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清朝官職中 最有辦法撈錢的職務
和珅出生于1750年,當時,由于清軍入關已百余年,北京城中的八旗兵醵主其家屬出現(xiàn)了嚴重的生活困難,時人稱為“八旗生計”問題。
和珅高祖尼牙哈那與其他八旗兵入關時,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保證他們的生活,在北京周圍五百里地區(qū)圈占大量土地,分給八旗官兵人及家屬耕種。
但清朝統(tǒng)治者為維護京城安全,規(guī)定旗人出城四十里以上,必須到八旗都統(tǒng)處請假,這就使旗人實際上不能親自種地,只好將地租給漢族佃戶耕種。
加上旗人不善于經營農業(yè),莊稼收成很差,因此許多旗人就干脆將所分旗地賣給佃種旗地的漢人,自己則靠當兵領餉為生。清初,旗人數量不多,又經常外出作戰(zhàn),立軍功還有賞賜,一般旗人的生活比較富裕。
從康熙帝統(tǒng)一臺灣后,清朝戰(zhàn)爭多在邊疆地區(qū)進行,內地百余年無戰(zhàn)事。乾隆初年,北京城里的旗人經過休養(yǎng)生息,人口數量成倍增長,八旗兵的兵額仍然不變。
例如,過去旗人五口之家有一人當兵領餉,就能維持正常生活。如今五口增加為十幾口,還是一人的兵餉,即使扣除物價上漲因素,生活也難以為繼。清朝統(tǒng)治者雖然采取了賜給銀兩、適當增加兵額等辦法,但很難根本解決八旗生活。
現(xiàn)存清代文獻中多用“少貧無籍”四字來概括和珅童年時的生活。和珅家中的生計問題比北京城中其他八旗兵尤為嚴重。他雖然出身于官宦之家,過著吸奴使仆的生活。
但由于做官的父親突然病故,家中一下子沒有了收入來源。身為家中長子的和珅,過早地承受了艱辛的生活重擔。那時和珅與弟弟和琳正在讀書,都不到當兵領餉的年齡。
為了維持家庭的生活,完成自己和弟弟的學業(yè),和珅經常派家人劉全千里迢迢去外祖父嘉謨家中求助。
和珅的外祖父嘉謨時為江南河道總督屬下河庫道員。嘉謨不僅資助和珅兄弟的學業(yè),而且他的為官經歷對和珅一生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清代黃河、淮河經常決口,為治理問題、興修水利,清政府分別在江蘇、山東、直隸地區(qū)設立了三個河道總督,其中江南河道總督,簡稱南河總督,駐地在江蘇省北部清江浦,位于清代黃河、淮河、運河交匯之地,是清代南方糧食北運京城的關鍵地區(qū)。
清政府花在修理河道上的經費,一般都占國家歲收的十分之二。乾隆中期時,清朝國家每年財政收入大體是四千萬兩白銀,用在治理河道上的銀兩,常有八百萬兩以上。
清朝河道官員利用興修河道工程之機,中飽私囊,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
河道官員宴請賓客,一道菜的費用就需要上百兩銀子,宴席從早晨一直吃到半夜,一百多道菜有的動都沒動。做菜的廚師很多,因為每人常年只做一道菜,所以味道之鮮美,其他廚師無人能及。
河道官員所穿的皮襖,從來不去當地店鋪里購買。每到秋冬時節(jié),他們派人出山海關,到東北皮毛產地買整張狐皮,歸來后由皮匠按皮張大小,分類制作,毛片顏色整齊無瑕,連京城中的皮貨商都自嘆不如。
河道官員的住宅極其講究,宅門之內、上房之中,不點油燈而用蠟燭照明。家中婦女所用珠翠金玉,數量之多無法計數。河道官員本人所佩戴的朝珠、黃板、攀指,價格動輒上千兩銀子。
他們衣服上佩戴一種琪南珠,價值三千兩銀子,懸掛在胸前,在半里外就能聞到香味,讓人以為步入了高級館舍。河道官員平時辦公時,衙署中總是商賈云集,書畫玩好無不具備,以隨時滿足他們的耳目之娛。
和珅外祖父嘉謨,官職是四品河道庫道員,充其量不過是中級官員。但清代每年用來治河的八百萬兩銀子,很大一部分經他手發(fā)放報銷入賬。可以說,嘉謨的官職是清朝所有官員中最有辦法撈錢的職務。
