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僵尸的服飾竟還有這樣的講究
僵尸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是很受歡迎的題材。在電影中,僵尸身著清朝官服,雙手伸直,雙足并攏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別方位,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用符貼在僵尸的前額可以讓僵尸睡著。
因為僵尸總是跳躍前進,所以在中國建筑的風(fēng)水慣例中,通常在大門下會裝一塊約15厘米高的門檻,用來阻擋僵尸跳進家中。在《正牌韋小寶奉旨勾女》中,張衛(wèi)健看見清朝回來的梁朝偉(韋小寶)時一頓海扁之后問:“我一直找的僵尸裝,你是在哪里找到的?
為什么中國的僵尸都穿著滿清的朝服?
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為清朝官服比較直統(tǒng)統(tǒng)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適。如果用唐朝、明朝、漢朝的服裝來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為漢服顏色可能較淺(如白色)、比較寬大,拍僵尸沒有清官服合適,反而會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里面。
最具反諷意味的是,終生拖著辮子,以滿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銘,到東瀛,見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著眼淚感嘆: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國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實際上,自從滿清占據(jù)中國,日本對古典華夏的心理認同就逐漸消退,乃至變成對現(xiàn)實清國的鄙夷與仇視。在滿清最興盛的時代,不斷有中國船到長崎,也不斷有一些遇見風(fēng)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個地方。之間常常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
當(dāng)時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國漢族人對當(dāng)時辮發(fā)易服很在意,但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就要喜歡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開已經(jīng)漸漸平復(fù)的舊時傷疤。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讀書人雖然對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有欽慕之意,但是對現(xiàn)實清國的存在卻相當(dāng)蔑視。
……所以打心眼里對滿清有一種敵意,因此在記載了服色之后,他不忘記添上一句:“滿清太祖皇帝自韃靼統(tǒng)一華夏,帝中國而制胡服,蓋是矣。”他們說,中國已經(jīng)榮光失盡,因為滿族人的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fēng)悉就掃蕩,辮發(fā)腥膻之俗已極淪溺。則彼土之風(fēng)俗尚實之不可問也”。
除日本的和服,朝鮮、越南、流球(即今之日本沖繩)的民族服飾也受到漢服的影響。朝鮮、越南立國上千年來,在文化上,一直把中國當(dāng)成效法的模式,文化、典籍、服飾、發(fā)式都和中國相似。(朝鮮、越南上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其中,朝鮮古稱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漢武帝元封二年,定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唐高宗總章元年,置安東都護府,治地平壤。越南古稱交趾,秦始皇始設(shè)象郡,漢武帝元鼎五年,定為日南、九真、交趾三郡,漢末改稱交洲,唐初始稱安南,置安南都護府,治地河內(nèi);自秦至五代,一直是中國直屬郡縣,公元968年,丁部領(lǐng)建立丁朝,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自稱“大瞿越國”。)
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國王、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朝鮮末代國王李朝高宗以及越南末代國王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因為朝鮮、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在衣冠服制的使用上,有一定禮數(shù),不能超過宗主國。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朝鮮、越南是六旒的。
最可笑的,是中國人自己,上千年漢唐衣冠喪失殆盡,穿個旗人的馬褂,卻叫“唐裝”。至于“旗裝”,可以望文生義,也就是旗人婦女的袍服,雖然今天的“旗裝”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裝比較起來略有變化,但仍然保持其基本特點:立領(lǐng)、緊身、衣袖窄小,用衣扣。真正見到漢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寬衣大袖是卻稱為“和服”,而和漢人的傳統(tǒng)服裝沒有血緣聯(lián)系的馬褂、旗裝,反登堂入室,鳩占鵲巢,成為中國的“國服”,甚至也獲得了洋人的鼓噪、吹捧。面對這種歷史的捉弄,實在令人苦澀不堪!又痛心無比!
可見在當(dāng)時那個年代能擁有一套僵尸裝是很風(fēng)光的事??墒菫槭裁唇┦偸谴┣宄囊路兀窟@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分析。
經(jīng)濟學(xué)角度:清代的戲服多,便宜,僵尸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電影,為成本考慮,所以制片們讓僵尸集體換成了清朝的衣服。
時間角度:死亡時間小于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時間超過500年就成了魔頭了,所以只有死亡時間在100~500間的才可能成為僵尸。
如此算來只有出生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為僵尸,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而且傳說清朝人下葬的時候都穿著官服,體面。
照這么估計,若干年以后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的僵尸應(yīng)該是穿著中山裝、西裝或NIKE,帶三塊手表,使用牙防組推薦的牙膏的形象了。
民族感情角度:在清初,滿人入關(guān)時,大肆殺戮,很多平民百姓死在他鄉(xiāng),于是出現(xiàn)了運尸人的工作,將尸體運回老家安葬。后來傳說出現(xiàn)了四川、湘西的趕尸人,尸體會自己跳著走。
反清復(fù)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都同情反清復(fù)明的志士,貶低滿人,因此這些會跳的尸體就被安上了滿人官員的樣子。
而且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國割據(jù)的,因此香港人心里有怨恨,于是拿清朝調(diào)侃,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至于為什么選擇官服,則是因為民間反清、反貪的表現(xiàn),是士大夫文人的想象和社會寄托。
影視學(xué)角度: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為清朝官服比較直統(tǒng)統(tǒng)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適。
如果用唐朝、明朝、漢朝的服裝來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為漢服顏色可能較淺(如白色)、比較寬大,拍僵尸沒有清官服合適,反而會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里面。
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穿的都是古代漢服,才有《倩女幽魂》等一系列經(jīng)典女鬼。試想讓聶小倩穿清朝官服,那該是一種什么效果?民俗角度:清朝有種道士叫“訓(xùn)尸人”,他們具有引導(dǎo)尸體行動的一種法術(shù)。
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錢的人,在死去以后,希望落葉歸根,在尸體未腐化時由術(shù)士趕回鄉(xiāng)安葬,這時候就需要做尸體處理。
道士一般會用他們的手藝把尸體做得僵硬,以便行走,然后打扮一下,這時候給它們穿上官服也是很擺譜的事。
趕尸人被稱為“趕尸匠”,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系著尸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后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晝伏夜行。天亮前投棧,揭起符紙,尸靠墻而立,到夜間繼續(xù)上路。
亦有人指趕尸者其實背起尸體而行,但由于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尸者,以為有行尸。
文學(xué)史角度:僵尸之說盛行于明中葉以后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對于僵尸事件的記載更多,對于僵尸的研究更多。
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說和讀本等文學(xué)形式興起了一個高潮,民間通俗文學(xué)對于這類身邊的怪事會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釋,僵尸就是其中一種。
這些東西也被更多的書籍和民間傳說記載,被用到現(xiàn)在的一些電影的取材上了。
清代筆記載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jì)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僵尸大全”。香港的僵尸電影大都來自這些書籍,因此很自然的僵尸穿的都是清朝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