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批評孫立人不愿與日軍作戰(zhàn) 造成惡劣影響
在印緬戰(zhàn)場,孫立人給人的一大印象就是“吵”,而且常常與最高指揮官史迪威“吵”。吵的時候,孫立人是用英語厲聲爭辯,史迪威是用中文大喊大叫,雙方都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方便其他在場的兩國人理解。
史迪威的“泡”和孫立人的“堵”
兩人吵得最厲害的一次應該是1944年1月2日那天。這時才打下于邦。有感于部隊已經打了近十個月需要休整,同時一個師的兵力繼續(xù)進攻仍然顯得單薄,孫立人命令部隊停止向前攻擊,只做一些鞏固打下來的據(jù)點的整備。史迪威則認為不能給敵人以喘息之機,應該趁熱打鐵一鼓作氣。于是,兩人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
史迪威在戰(zhàn)場上有一習慣,用“泡”的方式督促前方將士的進攻。即一處戰(zhàn)斗成膠著狀態(tài)時,為了鼓勵將士們加大進攻力度,他會來團部,呆在那兒不走。
史迪威的“泡”法在緬北戰(zhàn)場就是2日這天從孫立人這兒開始的。1月2日中午,他來到了孫立人的師部。孫立人知道他所來何意,膽子也大,竟敢不讓總指揮進入掩體。他派人將史堵在外面,說師長正在里面部署指揮戰(zhàn)斗,請總指揮稍等。史迪威獨自枯坐在掩體外的竹凳上,一等就是好幾個鐘頭,副官不停出來應付。
畢竟史迪威官大,看真的推不走,孫只好妥協(xié),出來了,也答應了史的部署,立即命令部隊向太白家和腰班卡攻擊前進。但史也只好答應孫,同意他使用迂回戰(zhàn)術,自主指揮部隊,立即增加空軍及炮兵的支援,并讓新22師快速投入前線。
孫立人和史迪威的這場爭執(zhí)在史迪威的日記里也留下了蹤影。2日這天這樣說:“孫立人沒有行動。他多次提出有關空中支援、彈藥供應和炮火援助的不合情理的要求?!币灾劣谑返贤_始懷疑孫立人一定從委員長那里收到了要他們緩慢行動以減少損失的電報。他直言不諱地警告孫立人,假如他以司令官的身份發(fā)布的命令不能得到執(zhí)行,那么他就要辭職,并將這個情況報告華盛頓,建議美國政府中斷美援。
史迪威枯坐在指揮部外面一天積壓的憤怒可想而知??赡苷窃挾颊f到了這份上,孫立人不得不妥協(xié)。緬北反攻,孫立人就是用這樣的“吵”,吵來了一場場勝利。
于邦拉鋸戰(zhàn)
緬北反攻首戰(zhàn)勝利,也是孫立人吵來的。
1943年10月,孫立人的新38師打出了野人山。第112團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胡康河谷的北面大門———新平洋,當日晉升大尉的第18師團混成搜索隊隊長荒木與一戰(zhàn)死。
10月10日,史迪威要求新38師于11月1日前,占領大洛至大龍河及大奈河之交點,以迄下老卡之線,以掩護構筑新平洋飛機場,作為反攻基地。但接下來的攻擊卻陷入了膠著。并差一點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胡康河谷既是中印公路和反攻緬甸的必經之地,也是一年多來日軍占據(jù)和防守的主要據(jù)點。根據(jù)史迪威命令,新38師第112團開始向南面的大龍河之線攻擊前進,于邦之敵被迫退守核心陣地頑抗。
第112團向新平洋、于邦攻擊之初,中國駐印軍指揮部根據(jù)英方提供的情報,認為這一帶僅駐有少量日軍,每一個據(jù)點只有一兩個日軍軍官或軍士指揮四五十名緬甸兵或當?shù)赝寥藫?jù)守。雙方交戰(zhàn)后,從打死的一名日軍軍官身上搜出了一份文件,才知曉正面之敵是日軍第18師團的主力第55、56兩個聯(lián)隊,不僅修筑了堅固的據(jù)點工事,而且配備了多門山炮和火炮。由于情報有誤,雖然初期攻擊取得了進展,但傷亡較大,并且隨著攻擊前進難度越來越大。
