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一向軟弱的黎元洪為何敢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wù)

2016-08-08 14:43:2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黎元洪簡介:黎元洪字宋卿,漢族,是湖北黃陂人,祖籍為安徽省宿松縣。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1任副總統(tǒng)、第2任大總統(tǒng)。世居湖北黃陂西

黎元洪簡介:黎元洪字宋卿,漢族,是湖北黃陂人,祖籍為安徽省宿松縣。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1任副總統(tǒng)、第2任大總統(tǒng)。世居湖北黃陂西鄉(xiāng)、縣城、東鄉(xiāng)與北鄉(xiāng),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tǒng)領(lǐng)。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tǒng)。袁世凱死后,繼任總統(tǒng)。后段祺瑞利用張勛將其驅(qū)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tǒng)。晚年投資實業(yè)。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tǒng)和三任副總統(tǒng)的人。

民國初年第一次府院之爭,相爭的兩方是總統(tǒng)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這兩人的爭斗折射著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在袁世凱死后,段祺瑞無論在資歷還是實力方面,都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北洋系的代表。而黎元洪則成為了中間勢力和革命黨人比較親密的合作伙伴,從此這兩個人背后的政治力量來看,實力相距是懸殊的,但是職位高低略微彌補了黎元洪實力的不足。僅憑這點還是無法和段祺瑞的北洋系抗衡。

在1917年,府院之爭達到了一次高潮,爭端起于外交。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7年2月3號,美國宣布與德國絕交,于是段祺瑞和黎元洪一致贊成對德宣戰(zhàn),此時府院在此事上沒有矛盾。3月3號在段祺瑞的主持下,內(nèi)閣會議通過了對德絕交案。次日段祺瑞率全體閣員到總統(tǒng)府,請黎元洪在對德絕交咨文上蓋印,但此時黎元洪卻拒絕蓋印。

原來黎元洪走的是親美路線,美國對德絕交,他自然緊隨其上,而段祺瑞是親日派,美日都希望通過促使中國參戰(zhàn),取得他們各自在中國的霸權(quán),于是美國一旦發(fā)現(xiàn)中國參戰(zhàn)對日本的好處是大于美國的好處,馬上就改變主意,不再支持中國參戰(zhàn)了。那么段祺瑞氣勢洶洶,黎元洪卻以不變應(yīng)萬變,以拖延應(yīng)付段總理。

段祺瑞當時不肯示弱,憑借著軍中的威信,段祺瑞說服各省督軍和代表,一致贊成段內(nèi)閣的外交政策。5月1日,內(nèi)閣舉行會議,督軍團居然要求參加,軍人干政在這次會議上,是徹底地體現(xiàn)了。當時參加內(nèi)閣會議的閣員,可憐只有3個人,而軍人倒有一大半,于是宣戰(zhàn)案順利通過。黎元洪此時也只能屈從了。

但是黎元洪是留有后招的。本來總統(tǒng)已經(jīng)簽署了宣戰(zhàn)案,國會通過應(yīng)該問題不大,然而一個毀滅性的新聞,給段祺瑞以致命的一擊,英文的《京報》披露了中日秘密簽署了一億元的軍事借款,這就使得段祺瑞在國會所作關(guān)于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證詞,完全是一個謊言。

輿論大嘩,借著這個機會,一向以軟弱示人的黎元洪,突然挺直了腰桿,下令免去了段祺瑞國務(wù)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wù),段祺瑞離京去津,并指出根據(jù)臨時約法,總統(tǒng)無權(quán)撤銷總理的職務(wù),不承認黎的免職令。至此第一次府院之爭白熱化,又到了只有槍炮才能解決問題的程度。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