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因為改嫁,死后沒臉與皇太極合葬?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出身蒙古草原,后嫁給皇太極為側福晉?;侍珮O死后,孝莊幫助兒子福臨登上皇位,后來還輔佐了康熙皇帝,在中國古代很有盛名。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崩逝,按照慣例,妃子死后是要與皇帝合葬的,然而孝莊靈柩卻沒有運回盛京和皇太極合葬,而是葬在昭陵,傳言四起,各個說法都有,那么真實的情況是怎樣呢?下面三個原因各位看官可以自行判斷哪個更加合理。
一、改嫁說
話說皇太極死后,由于沒有指定接班人,所以各位貝勒王爺都想爭權奪利。其中多爾袞是最有實力的,但是呢,多爾袞偏好女色,被孝莊迷惑了,就讓孝莊8歲的兒子福臨當了皇帝,自己當了攝政王。
后來清軍入關后,孝莊為了讓兒子更加穩(wěn)當?shù)淖龌实?,還嫁給了多爾袞,據(jù)說還在慈寧宮舉行大婚。最早寫孝莊嫁給多爾袞是南明張煌言的手抄本《張蒼水集》,里面有首詩:“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明明白白說孝莊在慈寧宮大婚,寫得就像親眼看見一樣。
然而事實上張煌言這個時候因為反清,被清朝通緝,跑到一個島上躲藏起來。相距京城有一千余里,張煌言不可能有千里眼吧。另外時間上也有誤,這首詩說順治十年孝莊嫁給多爾袞,都對不上號,此時多爾袞已經(jīng)死了兩年。由此可見,張煌言是根據(jù)民間一些傳說,故意詆毀清朝,寫了子虛烏有的詩。
在清代各類史料中,都沒有孝莊下嫁一事,如果把孝莊因為改嫁二夫而無顏與皇太極合葬,只是捕風捉影,妄加猜測。
二、托夢說
孝莊去世后,康熙帝不忍心皇祖母漂泊異鄉(xiāng),下令等孝莊小祥(喪后一年為小祥,二年為大祥)一過,就讓人把孝莊靈柩往盛京運去。一共一百二十八名杠夫抬著大靈轎浩浩蕩蕩從東直門出發(fā),等到了孝陵大紅門前,這孝莊的靈轎突然變得特別沉,杠夫都扛不住,整個轎子都晃蕩起來。
主事者趕緊讓大家放下來休息,過了一會,傳令啟程??墒沁@一百多的大漢硬是抬不起孝莊的靈轎,怎么使勁都紋絲不動。主事者只好把此事報告給康熙??滴跽襾泶蟪荚儐?,大臣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讓皇帝自行定奪。
散朝后,康熙茶飯不思,迷糊中睡著了,突然眼前冒出一片白霧,云霧繚繞中,孝莊緩緩走出來,康熙一看,趕緊給皇祖母磕頭,孝莊這個時候說了,“不想離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太遠,因此不想去千里迢迢的盛京和皇太極團聚了?,F(xiàn)在我停的地方,就在那里給我下葬吧?!闭f完就飄然而去,康熙一下醒來,趕忙照辦。
不管有沒有托夢一說,孝莊與康熙感情深厚是事實,這些故事給孝莊也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
三、遺囑說
作為清朝最有素養(yǎng)的女政治家,孝莊非常懂得體恤民力,勤儉節(jié)約。她死后不想去那么遠的地方與皇太極合葬,主要是考慮不要太勞師動眾,能簡化就簡化。
史料上面說,孝莊在病重之時,就已經(jīng)專門叮囑康熙說,“我死后的事情特意告訴你啊,先皇已經(jīng)下葬入土為安幾十年了,我一個卑微的人,怎么還能去打攪他呢?現(xiàn)在不方便再去合葬了,不然還要另外修陵,很是勞民傷財,這就失去合葬的意義了。我的心中很掛念你們父子兩,不想離開你們太遠,讓我能一直看到你們,我就沒有什么遺憾了?!?/p>
此時距離清軍入關已經(jīng)44年,孝莊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京城度過的,她與康熙父子都情深,所以說出這番話來,可信度非常高。而且此事也能讓人看到一位聰慧賢德的太皇太后,至死都心中有國,為她的孫子節(jié)約不必要的開支。
綜上所說,應該是遺囑說最為可靠,也符合當時的情況,只不過民間文人喜歡添油加醋,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