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俗習慣 > 正文

保安族有什么風俗習慣?少數(shù)民族保安族的來歷

2013-11-19 18:52:1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保安族聚居區(qū)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shù)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

保安族聚居區(qū)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shù)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shù)鼗刈迓酝?,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2年根據(jù)本族自愿,定名為保安族。

保安族的民族起源

據(jù)文獻記載,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變?yōu)樽迕?。一般認為該族是元、明時期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蒙古族為主的,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漸形成。也有人認為保安族是以四川、陜西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回”人為主發(fā)展而來。他們原以駐軍墾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內(nèi)隆務河兩岸。長期與當?shù)貣|鄉(xiāng)、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發(fā)展為保安族。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會發(fā)展,人口增加,當時保安城內(nèi)“番回”達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干余戶,由土干戶統(tǒng)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戶王喇夫違抗清朝,川陜總督岳鐘琪派兵進剿,將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設(shè)“把總”,改屬西寧鎮(zhèn)統(tǒng)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隸屬循化營,由蘭州府管轄。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當?shù)乩锝搪账路饨ㄖ髌蹓海黄葨|遷。先在循化居住數(shù)年,后又轉(zhuǎn)徙今甘肅積石山下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莊”。從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tǒng)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為“兩保”。

保安族的飲食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面條、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

保安族的日常飲食有小麥、大麥、豆類、玉米、土豆、蕎麥、胡麥、青稞、牛羊肉奶、禽蛋和魚類等;蔬菜甚少,僅吃胡麻、韭菜等幾種。嗜愛酸辣,每餐不離老醋(或漿水)及油潑辣子。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經(jīng)常食用饅頭、花卷、煎餅、包子、湯面條、臊子面、馓子、涼面、漿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攪團等。

保安族在待客時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飲食風俗。有客自遠方來,都會受到熱情款待??腿说郊遥紫纫芽腿俗尩缴献纯坏淖筮吢渥?,然后,先端茶,再上食物。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規(guī)矩,必須由一名年長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念誦一段《古蘭經(jīng)》文,意思是感謝真主賜給了我們食物。之后,才能動手就殫,如果是饃、餅之類的主食,必須由主人先掰開,然后,客人才能取食。否則,被認為是不懂規(guī)矩。一般是一頓飯上三道飯菜,第一道是大餅或饅頭,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雞肉,最后一道才是正餐精制的細絲面條。若是貴賓,主人還要用雞尖招待,以示尊敬。若來客是男的,中、青年婦女是不能在男客面前隨便露面的,要一直在廚房里為客人忙碌做飯菜或休息,待客人走后才能出來。

保安族的宗教信仰

保安族人民長期以來信仰伊斯蘭教,屬于遜尼派,內(nèi)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至于伊斯蘭教何時傳入保安族地區(qū),尚無定論,據(jù)文獻記載,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蘭教徒。但在保安地區(qū)普遍接受伊斯蘭教,是在清康熙年間。在老教下分若干支派,兩個主要的支派(門宦):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這種門宦制度實質(zhì)上是一種宗教封建特權(quán)制度。伊斯蘭教在保安地區(qū)傳播,特別是伊斯蘭教各門宦通過政治和宗法手段對族內(nèi)控制,宗教不僅對保安族人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生活,而且對保安族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產(chǎn)生過深刻的作用和影響。

基本信仰有五個方面

1、信仰“安拉”(即真主):認為“安拉”是唯一的神,任何信徒都不能“以物配主”,也就是說,在信仰的對象上,不能以任何其它神靈同“安拉”并列。但“安拉”又沒有具體的形象。在伊斯蘭教的經(jīng)語中,“安拉”是“無似象,無如何,無比無樣,而又無所不大的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唯一的主宰”。

