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俗習慣 > 正文

怒族有什么風俗習慣?少數(shù)民族怒族的來歷習俗

2013-11-19 18:08:21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簡稱怒江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簡稱貢山縣)、福貢縣、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簡稱怒江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簡稱貢山縣)、福貢縣、瀘水縣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簡稱蘭坪縣)。此外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及西藏的察隅縣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該族的自稱,另外還有“怒蘇”、“阿怒”、“阿龍”等自稱,后統(tǒng)稱為怒族。

怒族有什么風俗習慣?中國少數(shù)民族怒族的來歷習俗
怒族有什么風俗習慣?中國少數(shù)民族怒族的來歷習俗

怒族的歷史

怒族自稱“怒蘇”(碧江),“誓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fā)展而來。但各地怒族還保留著自稱、本民族語言等特點。怒族地區(qū)從八世紀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后屬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tǒng)治。從17世紀開始,怒族除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屬維西康普土千總和葉枝土千總統(tǒng)治外,還受察瓦龍藏族土干總和喇嘛寺及蘭坪菟峨白族羅姓土司的管轄。此外,遷入怒江地區(qū)的僳僳族頭人也開始強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奪怒族人當奴隸。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蘭坪縣的營盤街設立怒俅殖邊總局,先后設置菖蒲桶(貢山)行政委員公署及上帕(福貢)、知子羅(碧江)2個殖民公署;1918年,統(tǒng)一改為行政委員公署。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將3個公署改為貢山、福貢、碧江3個設治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

怒族的節(jié)日

怒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過年、鮮花節(jié)和祭谷神、祭山林節(jié),其中以過年的節(jié)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凈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征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伙子要搶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xiāng)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日,貢山怒族群眾都要歡度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鮮花節(jié)(又稱“仙女節(jié)”)。

關于鮮花節(jié)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個勤勞、聰明而又美麗的姑娘阿茸,她不辭艱辛,劈開了高黎貢山,引來了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蕪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澆灌,使兩岸的巖石變成了沃土,荒山變成了綠野,可是她卻被可惡的頭人燒死在高黎貢山的山洞里。這一天是農歷三月十五日,時值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怒放,怒族人民為了紀念阿茸,便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jié),以此來紀念他們崇敬、熱愛的阿茸。

節(jié)前,先選幾個鐘乳巖洞作為仙女洞。節(jié)日這天一早,怒族群眾穿上盛裝,帶上早已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鮮花,前往村寨附近各自選好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舉行聚餐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邊吃邊喝、邊唱邊跳,整個山谷都沉浸在古樸而隆重的節(jié)日氣氛中。

怒族的宗教信仰

中國怒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2.3萬人(1982),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另有小部分居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數(shù)改信藏傳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稱大多以動物命名,并在氏族起源的傳說中,把該動物視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視為有特殊關系而加以崇拜,帶有圖騰崇拜的色彩。如碧江縣的“斗霍”氏族,又稱“別阿起”,意為“蜂氏族”,傳說其祖先“茂英充”,是從天上飛來的一群蜜峰變成的女人所生。“達霍”氏族,又稱“拉起”,意為“虎氏族”,傳說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縣老母登、普樂、知子羅等地的怒族,傳說有六個氏族的祖先分別是蜂、猴、熊、鼠、蛇和鳥。

怒族認為山川樹木、風雨雷電等自然物和自然現(xiàn)象都有神靈主宰。人的禍福都來自鬼神。不同地區(qū)的崇拜對象和具體內容不盡相同。碧江怒族崇奉天鬼“門多”、山鬼“米枯于”、水鬼“獨藥于”。福貢縣崇奉山神“寬赤”、戰(zhàn)神“埋尼”、瘟疫鬼“尼主”、沖犯鬼“褚臘”、天地鬼“凍尼”等。貢山縣則信奉山鬼“木里布拉”、水鬼“昂布拉”、路鬼“木胡布拉”、樹鬼“窮那底布”等。家里有人患病,要請巫師禳解、招魂。村寨發(fā)生偷盜事件無法明辨時,失主與被懷疑對象要請巫師主持“神判”。判法有:①滾湯撈石。以鐵鍋盛滿“三合水”(井水、河水、江水),放入石塊,升火燒煮。被疑者為男性,燒柴九捆;女性則燒柴七捆。巫師禱告,雙方立誓。然后伸手入鍋,各撈一塊石頭。三日內如果不起泡潰爛,即為清白;如果燙爛,即為罪犯;②烈火拔樁。樹立長約二尺的石柱,半埋入土。堆柴于石旁焚燒(燒柴數(shù)量如上)。經禱告、立誓后,雙手拔石,手不傷者為清白,受傷者為罪犯。他們認為“神判”事關氏族聲譽,儀式十分嚴肅。雙方親友都要到場。清白者恢復名譽并可得牛多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社會民主與法制的建立,此法已廢棄不用。

巫師的稱謂各地不一,碧江稱“米亞樓”或“禹古蘇”;福貢稱“尼瑪”、“達施”;貢山稱“董木薩”或“那木沙”。其主要宗教活動是主持祭祀以及“通神降鬼”和占卜。

怒族的婚俗

怒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頗具其本民族的特色。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正式聯(lián)姻而由男方請媒人帶上酒到女方家中說親?;橐鲎詈笥筛改笡Q定。

云南怒族小伙子姑娘們愛吹口弦,常常在小河邊、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瓏的口弦,交流情感,傾吐對心上人的愛慕。

小伙子和姑娘相愛后,雙方背著阿爸、阿媽、長輩,用口弦聲相互約會,并互相贈送信物。小伙子送給姑娘自制的口弦,姑娘則送給心上人自繡的花布煙袋。在口弦和煙袋上留有互相知曉的表示雙方真摯愛情、永不變心的印記。感情特別深厚的男女青年,還各剪發(fā)一束送給對方珍藏,以表示生死與共。

怒族男方在迎親時,婚禮非常熱鬧,青年人吹口弦、彈琵琶、跳琵琶舞或鍋莊舞,老年人則唱著婚禮歌向新婚夫婦祝福。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guī)模最大的筵席?;榍靶吕梢獛жi肉、米等物去岳父家?guī)椭巢窈透?,然后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筑新房,與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共同耕作和相互協(xié)助的義務。貢山怒族有男子從妻居住習俗。

怒族的飲食

怒族習慣于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fā)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飯,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shù)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含淀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

肉類來源靠飼養(yǎng)的牛、豬、雞、狗、羊,常捕魚和打獵。怒族男子一成年就開始捕魚和狩獵,經常獵獲的野物有野牛、野豬、鹿麂子、巖羊和山雞等。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

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畬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xiāng)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別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