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大歷史文化名鎮(zhèn),可是你知道這些景點的排名嗎?很多好玩的旅游景點都在哪里?想要找到答案,還是跟著360常識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9大歷史文化名鎮(zhèn)旅游景點排行:
1、黃姚
2、崇武
3、同里
4、西遞
5、安昌
6、閬中古城韻味橫溢
7、烏江明珠古鎮(zhèn)龔灘
8、榆林
9、青巖
黃姚,一本千年詩集

黃姚古鎮(zhèn)的建筑大都是明清時期的,石板街和古老的店鋪保存完好,盡管許多已經空置,雕欄、門楣色彩不再鮮艷,但還是依稀能感受到舊時的熙攘和繁華。古鎮(zhèn)現(xiàn)存11座宗祠,古家祠、吳家祠、梁家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氨P道石魚”,是一條兩尺長的石魚在街中心露出石板,也算是古鎮(zhèn)的一個小景!跋扇斯啪狈肿黠嬘、洗菜和洗衣3部分,至今仍在使用。這里每天早上都聚集了很多用水婦人,非常熱鬧。古戲臺分前后臺兩部分,前后臺間修了板屏,前有朱漆的木欄桿,天花板上彩繪著各種花草蟲蝶,臺基全用大青石板砌成。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古戲臺唱大戲。
黃姚的古榕很多,在村內處處可見,這些古榕經歷了千年的滄桑,見證著黃姚的歷史。據(jù)說每棵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呢!黃姚是寧靜的,碧波蕩漾的小河,寂寥而悠長的街巷,院落古韻猶存,人們和藹可親。在這里,仿如遠離塵囂。鎮(zhèn)內石板古街、小橋流水,都會讓你迷戀、陶醉,使您不愿離開。在這里,你可以慢慢地體會黃姚的古樸、清涼,也可以用心體會古鎮(zhèn)的歲月悠長,感受歷史的久遠。黃姚就是這么一個地方,不是一天就可以玩下來的,也不是住一晚上就可以感覺到的,需要花點時間去體會。這里民風淳樸,古意濃濃,逗留在此,讓人感覺不到時間在流逝。
崇武,惠安女的家

崇武,是先從知道美麗的惠安女開始的。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筒褲的惠安女擔著沉重的擔子在海邊堤岸上行走的畫面,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讓見過的人難以忘懷。
崇武的惠安女大多住在崇武的大祚、小祚和東嶺一帶。她們是漢族,卻保留著與其他漢族完全不同的服飾與風俗,這不得不令人稱奇。
走在崇武的大街上,如果你看到惠安女在干著粗活、重活,而她們的丈夫卻在看店帶孩子,那么,你一定不要吃驚。因為,這是那里的風俗。不但如此,惠安女在結婚后也不入住夫家,而是仍然住在娘家,直到生了孩子,才跟丈夫搬到一起。
現(xiàn)在,大祚和崇武古城之間有班車相通,交通便利。因此,惠安女又多了一項開“摩的”的工作。崇武建城的歷史,算起來也有600多年了。崇武古城因為處在海邊,因此,它全部是用白色花崗巖壘成的。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4個城門,而城門外就是海灣。全城可稱得上是一座可攻可守的戰(zhàn)略防御體系。城內的每一座建筑,無論民宅還是寺廟,則都是這軍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崇武非常美麗,在它的海岸線上,分布著12個嫵媚動人的金沙海灘,巖石礁嶼形態(tài)各異,在傍晚的落日余暉中,意境尤為深遠。所以,我認為,傍晚時分,是在崇武吹海風賞美景的最佳時間。
同里,江南小家碧玉