2、信仰“天仙”:伊斯蘭教認為,“天仙”是供“安拉”使喚的差役,數(shù)目很多,職務各不相同。

3、信仰“經(jīng)典”:認為“安拉”給每個“選知”都降有一本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提到的大經(jīng)典是“富爾尕尼”(即《古蘭經(jīng)》)、“詩拉特”(即《舊約全書》)、“引支勒”(即《新約全國》)和“載布爾”(即達伍德的《圣經(jīng)·詩篇》),并把承認這四部經(jīng)典的人,稱為“有經(jīng)典的人”。但被認為降自“安拉”的真經(jīng)是《古蘭經(jīng)》。

4、信仰“使者”:伊斯蘭教認為,自人祖“阿丹”以來,“安拉”曾派了許多“使者”或“先知”向人類傳播“正道”,穆罕默德是最后的使者,又叫“封印的圣人”

5、信仰死后的復活和審判:同其它宗教一樣,伊斯蘭教也有生前和死后的“兩世”之說,不過在用詞和具體說法上略有不同。

保安族的重要節(jié)日

保安族的節(jié)日活動,除春節(jié)等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外,幾乎全部節(jié)日都屬于伊斯蘭教的宗教節(jié)日,如“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等。

保安族的節(jié)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jié)日,一類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其實保安族的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帶有一些宗教色彩,原來也是宗教節(jié)日,由于歷史的演變,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主要有大爾德節(jié)、小爾德節(jié)、圣紀節(jié)、哈其麥節(jié)、浪山節(jié)等。此外,保安族人民也過“春節(jié)”(俗稱“大年初一”),這主要是受漢族的影響,將漢族的春節(jié)也作為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大爾德節(jié)

“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回歸及歡樂節(jié)日”的意思,又叫“開齋節(jié)”、“肉孜節(jié)”,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jié)日。按照伊斯蘭教的規(guī)定,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教徒要封齋30天,即1個月。在齋月里,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后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陽落山,叫拜之后才能吃晚飯。也就是說在齋月里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吃兩頓飯。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課,象征著內(nèi)心負疚的穆斯林向安拉懺悔和贖罪,以此來培養(yǎng)教徒成為能夠忍受饑餓、克已禁欲、畏主守法的人。開齋后過爾德節(jié),節(jié)日清晨保安族的男人們沐浴之后,到清真寺集體做禮拜。節(jié)日期間,保安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互相拜節(jié)。節(jié)前家家戶戶還要炸油香、馓子、果果等節(jié)日食品。小爾德節(jié):又叫“古爾邦節(jié)”、“宰牲節(jié)”,是伊斯蘭教傳入保安族人民之中后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蘭教歷法進行的節(jié)日,它在肉孜節(jié)之后70天,稱為回歷的新年,也叫大節(jié),比肉孜節(jié)隆重。在伊斯蘭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準備執(zhí)行時,安拉深為感動,特派人送來一只黑色綿羊代替。伊斯蘭教根據(jù)這個傳說,規(guī)定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節(jié)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wèi)生,每個家庭都要準備油炸果子、油餅和各種點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蛟遵橊劊突蝠佡?。節(jié)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解教義和“古蘭經(jīng)”?;氐郊伊⒓聪词郑讱⑸?。在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幼都穿上節(jié)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jié)日。

圣紀節(jié)

是紀念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舉行,相傳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節(jié)日期間,保安族人都要宰牛、宰羊,各清真寺裝飾一新,人們一大早就去清真寺聽阿訇誦讀《古蘭經(jīng)》、贊頌穆罕默德,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哈其麥節(jié):甘肅臨夏等地保安族傳統(tǒng)紀慶節(jié)日,每年伊斯蘭教教歷的九月選一吉日舉行。相傳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女兒哈其麥與阿里結(jié)婚時,阿里非常貧窮,哈其麥傷心地哭著向父親訴說,而穆罕默德則耐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哈其麥聽后,轉(zhuǎn)憂為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jié)了婚,保安族的哈其麥節(jié)為了紀念她的高尚品德。節(jié)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牛羊,準備雞和油香到寺院舍散,穆斯林還要去寺院念經(jīng)。這天的一切紀念活動都由婦女們主持。

