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么要跪著吃飯 因為擔(dān)心怕走光?
2017-03-28 08:55:4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dǎo)語: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飯的時候一直是跪在席子上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一小撮守舊的遺老在飯局上舍棄椅子,堅持跪坐。學(xué)
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飯的時候一直是跪在席子上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一小撮守舊的遺老在飯局上舍棄椅子,堅持跪坐。學(xué)者們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奇特的生活習(xí)俗,但是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來沒有人指出過當(dāng)時為什么要跪坐。
到底為什么要跪坐呢?原因很簡單:避免走光。史前時代,我們的服飾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里面則不穿內(nèi)褲?!段饔斡洝防飳O悟空老師在觀世音面前不敢翻筋斗云,就是因為他的虎皮裙下面完全真空,翻跟斗時對菩薩不敬。
商周時代,古人學(xué)會了用袍子做內(nèi)衣(后來袍子變成外衣)。上衣下裳里面多了一層袍子,走光的風(fēng)險小了一些。春秋戰(zhàn)國,褲子終于普及??墒钱?dāng)時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褲腰都沒有,一左一右套在兩條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褲襠的發(fā)明特別晚,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所以東漢以前的成年人在聚餐時,必須雙腿并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
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連襠褲在東漢以后才被發(fā)明出來,并在南北朝時被推廣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有人便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人都習(xí)慣于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dān)心走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