威武、雄壯,不怒自威。讓文臣武將很是敬仰?;实?,就是天子,自然要有別常人,必須有神的神威。如果龍顏不悅,那就麻煩了,小心爾等性命。
九五之尊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掌握臣民的生死?;实墼诠糯袊巧咸炫蓙淼?,統(tǒng)治人間的領(lǐng)袖,那是真龍?zhí)熳樱蛔馂樯?。傳說人間的帝王通天的本領(lǐng)(龍就是通天的神獸),秉承上蒼的旨意。因此,皇帝穿的龍袍,自然與其他諸侯、大夫不一樣。龍袍上古時就有,不過當(dāng)時不叫龍袍?!吨芏Y》記載:帝王的冕服已經(jīng)繪繡龍形章紋,稱作龍袞。所以,龍袍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成為王室專用之色,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
到了明代,朱元璋將官員的服飾等級差別系統(tǒng)化,龍袍的形制也開始定型,因此,明代的龍袍才具有了龍袍的專屬名詞。在明代之前,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龍的圖案,同時還繡有山、藻、火、日、月等章紋,但是名稱卻不叫龍袍,而稱龍衣、龍章、龍火衣、龍服、華袞、滾龍服、袞龍袍等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今南京)登基建國,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那一年“真龍?zhí)熳印鄙碇埮?,頭戴天子冠(明代皇帝不戴冕冠,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翼善冠,明代王爺有使用冕冠的)在南京坐上龍位,由此開創(chuàng)明代276年江山。
皇帝或皇室成員禮服上織繡龍紋,根據(jù)形態(tài)不同,有行龍、云龍、團(tuán)龍、升龍、降龍等名目,其組合運用有一定的規(guī)格。其中盤成圓形的龍紋統(tǒng)稱團(tuán)龍,中又有正龍、坐龍之分,凡頭部呈正面的稱正龍,側(cè)面的稱坐龍。龍袍中的龍紋圖案,多以云紋、海水襯托,龍翱翔于云海之間,象征著帝王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內(nèi),唯我獨尊”高高在上的威嚴(yán)氣勢,云紋海水的陪襯,正是為了突出其氣勢的威武磅礴。
盡管如此,龍袍穿在身著并不舒服。這是每一個皇帝的切身體會,深刻感受。原因何在?龍袍更多傳遞的是威嚴(yán)信息,要凸顯皇帝有別他人的威武、高貴,以及神圣的氣場,在制作龍袍的面料中加入了貴金屬,即真金真銀拉出的絲線,因此龍袍非常堅挺,金光閃閃。我們知道當(dāng)下制作服飾,會采用墊肩等輔料,彌補肩部斜塌的缺陷,龍袍的制作也考慮了彌補不足這些因素。出身于皇家的,主要靠血統(tǒng)繼承皇位,盡管也有宮廷斗爭,血腥殘殺,血統(tǒng)是最重要的。皇帝老子情愿把江山傳給自己血脈的傻兒子,也不過傳給精明、英武的大臣,那豈不是江山拱手相讓嗎?每一個皇帝都不會這樣做。那么每一個皇子、皇帝,身體狀態(tài),心智都不一樣,有高大英俊,有的矮小猥瑣,在古代容貌不能改變,那時還沒有先進(jìn)的整形術(shù),但是身材高大、胖大、威武則是可以后天改變的,服裝,對于皇帝來說就是用于重大慶典的龍袍,可以達(dá)到這樣的效果。這樣就使得皇帝的龍袍,制作上要能夠改善皇帝個子矮小,身材不好的毛病,讓穿上龍袍的皇帝,個個顯得高大、威武、威嚴(yán)。于是龍袍里面就有這個襯,那個墊,通過技術(shù)手段,把皇帝籠罩在內(nèi),包裹的嚴(yán)嚴(yán)實實。
皇帝穿上這樣的龍袍,體量顯得龐大(要的是威嚴(yán)效果),龍袍的分量也會較皇帝的常服為重。皇帝穿在身上不輕松,如果是原本個頭瘦小的身板,體力也不足,那就夠累的了。加上襯里、墊肩,不是貼合身體,自然不吻合身體曲線,也會不自在。繡了金線銀線的龍袍,碰到身體上,那肯定也不舒服。因此,從皇帝個人來說,如果不是為了展示皇帝的形象,在重大慶典中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他是不愿意穿龍袍的。
從身體的舒適度方面來說,常服肯定會比龍袍舒服。這樣說并不是講皇帝的龍袍質(zhì)量不行,怎么還給擱著身體呢?不要錯誤理解作者的意思,皇帝的每一件服飾都是精心制作的,品質(zhì)優(yōu)良,做工考究。我們只是拿皇帝的龍袍與皇帝的其他服飾,在舒適度方面進(jìn)行比較。
其實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感受,正裝莊重、大方,適合禮儀場合,但是運動、休閑,穿著休閑裝、運動裝則更舒服。不恰當(dāng)?shù)谋确?,龍袍就是皇帝的正裝,禮儀服裝,他只能在與之匹配的重大慶典中穿著,那是政治與禮儀的需要,他必須如此。其他場合,尤其是燕居時,他肯定是遠(yuǎn)離龍袍的。穿龍袍不舒服,因此心里不情愿穿龍袍,但是掌控權(quán)力,以龍袍象征皇權(quán),皇帝又會親近龍袍。這是身體與權(quán)力兩個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