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另一面 儒臣的外表內里是一顆屠夫心
晚清重臣曾國藩一直給世人留下儒臣的印象,尤其他的曾國藩家書,儒學思想濃重。其實,曾國也有另一面,大家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名武將,他所帶領的湘軍,所到之處草木不生,令人聞風喪膽。有人曾評價他為披著儒臣的外表內里是一顆屠夫的心。
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開始,至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為止,長達近13年的起義席卷滿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江河日下的滿清也在這場十多年的內戰(zhàn)中打的山河破碎,一片狼藉。這場戰(zhàn)爭中,清朝沒有依靠當初入關的驍勇八旗軍,而是依賴于漢族武裝,主力便是漢族大臣曾國藩創(chuàng)立的湘軍。
湘軍是成功的,因為他們在曾國藩的率領下取得了平定太平天國的曠世奇功,幾乎可以這樣說,曾國藩幾乎是再造大清,戰(zhàn)爭結束后,曾國藩進爵一等毅勇侯,封太子太保,幾乎是漢人能夠在滿清一朝所得到的最高榮譽了。湘軍中走出的一系列將領,也紛紛成為日后滿清的封疆大吏,一手撐起了洋務運動,創(chuàng)造了短暫的同治中興。
曾國藩,儒家外衣,屠夫其心
但是,撥開歷史的華麗外衣,再看湘軍,也是殘忍的。這支武裝主要是由農民和底層知識分子組成,清末那個時候,人的體質是很弱的,湘軍剛開始組建的時候也是戰(zhàn)五渣,處處被吊打,但是曾國藩敢于屢敗屢戰(zhàn),湘軍硬是在戰(zhàn)火中成長為勁旅。在這一過程中,湘軍也變成了一只嗜血的軍隊,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過程中,湘軍采取了及其血腥的報復手段,即,殺!殺!殺!凡是太平天國的,無論軍民,一律殺之而后快。
咸豐八年,曾國藩創(chuàng)作集中體現“仁”這一儒家核心價值觀的“愛民歌”,要求士兵背誦傳唱,做到“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然而,這個披著儒家外衣,自稱曾子之后的人,其手下的湘軍卻締造了太平天國戰(zhàn)爭史上最殘酷的三場大屠殺。
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湘軍李續(xù)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二萬軍民全部屠殺,李續(xù)賓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在給咸豐帝的奏折中描述“城外勇沖殺而入,該逆(城內軍民)無路可奔,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凈盡……尸骸堆積,流水腥紅”。對于湘軍屠殺平民,官文這樣解釋:“奴才(官文自稱)等查九江賊窟已閱六年,萬余之賊頑梗負固,其中決無善類,設有脅從之民,必早投誠,設計逸出”。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英王陳玉成二破江北大營,東征常州和蘇州,曾國荃乘機率軍圍困安慶,陳玉成不得不回師增援安慶,雙方反復打了整整兩年,最終,安慶守軍因長鎖被困,糧食吃光,只好搜食豬、狗、樹葉、樹皮,許多戰(zhàn)士活活餓死。九月四日夜,清軍在安慶馬山腳下挖掘地道,暗暗通到城下,裝上大量火藥。安慶城墻被炸塌,城池被湘軍攻克。曾國藩9月11日由東流趕到安慶城內,親自指揮屠殺當地人民的罪行,殺得城內"實無一人得脫",還說"大快人心",難怪兩湖人民喊他是"曾剃頭",皖南人民喊他是"舂骨灰"。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曾國荃部攻陷天京,活捉忠王李秀成,此時的天京雖然被攻克,但是城內還有太平軍十余萬加上無辜老百姓幾十萬,太平軍抵抗極為慘烈,死傷無數,拒不投降。因為大伙心里明白投降也是死,不如拉幾個墊背的,湘軍在城內幾乎是逢人便殺,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令人發(fā)指!三十二年后,譚嗣同去南京仍聽當地人說“(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于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譚嗣同:《譚嗣同全集》),苦難深重的南京,就這樣變成了一座空城。看到這里,你是否聯想到多年后另一支部隊在這里的暴行?同樣是南京,但是這一次動手的可是同胞??!
陳玉成就義前,曾大罵曾國藩
我不贊同將太平天國定義為正義,因為他們不配,同樣我也不欣賞曾國藩,即使他被很多人贊頌。自古以來,無論何種戰(zhàn)爭,老百姓終究是無辜的,他們的命運被掌握在當權者手中,無論一個人做過多大的貢獻,只要是屠殺百姓的,均是賊寇,吾不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