和珅少年時,對外祖父與河道官員的窮奢極欲生活早有耳聞。據說,那時一些鄉(xiāng)、會試落第的窮秀才、舉人、離京時常請熟悉的京官給河道總督寫封求助信,見到河道總督,臨行前至少能得到幾百兩銀子的“路費”。和珅是堂堂河庫道大人的外孫,所以了派家仆主全向外祖父嘉謨要錢,并不覺得難為情。
起初,嘉謨見到外孫的家人風塵仆仆地到來,每次都讓劉全滿意而歸。然而時間一長,嘉謨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經,給和珅的銀兩越來越少,有一次竟少到只給劉全五十兩銀子。
若不是嘉謨屬下吏員郭大昌鼎力相助,和珅可能會如同《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一樣窮困潦倒終生。
郭大昌,江蘇山陽人,其人洞徹水性、窮極世變,是當時江淮地區(qū)的傳奇人物。清代筆記有關郭大昌的記載說:“乾隆嘉慶之際,數十年凡奉特旨持節(jié)治澡,及經制官河督以下,遇事咨詢,倚為安危,蓋奇士也?!?/p>
郭大昌因維持生計,時在嘉謨手下充當一名吏員,一年弄幾千兩銀子,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
每次劉全來嘉謨這里討銀子,都由郭大昌出面替他款待。郭大昌因與劉全常在一起喝酒,一來二往,時間長了,兩人的關系也變得非同一般。他這回見到劉全只從嘉謨那里弄到五十兩銀子,就借說酒勁勸劉全道:
“劉全兄,我一你交往多年,憑你的本事,將來會有大出息,如果你愿意到我們這里謀一差事,肯定會富得流油!而你現(xiàn)在為他人做仆,步行千里往還,就為這幾十兩銀子來回奔命,你想想,值得嗎?”
劉全回答:“郭兄有所不知,河道工程上的千般好處,我當然記在心里。但我家主人乃將門之后,天生聰明無比,才智非他人所及。眼下讀書用功非常,已被皇上選拔到咸安宮官學。我不過辛苦二三年,將來主人一定會金帝題題名,前途無量。”
郭大昌聽后,覺得劉全說的很有道理。因為他知道,旗人愛朝廷特殊照顧,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大大多于漢人,劉全的主人若真如他所說的用功上進,中舉人成進士,實是易事。
旗人本來就少,有了功名,高官厚祿更不在話下。于是,郭大昌拿出一百兩銀子送給劉全,且告訴劉全,若以后他家主人有困難,他會盡力相幫。
正如劉全所說,和珅把擺脫家庭貧困的希望寄托在參加科舉考試上面。他和京城的滿族人都聽說過旗人吳達善中進士,官至湖廣督的故事。
吳達善之父原是駐防西安的一個旗兵,在戰(zhàn)場上靠搶掠致富,家中非常有錢。由于清朝規(guī)定旗人不得經商,其父便利用家中錢財雇人經商。
受雇之人為吳家備極辛苦,算盡錙銖之利,吳達善之父還以為賺得不夠。受雇者一怒之下說道:“要想一本萬利,就是讀書做官,別做什么生意?!?/p>
說者無心,聽者卻恍然大悟。吳達善之父把做生意的錢用來聘請著名學者,他本人則親自監(jiān)督兒子們上課。他的六個兒子,五個中舉人出仁做字。
吳達善因為中進士,官做的最大,光任總督一職每年所得的養(yǎng)廉銀就有二萬兩。當官的好處可不止俸祿豐厚,傳說吳達善任云貴總督時,將出緬甸逃入云南的巨富宮里雁的寶石據為己有,發(fā)了一筆橫財。
和珅心里明白,滿洲旗人走科舉道路比漢族人有許多優(yōu)越條件。這是因為清政權定鼎北京后,就利用國家政權力量建立了專供八旗子弟讀書的官學。
入學的學生都有生活補助,每人每月給銀1兩5錢,均由本旗發(fā)放。這些銀兩盡管數量有限,有時也能聊補無米之炊。倘若學習成績優(yōu)秀,能進入旗人子弟爭著想上的咸安宮官學,生活和不習條件都能夠獲得改善,前途就更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