同里古鎮(zhèn)的民居不少,雖不像周莊全部沿河而建,卻給人空間感。這里的河道更為開闊,是用青石板鋪成的。在同里最為出名的是“一園、兩堂、三橋”,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園是江南名園退思園,此園在不大的面積里精巧安排,使得小小的園林給人一種移步換景千變萬化的感覺。兩堂指的是崇本堂、嘉蔭堂。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
同里的民居、園林都很好看,不過我在同里最偏愛的莫過于橋了。同里處于五湖環(huán)抱之中,鎮(zhèn)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于各個年代的古橋。在古鎮(zhèn),最古老的橋是思本橋。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橋名“思本”,乃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意。
在同里,最小的橋該是坐落在環(huán)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形,小巧玲瓏,堪稱一絕。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于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初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其西側石壁上,刻著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一泓月色含規(guī)影”,下聯(lián)為“兩岸書聲接榜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魚化龍”的石雕。
烏金橋坐落在鎮(zhèn)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里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zhèn)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鎮(zhèn)百姓為迎接太平軍,一夜之間修建了此橋。橋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馬上報喜”圖,以預祝太平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古鎮(zhèn)最有名的當然是前面提到的“三橋”,三橋位于鎮(zhèn)中心,呈三足鼎立的姿態(tài)佇立在三條小河的交匯處,碧水映古橋,綠樹藏嬌影,很是一片迷人的景色,“走三橋”則是同里古老的民間風俗。同里除了造型不同的各種古橋吸引著游人,還有各式各樣的河橋讓前來古鎮(zhèn)的人大開眼界。所謂河橋,北方人稱之為水碼頭,南方人叫它河埠頭、河橋頭。同里是水鄉(xiāng),鎮(zhèn)區(qū)河道總長5公里多,是典型的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
西遞,明清民居博物館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于公元11世紀,發(fā)展鼎盛于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fā)展也日趨緩慢。由于歷史上較少受到戰(zhàn)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fā)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tài)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fā)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xiàn)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遞村四面環(huán)山,兩條清泉穿村而過。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99條高墻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lián),顯示了儒學向建筑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筑,原用于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xiàn)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這些建筑和物件都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原有風貌,向人們展示著舊日的繁華,整個村落的整體輪廓與所在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風光和諧統(tǒng)一,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出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風貌。
安昌,紹興師爺?shù)乃C萃地

沿河而筑的長街,一路鋪陳的廊棚,傳統(tǒng)特色的店鋪作坊,古老凝重的臺門,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間的河埠,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間或有“月臘腸、扯白糖”的吆喝在耳邊響著,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安昌“紹興師爺”群落,更使這里浸淫著一股深厚的書香。位于紹興西北的安昌,素有“金柯橋銀安昌”的美譽。
如果說“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是安昌獨特水鄉(xiāng)景觀的形象描繪,那么“社戲鑼鼓伴月升,臘腸香味隨風飄”則是安昌濃郁風情的具體寫照。安昌古鎮(zhèn)延續(xù)了紹興百年來的民風習俗,今年的安昌臘月風情節(jié)已是第4屆,逛逛老街,坐烏篷船游古鎮(zhèn),看各式石橋、青石小弄。老街東市段更是民俗風味集中之地,可觀看當?shù)厝嗽诠客、竹編、打鐵、納鞋、挑花邊、紡棉花.....更不要錯過熱鬧的社戲,喜慶的船頭迎親,傳統(tǒng)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和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迎接新年的習俗,說不定還能碰上水鄉(xiāng)婚禮。
除了“鬧臘月”,其余時間的安昌更多呈現(xiàn)出一種水鄉(xiāng)小鎮(zhèn)慣有的淡泊甚至冷清,使你在悠然和閑適里,清晰地觸摸到一種熟稔的親切平和,濃濃地體驗著一種溫暖的真實平常。尤其是杏花三月,春雨綿綿的老街韻味無窮,陽光燦爛的早晨別忘了去泡福安居茶館,老虎天窗斜射下來的金光將一個帶氈帽的老頭子罩住。當明亮而慵懶的陽光透過廊棚將斑駁的石板照得清晰光潔,蹲在河埠與烏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黃酒,或索性什么也不做,靜靜地坐在廊棚下任過往行人三三兩兩從身邊走過,聽家居婦女東家長西家短地閑聊。
閬中古城韻味橫溢