特別危險的是,反攻緬北之初,即使加上即將加入進攻的新22師,總兵力為18300人,約為日軍第18師團的88%,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日軍占據(jù)著優(yōu)勢。而現(xiàn)在僅以第112團一個步兵團的兵力,在缺少炮兵支援和騾馬運輸?shù)臈l件下,特別是中印公路還沒打通的情況下,擔負起300多里長的戰(zhàn)線守衛(wèi)與攻擊,很容易被日軍以優(yōu)勢兵力各個包圍消滅。
隨后于邦之戰(zhàn)就出現(xiàn)了驚險的一幕。
“吵”來的緬北反攻首勝
占領新平洋后,第112團留下一個連擔任警戒守衛(wèi),以第2營為前衛(wèi),第5連為尖刀連攻擊于邦。11月4日,第112團第1營營長李克己率一個連從臨濱趕到于邦增援,奪取了森林陣地,控制了兩個林空,一舉向前推進兩三百米,距離日軍主陣地僅50多米,又在左右兩翼河邊部署重機槍封鎖渡口,防止東南岸敵人增援,試圖一舉攻克于邦。
沒想到仍然陷入了拉鋸戰(zhàn),而且被敵人作了反包圍。
11月9日,美空軍轟炸日軍陣地,因密林蔽空,無法觀測,收效甚微。11月10日,胡康河谷南部的增援之敵到達于邦,被圍之敵也開始從里面進行反擊。第112團既要圍攻于邦之敵,又要阻擊增援之敵搶渡大龍河,兵力嚴重不足。11月22日,增援之敵集中4門山炮及迫擊炮、機關槍,猛烈攻擊我軍包圍圈和封鎖渡口的陣地。當晚400多名日軍從大龍河下游偷渡成功,并繞到第1營后面約1000米處占領制高點,與于邦守敵互相呼應,對第1營實施反包圍。李克己的第1營至此被日軍切切實實包圍了起來。
“吵”來的增援
此時孫立人正在重慶。由于開羅會議史迪威與會,駐印軍交由柏特納指揮。當看到日軍升起氣球指揮協(xié)調炮兵對我攻擊時,營長李克己曾發(fā)報總指揮部請求炮兵支援,沒想到柏特納卻說,那是假的,他是學炮兵的,緬北的這種地形重炮根本運不進來(后來攻克于邦后,他來到陣地看到日軍沒有損毀的山炮,才相信自己的錯誤),對其他有關日軍的情報也一概不予置信。
孫立人得知情況后,迅速趕回雷多,先向柏特納“吵”,再向趕回的史迪威“吵”,終于說動了史迪威飛往前線視察了解了實情。
關于此段情形的危急和自己的“吵”,孫立人多少年后這樣回憶:“柏特納其人,曾在中國北方的軍隊中做過情報員很久,染上中國軍中的壞習氣,他會說中國話,就被派為中國駐印軍參謀長,對于作戰(zhàn)指揮,極為不行?!彼敃r指令第112團分三路去占領正面約200多華里的前線陣地,“補給呢,根本談不上。雖然同盟國決定用中國的兵力、英國的裝備、美國的武器,但臨出發(fā)時,尚無水壺鍋鏟,后來借到挖煤的鏟子,每個有七八斤重。為求進軍迅速,不許帶重兵器,只準帶60迫擊炮,連81迫擊炮都不準帶”,并且總指揮部離前線陣地有五六百華里,所提供的情報根本不準。得知第112團的危急情況后,自己“由重慶趕回營次,向他力爭,要求增兵補械,他總說不必。要求將駐在后方的150英里的我?guī)熎渌麅蓚€團,趕上去急救。他也說:”補給困難,不許增兵上去?!粐牟筷?,經過月余的艱苦拼斗,已至糧彈飲水全部斷絕,靠吃芭蕉根度日。我要求用飛機投送糧彈,他卻說:“氣候不好,飛機不能出動。’又說:”森林叢厚,無法投送?!坏辉O法解救,反而報告給開羅會議,說中國軍隊不能作戰(zhàn),不肯前進“。
30日,史迪威回到總指揮部,孫立人前去說明并要求增援。史迪威聽信了柏特納的報告,不予理睬。孫立人反復爭辯,到“晚上12點,還無結論,最后我要求他同赴前線視察”,第二天兩人乘飛機視察過后,他才明白實際情況,知道是柏特納錯了,并立即讓孫立人親率另兩個團開赴前線,同時賦予孫立人全權指揮權。
據(jù)說在同史迪威“吵”時,史批評孫立人不尊重柏特納。孫立人巧言回應:“日軍可不是你們美國人,不會因為沒有公路就無法使用炮兵!”
