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對天下影響最大的女人竟然是她!
她是明朝的“白素貞”,不是因為她是一條白蛇,還是因為她率領(lǐng)著一只叫“白桿兵”的軍隊,同時她字“素貞”。她叫秦良玉。她是明朝末年戰(zhàn)功赫赫的大猛女,軍事統(tǒng)帥、民族英雄、軍事家。她和她的“白桿兵”參加過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等等諸多戰(zhàn)役。
她戰(zhàn)功赫赫,一介女流,四十多年里,她靠戰(zhàn)功做官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zhèn)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她死后,還被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明史》中這樣記載她:“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fā)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p>
她和她的白桿兵兇悍到清兵聽到都得打哆嗦!秦良玉一生戎馬,兵鋒遍及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云貴高原、四川盆地,大半個中國被她打遍了。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zhàn)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shù)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
秦良玉的娘家出自著名的忠州秦氏家族,始祖秦安司于元朝時期從湖北麻城縣遷入四川境內(nèi),后裔分散居住于忠縣等地。她的父親秦葵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書生,飽讀詩書,見多識廣,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秦良玉是老三,上有哥哥下有弟弟,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親認為她雖是女子,也應(yīng)習武自衛(wèi),研讀兵書,以免在兵火戰(zhàn)亂中“徒為寇魚肉”。
從小父親的教育為這位傳奇女子日后的戎馬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萬歷二十七年,播州宣慰使楊應(yīng)龍起兵叛亂,次年二月朝庭集結(jié)大軍,兵分八路圍剿叛軍,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率五百精兵參與平叛,秦良玉參與出征。在平叛戰(zhàn)爭中,秦良玉初露鋒芒,“連破金筑七塞,取桑木關(guān),為南川路戰(zhàn)功第一”。
萬歷四十一年馬千乘被太監(jiān)邱乘云誣陷,冤死云陽獄中,朝庭因秦良玉屢立戰(zhàn)功,下令讓她代替馬千乘,當了石柱宣撫使,從此秦良玉卸裙釵、易冠帶。連她的女侍衛(wèi)都一身戎裝,白桿兵開始威震天下。
在整個明末的天下動蕩這一段歷史中,秦良玉始終站在明王朝這一邊。崇禎二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占永平、灤州、遷安三城,包圍北京,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征調(diào)天下兵馬勤王。秦良玉知道了這件事,拿自家積蓄籌集糧餉,火速帶兵北上,當時各地先后趕來的十幾萬官軍,均屯駐在薊門近畿一帶,互相觀望,畏縮不前。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guān)不入,便帶兵繞道長城喜峰口入關(guān),攻陷遵化后,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再次包圍北京。秦良玉得到十萬火急的勤王詔書之后,即刻提兵勤王,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門外屯兵,當時,聞詔而至的各路勤王官軍共二十萬有余,但顧忌清兵兇殘,無人敢?guī)ь^出戰(zhàn)。
秦良玉“白桿兵”人數(shù)雖然僅有數(shù)千,昔日渾河血戰(zhàn),讓滿洲兵們再也忘不了這些身體矮小手持超長銳矛的士兵。因此,聽到白桿兵來了,清兵就開始肝兒顫,一看這些小個子又端著長矛沖上來,滿洲兵腿肚子都哆嗦,加上明軍中又有孫承宗這樣的老將在旁策應(yīng),白桿兵戰(zhàn)果輝煌,又因為山海關(guān)遲遲沒能攻下,皇太極擔心日后遭首尾夾擊,最終皇太極放棄了已經(jīng)遲到嘴里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撤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