閬中,一座獨具魅力的旅游城。早在1300多年前,閬中就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有“閬苑仙境”、“閬州天下勝”之譽。源遠流長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閬中古城韻味橫溢多珍貴的文化遺跡,構成了閬中旅游資源的獨特優(yōu)勢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徜徉在閬中古城,最令游客稱奇的是那些縱橫勾連的肥肥瘦瘦、長長短短,猶如長短句一般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點綴著滄桑之意的古樹,繁復中見別致,玲瓏中顯精巧,堪稱我國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烏江明珠古鎮(zhèn)龔灘

坐落在“烏江百里畫廊”中的龔灘是重慶崇山峻嶺中保存完好的一座千年古鎮(zhèn)。據(jù)記載,龔灘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三國時涪陵郡漢復縣就設于此,巴人與土著居民世代在此生息勞作。龔灘地處重慶酉陽西部,阿蓬江與烏江交匯于龔灘。烏江西岸是一面如刀鑿斧劈般的懸崖,懸崖下奔流著湍急的烏江水。龔灘則在烏江東岸,沿江一排錯落有致的吊腳樓,頑強地撐起居民的生活,也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古鎮(zhèn)。
到龔灘,首先得把那條長約1.5千米的老街走上幾遍,一家連著一家,全部是土家族特有的吊腳樓。你可以和見到的每個人聊天,也可以走進豆花軒里吃點家常豆花飯或山珍燉肉,或是站在鎮(zhèn)頭的樹下,聽聽烏江奔騰的浪濤聲。清早坐上班船去阿蓬江看廊橋和大石磨(直徑兩米的水磨,世所罕見),順便在阿蓬江綠得妖媚的水邊沉醉一回。如果有時間,還可以繼續(xù)沿江而上,烏江百里畫廊最美麗的河段將次第展開……
榆林,大漠中的古鎮(zhèn)

榆林,又稱駝城,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交接地帶,地域廣闊,地貌獨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長城沿線,林草蔥綠,牛羊成群,牧歌悠揚,丘嶺溝壑,梯田層層,花果滿山,堪稱"塞上江南"。晉陜峽谷,黃河濤聲,形成了絢麗多姿的特異景觀。
榆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遍布無定河兩岸。萬里長城蜿蜒橫貫榆林700余公里,高聳在榆林城北的鎮(zhèn)北臺是長城線上最大的峰火臺。神木縣楊家城是宋代楊家將鎮(zhèn)守過的古麟州,米脂縣的盤龍山是闖王李自成的行宮。還有統(tǒng)萬城、佳縣白云山廟、神木縣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書法寶庫紅石峽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優(yōu)美的神木縣紅堿淖……。榆林是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和劉志丹、謝子長等在這里留下了不朽功業(yè)和光輝足跡。
悠悠古鎮(zhèn)--青巖

青巖古鎮(zhèn)位于貴陽市的南郊,距市區(qū)約29公里。這是貴州非常著名的文化古鎮(zhèn)之一,游客來到這里,立即就會感悟到悠悠古韻。
青巖古鎮(zhèn)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巖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wèi)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巖位于廣西入貴陽門戶的貴(陽)番(定番,今惠水縣)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傳遞公文日"鋪"和傳遞軍情的"塘"。駐軍于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青巖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尢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后駐下屯田,"屯"逐漸發(fā)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巖屯"演變?yōu)?quot;青巖堡"。天啟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時領青巖土守備,領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貴在離青巖堡約1公里的"四只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巖城的雛形。土城居高踞險,原青巖堡內寨民為避兵禍,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guī)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貴陽,西入平壩(縣),東走龍里(縣)的十字交通要寨。經數(shù)百年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墻、石砌街巷。于今青巖城成了一卒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zhèn)。
作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古鎮(zhèn),青巖的文物點多達百處,其中23處已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在那亙古不變的獅子山下,古鎮(zhèn)勝跡隨處可見。交錯密布于鎮(zhèn)內的明清古建筑,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其中8座石碑坊現(xiàn)存3坊。這些古建筑都是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僅見的精品。寺廟、樓閣無不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青巖鎮(zhèn)的鎮(zhèn)容布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柜臺和木柜臺,總給人以悠悠古韻。新建的古鎮(zhèn)商業(yè)街更使古鎮(zhèn)遺風韻味得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14april14hrs.com/