浪山節(jié)

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都要帶上面、油、肉、鍋、帳篷等,到河邊、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游,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這俗稱為“浪山節(jié)”。

保安族的民族婚禮

保安族婚禮十分有趣,婚禮選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舉行?;槎Y當日由男方率親朋數(shù)十人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兩位年輕貌美的婦女參加,在女家進行祝福儀式時,阿訇要從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nèi)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輕人向新郎討要“奴工木哈”,即著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說明:你娶走我們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當女方送親隊送新娘離家時,讓新娘從自己的房門到大門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麥、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糧,以示將幸福留給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內(nèi)唱“宴席曲”,有問有答,十分熱鬧。唱著唱著,歡樂的人們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邊舞邊向大門退去,表示婚禮已接近尾聲。新娘進門后,3日不吃婆家的飯,由娘家送來,以示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保安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前早婚現(xiàn)象比較普遍,一般是男十七歲,女十五歲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媒人說合,現(xiàn)在早婚現(xiàn)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托媒訂婚習俗仍然盛行。一般是先由男方請媒人說親,接著是下聘、認親,最后結(jié)婚。財禮各自繁多,用費較大,就拿手茶(干禮)一項,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槎Y大都選擇在伊斯蘭教歷的“主麻日”(每周五)或三、六、九單日舉行,當日早晨由新郎帶領(lǐng)數(shù)十人組成迎親隊伍,牽著披紅掛彩的馬前往新娘家迎親。到了新娘家,首先由女家說“色倆目”(問好問安的意思),接著進行結(jié)婚祝福儀式,還要撒核桃、紅棗,凡是賀喜的來賓都要索取一份,表示合家吉祥如意、紅喜臨門,夫妻和睦相處之意,同時還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古蘭經(jīng)》中的婚禮證詞)。然后新娘同村的年輕人和新娘家的親朋好友向娶親客人索要“奴工木哈錢”,保安語是“羊肉錢”的意思,并將娶親客人拉到院中,給其臉上涂抹鍋黑,表示祝賀。事后,新娘家的部分青年人還要隨迎親客人去新郎家,又給新郎的父親臉上涂鍋黑表示祝賀。同時,還把新郎的父親抬回女家,請至院中坐定,此時,新娘的父親迎出問好,并跪在新郎父家面前,請求寬恕“教兒不嚴”之情,爬在地上以示愿受責罰。新郎的父家隨即拿起宴旁事先放好的鞭桿,重打二十下后離開女家返回。當新娘離家時,要向身后拋撒五色糧,表示將幸福留給父母,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新娘到達男方家門時,新郎親屬和本村的的小伙子們截住馬頭不讓進門。這時,新娘的送親隊伍必須抱著新娘沖進大門并送入新房。此時,門前路旁鞭炮齊鳴,新郎也站在大門房頂放炮,表示消災除邪,吉祥如意。新娘過門后,三天不吃男家的飯,由娘家送來,表示父母對女兒的關(guān)心。

保安族的宴席比較豐盛,也比較講究。首先上席的是放有冰糖、桂元、葡萄、杏干、茶葉的三炮臺蓋碗茶,隨之則擺上冰糖、核桃、葡萄、水果糖、瓜子、杏干、花生,然后則是馓子、果果、糖包、肉包、花卷饃、燴菜,最后端上來的是“八碗”、“一鍋子”。男方家在上每一道菜時,新郎都要逐席向客人們致“色蘭目”,以示男方家對女方家的尊重。解放前,在保安族家庭里,夫權(quán)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婦女在家庭中處于從屬的地位,受男子支配。若夫妻不睦,男子可任意提出離婚,但婦女沒有提出離婚的權(quán)利。離婚后,婦女可以再嫁,俗稱“先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婦女無繼承權(quán)。男死無子,寡婦改嫁后,家產(chǎn)歸親屬。解放后,保安族男女婚姻獲得了自由。

 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畬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xiāng)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別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