孫立人的回憶也得到了史迪威回憶的證實。“第一階段向胡康谷地進發(fā)的計劃,竟是以北方作戰(zhàn)司令部情報機構的一項錯誤估計為基礎的。該情報機構估計,除了有一些零星的緬甸士兵外,在第一階段中不會遇到敵人。而事實上,擅長于森林戰(zhàn)的日本部隊和新加坡的經驗豐富的士兵們,已經在大奈河邊建起了橋頭堡,準備向印度發(fā)起進攻?!薄坝捎谠庥龅酵蝗怀霈F(xiàn)的日本人的襲擊,孫立人將軍的第38師的3個營已經挖起壕溝轉入防守,他們被日本人分割包圍了,僅靠數(shù)量很少的一點空投物資度日,正處于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司令部好幾次救援他們的努力都失敗了,孫將軍和柏特納就物資供應問題和是否提供大炮支援的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蔣介石的外國參謀長——史迪威》)由此可見孫立人同史迪威的爭執(zhí)并拖著史迪威對戰(zhàn)場進行視察是多么重要。正是他的“吵”引來的增援才使胡康河谷首戰(zhàn)的形勢得到了“逆轉”。
柏特納的錯誤報告
孫立人和其他人后來的回憶中都沒提及,就是柏特納關于新38師此時作戰(zhàn)情況的錯誤報告,直接導致了開羅會議有關決議的流產,從而改變了太平洋戰(zhàn)區(qū)對日作戰(zhàn)的“軌跡”。
開羅會議,由于蔣介石的堅持,本來確定采取一項“海盜”行動,即由海軍和兩棲作戰(zhàn)部隊占領靠近緬甸的安達曼群島。蔣介石認為一旦采取這一行動,日本人的力量就會被牽制住,他們也就難以對陸地實行大規(guī)模反撲。地面攻擊計劃確定由英軍在欽敦江邊建立橋頭堡,并在印道實施空降,從這里用火車把空降人員和物資運往密支那。為確保勝利,盟國開始準備大量部隊和登陸艇。在蒙巴頓看來,這次行動的勝利對整個戰(zhàn)區(qū)都是至關重要的。
可柏特納的報告既不清楚自身情報的失誤,也不批評部隊部署戰(zhàn)線拉得太長,更不批評對前線戰(zhàn)況的不了解,只是一味指責中國軍隊不愿參加戰(zhàn)斗。據(jù)《蔣介石的外國參謀長———史迪威》一書記載:“一個不幸的事件”發(fā)生了,“博特納將軍(即柏特納)發(fā)了一份電報報告,由于遭到日本人的反擊,位于胡岡谷地的中國第38師的先頭部隊已挖起戰(zhàn)壕轉入防守。盡管盟軍已三令五申要他們前進,他們仍然拒絕挪動一步。這份電報本來是發(fā)給史迪威的,卻被誤送給了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部參謀部的魏德邁。這樣他的英國同事便知道了此事”,并作為中國人不愿參加戰(zhàn)斗的證據(jù),在幾個小時之內,也傳遍了整個開羅會議。會議一開始,羅斯福總統(tǒng)決心要使中國人在這次會議上有所得,聽到這件事,羅斯福很失望,12月5日,羅斯福給丘吉爾去電,“海盜行動已取消?!蓖瑫r也將命令傳給了蔣介石。此書評論道:“那七個字電報標志著中美關系中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兩個星期里,中國又退居次要位置”,“中國剛被承認為大國,人們就背棄了對蔣介石所作的諾言”。
這一切都是柏特納造成的。
正是由于此,孫立人開始強烈地要求調離柏特納,由中國人來代替他,或者說由中國人自己來指揮。對此,蔣介石堅決支持。可史迪威“覺得他手下的軍官,像博特納這樣的人,緊跟著他,對他忠心耿耿,沒有跑到提升機會更多的歐洲戰(zhàn)區(qū)去。因此,他也就像是欠了他一筆人情債似的”,拒絕撤換柏特納。蔣介石和孫立人雖然不得不勉強同意,但心里充滿不滿。
經過孫立人的“吵”,史迪威同意增援。12月4日,孫立人率隊沿著新鋪好的公路,艱苦行軍20天,終于21日趕到了于邦前線。此時第1營已經被圍整整一個月,而在拉加蘇第三營已經被圍50天了。
經過慎重部署,24日,于邦解圍戰(zhàn)打響。試想,沒有孫立人的“吵”,緬北反攻首戰(zhàn),不僅第112團會遭到消滅,而且也會以失敗而告終,帶來的更嚴重后果是,勝利了的日軍會進一步鞏固陣地,緬北反攻由此受挫甚至徹底取消,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的修筑和鋪設只能半途而廢,中國遭到同盟國蔑視,中國抗戰(zhàn)的國際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